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丨“科技农人”的小院里研究出了什么成果——看一朵菊的72变
0:00 / 0:00
Speed
Loop
Show danmaku
Unlimited danmaku
Opacity for danmaku
0.5
0.75
Normal
1.25
1.5
2
00:00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人物速写:平阴县有一位勇于探索的“科技农人”。他善于钻研技术,从玫瑰套种中发现菊花商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转型专攻菊花产业。他坚持外出学习前沿技术,与科研团队合作培育新品种,将菊花产业链延伸至食品、保健品等多领域,并成功打造出一个国家级科技小院,以创新模式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10月15日,平阴县锦水街道上盆王村,“科技农人”王军一大早就出现在了菊花基地里。正值食用菊花盛放之时,各色菊花灿烂盛放、随风摇曳,王军耐心地指导工人采摘大小合适的菊花。
“你可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一朵菊花,种好了用处多着呢。”作为基地负责人,王军坚持每天到田间参与管理,而今年这个收获季他比以往更加忙碌,因为他正在与村党支部筹备建设党支部领办的菊花产业合作社。
“配角”的逆袭
今年50岁的王军,种过玉米小麦、苗木和玫瑰,十分喜欢钻研种植技术。“为啥想到种菊花呢?”面对记者的好奇,王军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3年。
“当时我们流转了大片土地,打算种玫瑰。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原本与玫瑰套种的玉米因为植株过高,遮挡了玫瑰的光照,所以我们改用菊花与玫瑰搭档。”当时市面上销售的以杭白菊为代表的药菊类很受欢迎,且菊花5月种植,10月即可收获,种植周期也较短。
源于玫瑰种植带的干燥气候、大温差、强光照,王军种出的菊花意外具有了花瓣层数更多、香气更鲜甜的特点。
“2016年,5亩地纯利润有15000多元,因为是套种,其实算起来也就占了两亩多地。”当年卖完菊花一算账,王军惊喜地发现:作为“配角”的菊花,附加值其实并不比玫瑰低。
而且,菊花的初加工较简单,每年玫瑰加工季过后,平阴县内众多加工企业的闲置设备正好可以用来烘干菊花。可以说,无论是从种植还是加工,玫瑰和菊花都巧妙地实现了资源互补。
“算起来收益很可观,而且管理起来并不难。”从那时起,王军认定菊花蕴藏着无限商机,他决定专心研究菊花:“要种就种市面上最好的。”
亏损的“反思”
当时,市面上“一朵花一杯茶”的金丝皇菊炒得火热,一朵花零售价能达到4到5元。这让王军看到了机会,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眼下自己迫切需要走出去打开视野。
在江西修水,他看到当地种植户用菊花腌酱菜、包水饺,入药又入菜;河南开封举办“菊花文化节”,推动菊花产业、节会经济、文化旅游并行发展……沿途所见所闻也坚定了他扩大菊花种植规模的信念。
然而,2017年10月的一天,基地正逢采摘季却遇上霜降天气,在外地参加培训的王军收到家人发来的照片:基地里的菊花受霜降影响,几乎全部出现花瓣变黑的迹象。“之前每斤能卖到150元以上的菊花,那年只卖了20元,相当于低价处理了。”这也让王军意识到,只有科学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
“下定决心,上科技!”
2018年,王军先是建大棚,后又在专家的建议下引进抗冻性更强的品种。从那年起,从原始简易的小拱棚,到保温性更好的棉被棚,再到实现自动化的联动棚,基地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硬件设施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就拿现在这个棚来说,年初我们先种贝贝南瓜,6月南瓜收获了就开始种菊花,等到国庆节一过,就陆陆续续进入收获季了。”王军说,整个种植周期里,大棚能够根据天气的变化,自动遮阳、卷帘、喷水和施肥,管理起来十分省心。
菊花的“嬗变”
“甭管种啥,一定要去技术最高精尖的地方学习。”为了把菊花产业做大做强,王军主动求变,始终将目光投向行业最前沿,一年里至少外出学习十几次。如果在菊花基地里找不到他,他一准又踏上了外出学习的道路。
“今年4月份,我去开封、许昌一带考察当地的菊花宴,当天晚上我又紧接着飞往广州,学习当地菊花酒、菊花早茶的做法。”王军说,他在云南菊花基地了解到,当地的灌溉用水竟然比人的饮用水还要纯净,种植用土的配比之考究更是让他大开眼界。
学习归来,王军将满满的技术干货投入到自己的基地里,无论是从育苗成活率还是菊花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另外,基地还与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每年都有不少新品种从这里培育并实现规模化种植。在他看来,花要开得好,每一个生长环节都需要科技的护航。
如今,王军为全国几十家基地提供着菊花种苗和技术支持,基地还在前不久成功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带动其他省市的菊花产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你看我们棚里,现在有两百多个菊花品种,能够加工成盆景、鲜切花、茶、食品、酒、保健品、眼罩、枕头……菊花的用处之多,可以说超乎想象。”王军说。
与基地相隔不远的地方,7600平方米的高标准大棚正在建设中,王军探索出的菊花产业发展模式将在这里实现复制,带动上盆王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 冯经伟)
作者:王飞 冯经伟
责任编辑:李欢
相关知识
融媒·画像丨“科技农人”的小院里研究出了什么成果——看一朵菊的72变
融媒·画像丨“科技农人”的小院里研究出了什么成果——看“一朵菊”的“72变”
融媒·画像
央媒看河南丨以花为“媒” 洛阳牡丹开出新幸福
聚焦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科技小院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文化+大模型、20+示范基地、全城联动……2023融交会看点2.0公布!
视频丨“花开春正好”春日绽放歌会科技值拉满
泰州海陵:“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乡村振兴之路“添景”又“添金”
融媒·见证丨听见爱的声音!国家集采人工耳蜗落地山东首日,4岁的他完成手术
乡村行·看振兴丨河南开封:以菊为媒助力产业锦上添花
网址: 融媒·画像丨“科技农人”的小院里研究出了什么成果——看一朵菊的72变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23669.html
上一篇: 融媒·画像丨“科技农人”的小院里 |
下一篇: 《向光花盛开》在津举办路演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