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16 23:20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危晖与研究员申卫军等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在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前沿生物学》。 研究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添加不同含氮物质(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于不同温度(10℃、20℃、30℃)下进行培养,研究当前大气氮沉降荷载下不同氮源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氮添加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形式的氮添加并未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这可能与本区域森林土壤的富氮状态有关,也即长期土壤富氮状态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适应了高氮水平,因此对外源氮输入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尽管尿素添加在培养初期会显著增加土壤CO2排放,但铵态氮和硝态氮添加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均未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活性。相比于空白对照,不同形式的氮添加在各培养阶段会显著降低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这可能......阅读全文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危晖与研究员申卫军等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在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前沿生物学》。  研究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添加不同含氮物质(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于不同温度(10℃、20℃、30℃)

华南植物园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大气氮沉降增加可能对不同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对大气氮沉降量增加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氮沉降组分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薄弱。不同培养阶段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对不同形态N添加的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毕业生危晖、研究员申卫军等科研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

氮富集有望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员旷远文、侯恩庆博士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团队成员,发现氮富集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有机碳碳固持中起重要作用。尽

氮富集如何影响土壤线虫群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揭示新机制

土壤线虫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氮富集这一重要的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全球变化下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准确预测和调控。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魏孝荣团队在土壤线虫对氮富集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

土壤全氮测定

土壤全氮的测定技术和方法,仪器:控温电炉,消煮管, 定氮仪蒸馏器、消化炉 试剂:1. 硫酸(GB 625—77):化学纯;2. 硫酸(GB 625—77)或盐酸(GB 622—77):分析纯,0.005mol/L硫酸或0.01mol/L盐酸标准溶液;3. 氢氧化钠(GB 629—81):工业用或化学

质体基因组多样性演化,提供土壤碳动态新视角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元合团队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托野外长期氮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结合18O-DNA标记、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揭示了氮添加影响土壤微生物CUE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和农业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氮沉降增加。持

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获进展

  氮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而降水季节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研究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将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季节降水变化日趋严峻,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组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氮素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大量元素之一,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因此,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研究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将

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获进展

  氮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而降水季节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研究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将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陈洁在副研究员刘卫和研究员申卫军的指导下,对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前沿微生物学》。  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研究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降水格

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微生物系统》(mSystems)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生物

沈阳生态所揭示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氮沉降是目前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陆地表面的活性氮沉降量会不断的增加。通过野外和室内模拟氮沉降等手段,当前研究对氮沉降增加后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植物生产力、植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测序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测定土壤微生物

最新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特性与碳氮资源利用的关系

  微生物是土壤物质转化的驱动者,微生物多样性越高通常被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强,然而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氮元素转化及利用效率的关系并不明确,严重影响优质土壤资源保护和中低产田改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谢祖彬团队利用土壤学、稳定性同位素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与碳氮资源利

土壤肥料速测仪分析土壤氮磷钾含量

   土壤肥料速测仪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仪器,对于作物的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氮磷钾是肥料中的三要素,也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养分,缺一不可。只有当所有营养元素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求时,才会得到优质、高产的蔬菜。如果大家不知如何判断植株的营养时,建议大家使用这款仪器进行检测、分析。下面分析导致蔬

如何理解基因富集分析以及富集

1.Pathway功能分析及显著性判断  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athway功能分析,并计算Pvalue进行显著性判断,Pvalue越小,表明该pathway变化越显著,并可对每条Pathway通路图进行展示,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差异表达基因。  2.Pathway中基因相关性分析  根据每两个基因共

长期氮富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77.shtm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在揭示长期氮富集对生长季节内物种获得、丢失、周转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态学期刊》。 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引起了大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缓解植物磷限制的新机制

  土壤无机磷与铁铝氧化物、含钙矿物等结合,形成易溶性、难溶性等无机磷组分,这些矿物结合态磷占土壤全磷的比例高达82%,但较难被植物直接利用。全球氮素富集的背景下,生态系统将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已成共识;而该转变过程中,土壤磷素的转化与供应情况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研究组结合1

定氮仪测定土壤全氮的结果对比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实验设备的更新, 往往会有2台或数台仪器同时对相同项目进行检测的现象发生。然而在使用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时,只有各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定期对检测同一项目的仪器进行对比。为此我们于2008 年7 月以V apodest12 型定氮

土壤中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的测定

土壤中氮素绝大部分为有机的结合形态。无机形态的氮一般占全氮的1%~5%。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消长,主要决定于生物积累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强弱以及气候、植被、耕作制度诸因素,特别是水热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一)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测 定土壤全氮量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干烧法和湿烧法两类

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

土壤含氮测定法

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 风干和去杂从田间采回的土样,要及时风干。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又无特殊的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牛皮纸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并且经常翻动,加速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

怎样检测土壤硝态氮

可以用氯化钾浸提后,过滤液上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用220nm和275nm 波长下测定即可。方法原理:利用硝酸根离子在220 nm处有较强的紫外吸收这一特性,定量分析了土壤浸提液中的 NO-3. 溶解的有机物在220 nm和275 nm处均有吸收, 而NO-3在275 nm处没有吸收, 因此在275

怎样检测土壤硝态氮

可以用氯化钾浸提后,过滤液上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用220nm和275nm 波长下测定即可。方法原理:利用硝酸根离子在220 nm处有较强的紫外吸收这一特性,定量分析了土壤浸提液中的 NO-3. 溶解的有机物在220 nm和275 nm处均有吸收, 而NO-3在275 nm处没有吸收, 因此在275

水稻土的厌氧铁铵氧化过程(Feammox)研究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过量氮肥施用于农田。然而农作物只利用了施用氮肥的大约35%,其余氮素均以不同形式进入环境,导致不同生态系统氮素污染,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水体及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中氮污染,水稻土中氮循环研究由来已久。氮循环是生物地球化

华南植物园在土壤微生物无机氮同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是构成土壤氮素保蓄能力的重要组成。合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氮素保蓄能力,减少氮素损失风险。然而,真菌和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两大主要类群,如何真实有效地区分并量化两者对无机氮的同化速率是个未解难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

森林野火也有好处?看专家如何分析

森林野火是导致生态系统更迭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博奇团队研究了森林火灾发生后,土壤有机质中氮元素的富集过程。相关成果3月9日在线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森林野火极大地改变了储存的和不稳定的土壤有机质(SOM)以及溶解有机质(DOM)的输出过程和路径。森林火灾后的

揭示氮沉降对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环境变化将可能改变长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以氮沉降为例,氮沉降上升严重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造成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丧失(α多样性的下降),群落结构(β多样性)发生改变。然而,学界

自动定氮仪对土壤中总氮的测定

  自动定氮仪的基础古典固定蒸馏装置开发而来,利用该装置在几分钟内自动完成蒸馏、滴定法和计算结果,自动存储并显示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自动打印结果。滴定系统使用颜色来确定zui终的方法,避免人工蒸馏和滴定法和复杂的计算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充分发挥自动定氮仪的使用提供土壤中总氮的测定方法,以提

相关知识

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获进展—论文—科学网
土壤污染与生物响应研究组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响应方面取得进展
草地生态遥感团队发现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调控的生态策略机制
土壤微生物响应气候暖化分子机制获揭示
华南植物园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获新进展
高寒灌丛土壤碳循环研究获进展—新闻—科学网
荒漠区飞播造林群落土壤变化及交互作用研究获系列进展
土壤深度调控热带森林微生物残体碳对氮添加方式的响应
鸭跖草在不同土壤中对铜污染的响应
南京土壤所在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研究取得进展

网址: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145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一篇: 不同堆肥工艺处理的城市污水污泥对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