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阅读理解。
金色的秋天
①秋风像一支神奇的画笔,一夜工夫,就把碧波荡漾的林带染成金灿灿的了。
②我登上山头,向下望去,眼前是一片金黄色,若是仔细观察,便看到金黄中夹带着一片片红、一片片绿。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还有山下那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眼前的美景,格外好看。
③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瑟瑟的秋风中透着丝丝凉意。看,路上的行人在不经意间已换上了厚厚的毛衣,穿上了夹袄,有的还穿上了羽绒服呢。
④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bànɡ chui)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合唱曲。
⑤果园里,鲜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树枝看起来像快要被折断的样子。还有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
⑥啊!我爱这丰收的、金色的秋天。
(1)联系生活实际,我知道“碧波荡漾”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运用“拆词法”,我知道“水平如镜”的意思是 。
(2)短文中开篇将秋风比作 ;接着描写了山下的色彩,红的像 ,绿的像 ;又用“ ”这个词语写出了池塘平静、闪亮的特点;还把玉米比作 ,将大豆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比作 ,将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比作 ……作者从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秋色之美。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多选] ( )
A.秋天的色彩 B.秋天的凉意 C.秋天的庄稼地 D.秋天的果园
(4)第④自然段描写了 、高粱和 这三种庄稼,写出了喜获丰收的景象。
(5)第⑤自然段从 、 和光泽等方面描写了秋天的 、 这两种水果。我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写一写秋天其他的水果: 。
(6)最后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开篇点题 B.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C.总结全文,揭示道理 D.总结全文,抒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训练要素二。
秋雨
李森林
看,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挂起了雨丝织成的窗帘;无数的屋檐上泻落着瀑布;门前的积水也像小溪流淌似的,到处是雨——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清凉晶莹,珍珠似的,且是一阵阵的,反倒使人觉得它多情。它给忙碌了一春一夏的大地洗尘换装。
雨还没停,太阳却从云层中钻出来了。霎时,天空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太阳给雨滴披上了美丽绚烂的外衣: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多美啊!抬头望去,天上的雨仿佛是节日的礼花,绚丽缤纷,而这些礼花很快落到了地上,没了。渐渐地,礼花越来越小,最后终于没有了。啊,雨停了。
这时候,你就会呼吸到湿润的、沁人肺腑的秋天的空气,吸一口,你就会觉得凉爽异常。天上的雨停了,路两边白杨树上还在滴答,雨点像一颗颗明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轻轻摇门口的那棵白杨树,“哗哗”,好凉啊!一颗颗明珠被我摇下来,落在脸上、身上、脖子里,倏地一下便不见了。
我多么喜爱这秋天的雨呀!那美丽晶莹的雨滴,那绚烂娇艳的礼花,那璀璨动人的明珠。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
(1)【训练要素】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那璀璨动人的明珠”指的是( )。
A.溪水 B.白杨树 C.秋天的雨 D.瀑布的水珠
(2)“天空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太阳给雨滴披上了美丽绚烂的外衣:红的,黄的,绿的,蓝的……”这句话从( )的角度描写了秋天的雨。
A.样子 B.颜色 C.动作 D.声音
(3)第3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天上的雨仿佛是节日的礼花”?( )
A.因为秋天的雨清凉晶莹。
B.因为秋天的雨最后会消失不见。
C.因为秋天的雨很小,像礼花一样。
D.因为秋天的雨在太阳的照耀下绚丽缤纷。
(4)【训练要素】第4自然段中“倏地”的意思是( )。
A.热闹地 B.极快地 C.悄悄地 D.慢慢地
(5)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A.承接上文 B.引出下文
C.承上启下 D.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秋天的雨,表达了对明珠的赞美之情
B.作者把秋天的雨比作礼花和明珠,表达了对秋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C.作者在第1自然段为我们描写了窗帘、瀑布和小溪流的美丽景象
D.“我轻轻摇门口的那棵白杨树,‘哗哗’,好凉啊!”一句说明了作者不喜欢秋雨
(7)文章写出了秋天的雨的什么特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8)【训练要素】有同学认为作者刚开始说秋雨是“晶莹”的,后来又说秋雨是“绚烂”的,这不是矛盾了吗?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说说理由。
3.阅读理解。
长寿花观察日记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晴
批注:日记可以写题目,也可以不写题目。内容除了记录生活中的人、事、物,还可以进行摘录、剪贴、实验,或者倾吐自己的心声。
今天阳光灿烂。我把长寿花搬到阳台上。温暖的阳光抚摸着那粉红的花,好像在温柔地说:“宝贝儿,该起床啦!快醒醒吧!”
