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榈木容器育苗技术
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又名花梨木、红豆树、臭树等,豆科(Fabaceae或Leguminosae)红豆属(Ormosia)的常绿乔木。因其有光泽的扁圆形红色种子,又名“红豆树”,又因种名(henryi)而被称为“亨氏红豆”。其树体高大,可高达16米,胸径达40厘米,树皮为灰绿色,平滑且具浅裂纹;奇数羽状复叶革质,呈长圆状椭圆形,背面及叶柄、嫩枝均覆盖绒毛,兼具生态价值与观赏价值。
作为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原产于岭南,天然林分布稀少,且天然更新存在明显障碍,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的山坡溪谷两旁,海拔在100~1300米区域,常与马尾松、合欢、枫香等树种混生,喜湿润土壤环境。
花榈木树形优美,是优良的园林景观树种。木质细密光滑,耐腐蚀,是制作高档家具和雕刻艺术品的优质材料,市场需求旺盛。其根、根皮、茎和叶均可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消肿的药用功效。鉴于其珍贵性与稀缺性,扩大人工栽培规模、提升育苗质量成为保护与利用这一珍稀树种的关键。容器育苗技术作为提高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手段,在花榈木人工培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开展容器苗的培育、提高苗木质量是提高花榈木栽培质量的重要前提。
1 花榈木容器育苗技术要点
1.1 种子筛选
种子质量是育苗成功的基础,优质种子能显著提高发芽率与幼苗长势。采集的花榈木种子需进行严格筛选,首要标准为颜色正常、颗粒饱满,剔除颜色异常(如发黑、霉变)、颗粒干瘪或有机械损伤的种子。从形态与重量指标来看,花榈木种子千粒重通常在240~400g之间,长径9~12mm,宽7~9mm。而粒重低于0.24g的种子发育不良或虫蛀空瘪,发芽潜力低,不宜用于育苗。

图1 不同外观的种子
1.2 种子处理
花榈木种子种皮覆盖一层致密坚硬的蜡质层,这层蜡质层严重阻碍了种子的吸水与透气,是导致自然状态下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筛选后的种子必须进行处理以破坏表皮结构,增强吸水性能。
酸处理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处理时间需根据酸浓度灵活调整:若使用浓度较高的酸,酸性强,处理时间仅需5~10秒;若使用浓度较低的酸,酸性较弱,处理时间则需延长至60~300秒。处理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时间,避免酸液过度腐蚀种子内部结构。酸处理后,应立即将种子捞出,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至少5~6次,彻底清除残留在种子表面的酸滴,防止对种子胚和后续萌芽造成灼伤。冲洗完成后,可将种子置于纱布上沥干表面水分,为催芽做好准备。
1.3 种子催芽
催芽是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发芽率的关键环节。经过酸处理的花榈木种子可采用以下两种催芽方式:
(1)化学催芽法:选用硫酸铜溶液或吲哚乙酸等植物激素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是将种子浸泡在0.1%的硫酸铜溶液中24小时,或浸泡在50mg/L的吲哚乙酸溶液中12小时,捞出后置于30℃的恒温环境中进行催芽。这种方法可使发芽率提升至80%以上,且发芽时间较自然萌发缩短7天左右。
(2)层积催芽法:适合秋季采种后的处理。在温室内,先铺一层厚度为5cm的洁净河沙(湿度以手握成团、松开即散为宜),然后铺一层厚度为2cm的种子,如此交替堆叠,形成“河沙─种子”的层积结构,最上层覆盖10cm厚的河沙。层积期间,需定期检查河沙湿度,每隔7~10天洒水一次,保持沙层湿润。越冬后,次年春季需密切观察种子萌动情况,当有30%以上的种子露白(胚根突破种皮)时,及时取出播种。
1.4 容器的选择
容器的选择需兼顾育苗效果与造林便利性。花榈木容器育苗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容器,如无纺布容器、塑料营养钵等类型,其中无纺布容器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降解性,且移栽时无需脱袋(避免损伤根系),更适合上山造林,是首选类型。结合花榈木幼苗生长特性,建议选用规格为7.5cm×10cm的无纺布容器,既能为幼苗根系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控制容器重量,便于运输。
1.5 培养基质的配制
花榈木对基质要求不苛刻,但为平衡成本、重量与养分供给,培养基质需进行科学配比。试验表明,以园土、泥炭土和蛭石为原料,按体积比4:5:1混合配制的基质,既能满足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又能保证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同时有效降低容器苗重量,便于栽植运输。
基质配制后需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其中的杂菌、虫卵和草籽,减少苗期病虫害。具体方法是:配制0.1%的高锰酸钾溶液,在搅拌基质的同时均匀喷洒,确保消毒液渗透到基质的每一部分。消毒后的基质需堆放72小时,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之后方可装填到容器中。
1.6 基质的装填
先将混合好的基质装入容器至1/3高度,用手轻轻压实,使基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继续装填基质至容器口,再压实一次,最终基质上缘应低于容器口1.5cm。
1.7 播种
将催芽处理后胚根尖端伸出(露白)的种子点播在容器的中心位置,上面再覆盖一层0.5cm厚的基质,或者采取引孔的方法,孔深0.5cm,将种子放入孔中,再覆盖好基质。播种完成后,用喷壶缓慢浇透水,直至基质充分湿润,避免水流过急冲散基质或冲走种子。

图2 容器苗人工播种
1.8 搭遮阴棚
花榈木属耐荫树种,幼苗对强光敏感,需进行遮光处理,因此将播种后的容器摆放在遮阴棚下。冬季播种,应在遮阴棚下搭建塑料棚,以提高早春的温度,可以加快萌发过程,促进播种苗的生长。
1.9 苗期管理
定期检查幼苗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浇水、追肥,肥料以复合肥为主,结合浇水喷洒到基质上,皖南地区4月中旬气温升高后,可拆除保温的塑料棚,9月中旬可拆除遮阳网。
1.10 苗木出圃
1年生花榈木容器苗的出圃标准为:苗高10cm以上,地径0.3cm以上,生长健壮,顶芽完好,无病虫害。达到标准的苗木可出圃造林,据统计,此类苗木造林成活率可达 97%以上,未达到标准的苗木,应继续留圃培养,次年再根据生长情况判断是否出圃。

图3 花榈木容器苗
2 前景与展望
花榈木作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其人工培育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容器育苗技术为其资源恢复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前景广阔。生态上,其天然林稀缺且更新难,容器育苗可扩大栽培、增加种群,缓解保护压力。作为常绿乔木,它在水土保持、碳汇及生态修复中作用显著,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人工林营造成生态建设重点,容器育苗需求将持续增长。经济方面,其木材珍贵,市场价格高,容器育苗能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缩短采伐周期,提升效益,药用价值开发也有望形成新产业链。
因此,花榈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完善与应用,对于保护珍稀植物资源、推动林业产业升级、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环境的逐步优化,花榈木人工培育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撰 稿 汪忠辉、胡红亮(休宁县国有林场)
上线日期 2025年10月9日

相关知识
花榈木容器育苗技术
花榈木容器育苗的基质筛选
花榈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基质配比对花榈木容器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花榈木根插及大苗培育技术
花榈木幼苗水肥需求规律及定量调控技术研究
第五章容器育苗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ppt
容器扦插育苗技术
不同育苗基质配比对花榈木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
网址: 花榈木容器育苗技术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37409.html
| 上一篇: 李伟:我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
下一篇: 景观游憩松栎林文化建设类型经营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