首页 分享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七十七)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七十七)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1-25 14:36

题永春胜闻居士《淡斋画册》题偈

胜闻居士以画册呈赠东华法师,

为说是偈,书冠卷首,亡言。

镜花水月,当体非真。

如是妙观,可谓智人。

【背景】

    本诗偈录自于《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册第210页(弘化社编),创作年代约为1940年或1941年左右(采用朱兴和的说法),具体创作时间待考。

【鉴赏】

从诗偈中可知,福建永春的胜闻居士乃是一名画家,其斋号为“淡斋”。至于所画内容,其题材大约是梅兰竹菊荷等传统国画为主,或者说是以佛教题材为主。从诗偈的小序中可得知,胜闻居士的画册即将付梓后,呈赠给时福建泉州百源庵的东华法师并请其品鉴。而东华法师十分钦仰弘一法师(其实弘一法师大约住锡于泉州承天寺),于是拿着画册样稿礼请弘一法师题辞。弘一法师本来是勉为其难,但是为了让他人生起欢喜心,于是题了四句偈颂,并自谦地说自己是在“妄言”——既是信口说话,又词不达意。而事实上大师的四句话却极为精准,对一切艺术品的鉴赏,提供了一个超然的视角。

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画,其本质属性只有一个,即通过对景象的描摹与提炼,从而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思想观点。既然要进行思想表达,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画家的媒介就是自然或社会景观(也可以是人文的、或虚拟的景物)。我们接触到的事物不外是色、声、香、味、触、法,它们被佛教统称为六境或六尘。在佛教空观看来,无论是属于哪一种事物,它们无非都逃不出“镜花水月”的本质属性,从“当体”而言,它们并不实在,随着时光的流逝,必然要经历成、住、坏三个阶段,最后的结局无外乎灰飞烟灭,再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

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角度有其独特性,其认为一切有为色法都是因缘所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佛家称之为“空观”。天台宗在空观基础上,又建立“假观”,认为一切虽是存在,但实为假合,但众生往往以假为真,以假乱真,这是一种极端;而另一种极端则是既然一切都是假合,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为了破斥这种观点,佛教认为眼前事物虽为假合,但我们必须要借假修真,离开了这个“假”,“真”就无法建立起来,因此我们既不能执于空,又不能执于假,此为“中观”。在弘一法师看来,三观圆融,方为妙观。用妙观去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欣赏字画文物等艺术品),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智人”了。

短短的四句偈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间万物的新视角,同时也为我们立身处世标立了一盏航灯,即面对纷扰熙攘的世间,无论宠辱恩怨,都不过是镜花水月一般虚幻不实。若执其一端,则无异于自寻烦恼。所谓世间的智人,大约也是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一切。

【注释】

①胜闻居士:生卒与生平不详,待考。

②东华法师:曾任福建泉州百源庵住持,曾为弘一法师刊印《格言别录》。林子青编的《弘一法师书信》里,收入弘一法师写给东华法师的三封书信,时间分别为1940年和1941年。

③亡言:“亡”通“妄”,此处“妄言”为弘一法师的自谦之词,带有“词不达意”或“信手拈来”之意。

④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乃是佛教常用的譬喻,比喻事物或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

⑤当体非真:当体,指事物的本体;非真,不真实,盖因缘所生的万物乃如梦如幻,并无真实自体。

⑥妙观:即空观,天台宗以圆教的“圆融三观”为妙观,即于空、假、中三观之中,观空谛为三谛 ,观假、中亦各为三谛。如果一而三、三而一而无有隔障,名为妙观。

⑦智人:拥有智慧之人。《大智度论》:“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责编|演修

文图|界定

编辑|唐忠玲

相关知识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八十二)
冬子: 弘一法师
藏不住了!德化这座新馆,让弘一法师与陶瓷双向奔赴
弘一法师教你:一念花开,万般自在的心灵法则
近现代诗词精选·李叔同(弘一法师)诗词选集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弘一法师油画将现淄博!】纪念李叔同诞辰138周年,二十余位大家油画珍品齐聚大家境界美术馆!
弘一法师:花开易逝,珍惜该珍惜的,放弃该放弃
禅意与雪域共生:弘一法师墨宝展携艺术家安安团队雪域牦纸格桑花艺术启幕,中国文化报助力传播
诗词鉴赏技巧之倒装现象

网址: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七十七)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8327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阿比盖尔的花
下一篇: 现实世界的有栖百合花真是恐怖如斯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