我站在椅子上,观察起花儿来。我数了数,外面第一层花瓣完全开放的花有6朵。这6朵花,就像6张粉红的笑脸,煞是好看。没开的花苞,就像一颗颗粉红的小果子。我仔细观察了它的叶子,绿得像翡翠一样,而且厚厚的,非常有肉感。叶片正面凹凸不平,有茎的地方就会鼓起来。我用手摸一摸,发现叶子背面非常光滑,还带着丝丝凉意,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批注:作者观察仔细,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寿花的形态。
傍晚,太阳下山了。我小心地把长寿花搬回来。我想:明天,阳光下的它一定会更艳更好看!
(1)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 )。(多选)
A.日期 B.地点 C.星期几 D.天气情况
(2)【训练要素】我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比如“煞是”的近义词是 。联系生活实际,我觉得 、 等事物给人“光滑”的感觉,由此,我猜测“光滑”的意思是 。
(3)第2自然段描写了长寿花开放的两种形态: 和 。其中,“粉红的笑脸”比喻 的花,而“粉红的小果子”指 。这样写生动形象,长寿花如在眼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记的开头要空两格,可以分段写
B.作者采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来观察长寿花的叶子
C.“碧绿得像翡翠一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长寿花叶子的颜色美
D.“凹凸不平” “光滑”前后矛盾,让人不知道长寿花的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5)第3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A.思念 B.珍视、喜爱 C.失望 D.自豪
(6)第2自然段详细描绘了花开的不同形态,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花,用语言展现花开的千姿百态。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批注:开篇点题,抒发对家乡秋夜的喜爱之情。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洒在细密的竹叶上,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曲。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批注: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家乡秋夜的静谧、美好。
(有删改)
(1)【训练要素】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第2自然段中的词语“ ”描绘了竹子秀丽挺拔的样子。
②“载”是“又”的意思,用拆词法,我猜测“载歌载舞”指 。
③联系上下文,我知道“重叠错落”在文中指 。
(2)画“ ”的句子读起来很有新鲜感,请你思考新鲜感体现在哪里,在下面作批注。
(3)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这个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有( )。(多选)
A.田野稻叶秋露 B.果园丰收 C.竹林月景 D.小溪美景
(4)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将表格补充完整。
总写
具体写
事物 表演
人们 小伙子 载歌载舞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 蝈蝈
弹奏大提琴
唱歌儿
蟋蟀
(5)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秋夜比作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和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B.第1自然段中的“眷恋”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短文的第2、3、4自然段都采用了“总—分”结构。
D.作者不仅写了家乡秋夜的美好,还写了家乡蓬勃的经济发展,并对家乡的明天充满希望。
(6)下列对第4自然段中的“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说明家乡的夜晚很热闹。
B.这句话以动衬静,写出了家乡秋夜的静谧。
C.这句话写家乡交通不发达,路上汽车少。
D.这句话写家乡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卖汽车喇叭。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5.阅读理解。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陶家:东晋陶渊明的家。
(1)结合图片猜一猜,“舍” 的意思是( )。
A.篱笆 B.房屋 C.院子 D.花草
(2)诗的第一、二句中的“绕”应该分别怎样理解?
(3)诗人偏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用诗句来回答。
6.经典诗文。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②匆匆说不尽,行人③临发④又开封⑤。
【注释】①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②复恐:又恐怕。③行人:指送信的人。④临发:将出发。 ⑤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见秋风(jiàn xiàn) 意万重(zhòng chóng)
(2)【解读信息】与“意万重”照应的诗句是( )。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复恐匆匆说不尽
C.行人临发又开封
(3)【解读信息】“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原因是什么?用诗句回答:
(4)【整体感知】下列词语用来形容诗人写信时的心情,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千变万化 B.千言万语 C.千愁万绪
(5)【解决问题】这是一首乡愁诗。想一想,秋风带来怎样的情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用一两句话简要描述“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情景。
参考答案
1.【答案】(1)示例:森林里到处都是碧绿的大树,树叶苍翠欲滴,风儿一吹,森林就像绿色的海洋,到处都流动着绿色;水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
(2)神奇的画笔;玛瑙;翡翠;水平如镜;金棒槌;大自然的合唱曲;水晶(3)A;B;C;D
(4)玉米;大豆
(5)形状;颜色;柿子;葡萄;示例:大鸭梨穿上了黄袄,它们好像一个个小葫芦似的,正在枝头荡秋千呢(6)D
2.【答案】(1)C (2)B (3)D (4)B (5)D (6)B
(7)清凉晶莹 绚丽缤纷 璀璨动人;绚丽缤纷;③璀璨动人
(8)我觉得不矛盾。因为晶莹和绚烂是秋雨在不同时刻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秋雨原本是晶莹的,但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绚丽缤纷。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推论的能力。结合文章第4自然段的内容“雨点像一颗颗明珠”“一颗颗明珠被我摇下来”可知,“璀璨动人的明珠”即指秋天的雨。
