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丧葬文化中,为逝者吊唁时送菊花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这个习俗源于中国人对菊花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背景。

由于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历史传说和古诗词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文化象征、历史传说以及古诗词中三个方面,探讨为什么人死了要送菊花来祭奠。
一、 文化特征
可以说,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1. 纯洁和坚贞
由于菊花开放在深秋,它不畏寒冷,坚强怒放,寓意着高洁和坚贞。正是这种品质让人们把它与对逝者的缅怀和尊敬结合在一起,菊花也逐渐成为人们祭奠时的常用花卉。
2. 长寿和吉祥
传统文化中,菊花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药效,在祭奠用菊花,代表了人们希望逝者的灵魂安息。

3. 哀悼和缅怀
一般来说,祭奠中常用的菊花为白色和黄色。由于白色象征纯洁和哀悼,而黄色则代表敬重和缅怀。所以,祭奠中使用这两种菊花,最适合人们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二、菊花的传说
在历史上,菊花有不少传说,下面举几个:
1. 屈原和菊花
在《离骚》中,屈原以菊花自喻,抒发一下了自己内心高洁情操和不屈精神。诗中他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诗就说明了菊花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2. 陶渊明和菊花
著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大家非常熟悉,他就以爱菊著称,他写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为人们流传。陶渊明隐居田园,菊花为伴,代表了他高洁的品格和隐逸的生活态度。
3. 重阳节中的菊花
中国传统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就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在古代,人们认为菊花有驱邪避灾的功效,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佩戴菊花、饮菊花酒,祈盼身体健康长寿。

三、古诗词中的菊花
中国古诗词中,菊花出现很多,下面是举几首著名的诗词:
1.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因为菊花是秋天最后的花,代表着坚韧性格和不屈品质。

2.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菊花自喻,传达了自己雄心壮志和不屈奋斗精神。在这里,菊花代表着抗争和拼搏。
3.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菊花(黄花)自喻,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哀愁。菊花象征着怀念和哀愁。
最后,我们说祭奠逝者送菊花的习俗,还是源于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菊花代表征着高洁、坚贞、长寿和吉祥。

通过了解菊花,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祭奠逝者要送菊花的缘由。明白了这一习俗表达的不仅是对逝者的思念和敬重,同时,也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