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行走天下】珠三角人民的智慧——基塘农业

【行走天下】珠三角人民的智慧——基塘农业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29 19:46

导读

“民以食为天”。对于多数国家而言,特别是人口大国,农业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由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人地思想。

1

基塘农业简介

基塘农业,是珠三角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在容易发生洪患的低洼地方,挖建池塘饲养鱼类,将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既能减少洪灾,又能增加收入,而且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塘泥又可肥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

桑基鱼塘,是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互相促进,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桑基鱼塘的发展,即避免了水涝,又能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蔗基渔塘,是在低洼的地方挖建鱼塘,鱼塘边种甘蔗,以蔗叶和甘蔗制糖后的蔗渣喂鱼,塘泥用作蔗地的肥料,一种养鱼与甘蔗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类型在广东最为普遍,当地称“庶基鱼塘”。

果基鱼塘,是在在低洼处挖建鱼塘,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塘泥做果树的肥料,从而使养鱼鱼和果树兼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基塘农业形成的自然条件

基塘农业的形成,它如何体现出因地制宜的人地思想,它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呢?

1、地形。地势低平,易积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旧称粤江平原,是由支流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因而排水不畅,易积水。2、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珠三角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珠三角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里,降水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雨季长短大致由南向北递减。珠三角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海洋性较强,雨季长,降水丰富,而且,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带来较多降水,因而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同时,由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及变率大,因而更加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珠三角地区,由于其地势低洼、降水丰富,因而容易发生水涝灾害。珠三角人民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将易涝的低洼地开挖发展成水塘——塘基水陆两个系统,并相应的形成水产养殖、基塘种植的的两个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业生态系统,既能减少洪涝灾害,又能增加经济收入,充分体现出当地农民的智慧。

3

基塘农业发展变化

基塘农业,作为珠三角地区农民开创的一种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人地思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面临着自己的挑战与机遇。

基塘农业面积减少。珠三角作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减少。位于城郊的基塘农业,大部分被城市与工业建设、道路交通等建设用地占用,致使面积减少,少数地区甚至消失不见。

基塘种植种类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塘基上的种植类型发生改变,多样化起来。从一些航拍照片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基塘边的景观发生了变化,桑树林、甘蔗林不见了,塘基上作物多样化,由桑基、蔗基发展为草基鱼塘(橡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蔬菜、瓜果)等集约化程度高、经济价值高的现代化农业。塘鱼养殖也更加科学化,有饲料养殖、网箱养殖等。

大家都在关注

— END —

图文:聂川云

编辑:孙月飞

相关知识

桑基鱼塘:鱼花春晚下横塘 两岸青青万株桑
《乡村讲堂》:农业的多功能性(五)基田水塘的农业多功能性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经历了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演化及生态修复策略——以佛山4村为例
临平:枇杷种植基地里添了“智慧气象大脑”
智慧农业 大展身手
佛山西部大力发展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业
嘉善魏塘打造农业1+X集群,高科技赋能兴农路
智慧农业走进茂名市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
农业文化保护成果丰硕 我国“活态遗产”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网址: 【行走天下】珠三角人民的智慧——基塘农业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4557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航天樱花”育种归来 在广州落地
下一篇: 孙端街道:低效土地“穿花衣” 生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