(2)本题考查理解推论的能力。学生需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红的、黄的、绿的、蓝的”来理解。这些词语均是描写颜色的,因此,这句话是从颜色的角度写秋雨的。
(3)本题考查理解解释的能力。结合第3自然段,理解秋天的雨在太阳的照耀下和礼花一样,绚丽缤纷,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把秋天的雨比作礼花,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与赞美。
(4)本题考查理解解释的能力。学生需要抓住句子中“一下”“便”等词,结合生活中对雨滴的认识,理解“倏地”的意思是“极快地”。
(5)本题考查理解推论的能力。学生需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短文通过描写秋雨晶莹、璀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了中心。
(6)本题考查理解推论的能力。选项A说法不准确,作者把秋雨比作明珠,表达了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选项C,作者把秋雨比作窗帘、瀑布和小溪流,写出了秋雨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景象。选项D中的那一句话说明了“我”对秋雨的喜爱。
(7)本题考查理解概括的能力。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懂每段话的意思,然后把握作者主要从“清凉晶莹、绚丽缤纷、璀璨动人”三个特点来描写秋雨。
(8)本题考查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秋天的雨原本是晶莹的,但是,秋天的雨在阳光的照耀下,又显现出绚烂娇艳的形态,令作者欣喜。
3.【答案】(1)A;C;D
(2)很是;珍珠;丝绸;平滑,不粗糙
(3)外面第一层花瓣完全开放的;没开的花苞;外面第一层花瓣完全开放;没开的花苞 (4)D (5)B
(6)示例:满池的荷花,多姿多彩。有的全开了,像一位婀娜多姿的花仙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露出了绿色的小莲蓬,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令人陶醉。有的半开着,像一位害羞的美少女躲藏在花丛中。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位将军拿着的宝剑,斜插在池中央。
【解析】(1)本题考查日记的格式。日记主要记录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还可以倾吐自己的心声。在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格式。从短文中可以看出,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日期、星期几和天气情况,因此ACD三项是正确的。
(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在做这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每个选项,然后进行品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D项中,“凹凸不平”是写叶片的正面,“光滑”是写叶子背面,因而它们并不矛盾,答案是D。
(6)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模仿第2自然段的写法,从花开的不同状态,如盛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三种状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4.【答案】(1)亭亭玉立;又唱歌又跳舞;叶、枝、茎的碎影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田野比作翡翠,把秋露比作珍珠,从色彩和形状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下稻叶挑秋露的美景。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AC;略
(4)
总写 具体写
事物 表演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人们 小伙子 载歌载舞
大姑娘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 蝈蝈 哼着小夜曲
蛤蟆 弹奏大提琴
青蛙 唱歌儿
蟋蟀 伴奏
(5)C (6)B
【解析】(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在这句话中,作者把田野比作翡翠,写出了月色下田野碧绿的特点;把秋露比作珍珠,写出秋露圆润、明亮的特点。总体来说,这句话是着重从色彩和形状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4)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这段话围绕“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具体描写了秋夜人们的活动和蝈蝈、蛤蟆、青蛙、蟋蟀四种昆虫的声音。在填表的时候,要仔细阅读,找出相应的人物、昆虫,简要概括他(它)们做的事情。
(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这句话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以动衬静,即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作者写深夜的喇叭声,衬托了家乡秋夜的宁静,与上文的三个“睡了”相呼应。因此B项是正确的。
5.【答案】(1)B
(2)(左侧)菊花 舍 菊花满园盛开(右侧)诗人 篱笆 诗人赏菊时入迷
(3)此花开尽更无花。
6.【答案】(1)jiàn;chóng(2)B
(3)复恐匆匆说不尽。(4)A
(5)示例:秋风吹来,雁南飞。黄叶开始飘落,天气也已转凉。这种情景,让客居他乡的诗人顿生孤寂之感。
展开更多......
相关知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 蚕豆花儿.ppt
《2 花的学校》教学视频实录(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2 花的学校》优质课课堂展示视频(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花的学校》教案及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学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名著阅读练习题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教学计划(通用5篇)
2024年秋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人教版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x
网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39149.html
| 上一篇: 描写秋天丰收的作文(通用53篇) |
下一篇: 金黄的玉米,田野风光,自然风景,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