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一。小麦条锈病是我市常发病害,从96年起每年都大发生,特大发生的2002年全市113.2万亩小麦全部发病,部分重病田绝收,造成2.92万吨的产量损失,占当年小麦病虫害总损失的90.7%。对我市小麦生产威胁很大。因此,如何认识和搞好条锈病防治,对确保我市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麦秆、穗子、麦壳和麦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感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初发病叶片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小麦快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发出鲜黄色粉末状的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短线状,扁平黑色冬孢子堆。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高空远距离传播的低温高湿病害,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条锈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11月至第二年3月,条锈病菌孢子从川西北高原随北风气流传到四川盆地冬小麦区。秋冬季和早春月平均雾露日15天左右,月平均气温在 6.5-17.9℃,适宜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我市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开始发病,始发病在11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射洪发病最早。
 条锈病开始多出现单株单叶发病,形成一个或多个中心病团,再扩展到全田发病。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越冬。当早春旬均气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 ℃时,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孢子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2月中旬气温回升到8℃左右,条锈病病情迅速增加,危害面积扩大。当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到12.5-13.7℃病情成倍增长,以后逐步递增,开始进入流行危害盛期,只需5-10天病叶增长率可达41-124%,病株增长率达35-42%。气温2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
 为了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危害,应合理搭配推广多系列抗病小麦品种,采取药剂拌种,春前挑治发病田,春后早治普治的策略搞好防治。
 使用抗病良种是成本低、效果好的条锈病预防措施。推荐使用川麦47、川农27 、川麦53、绵杂麦168、川麦58、内麦836、绵麦1403、川麦104、川麦61等优质抗病小麦品种。
 条锈病预防的第二条措施就是药剂拌种。小麦药剂拌种,可推迟条锈病发病一个月,还可兼治白粉病等多种病害。方法是用立克秀10克,加水100克拌种10公斤,晾干后播种;或用15%粉锈宁粉剂20克,均匀干拌10公斤种子,用塑料袋密闭半小时后立即播种。
 田间药剂防治的关键是早治,统一普遍防治,要采取发现一株防治一块,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策略。一是春前早查早治,一经发现病株或病团要立即施药防止扩散蔓延;二是春后的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病害蔓延迅速,病叶率达0.5~1%时进行全面施药防治;三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低温多雨时,必须施药保穗保产。每亩可用25%科惠乳油30毫升,也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0%三唑酮乳油60-80毫升,机动喷雾器兑水10-15公斤,手动喷雾器兑水30-60公斤喷雾防治,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要隔7-10天第二次喷药。推荐机动喷雾器专业队统一防治,效果好,且用药少、成本低、污染小。(市植保植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