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花器特性及花蕾生化特性研究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花器特性及花蕾生化特性研究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16 14:55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花器特性及花蕾生化特性研究

【摘要】: 为探明大豆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机理,以大豆的花器官为试验材料,对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花芽分化、花器外部形态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生化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花芽分化结果显示,相对于大豆恢复系N1,不育系M2花芽发育进程较缓慢,形成数量较少、大小不等和形状...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娜;薛辉;李好先;牛娟;张杰;刘贝贝;张富红;赵弟广;曹尚银;石榴花芽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的改良[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02期 2 钱云开;高飞;王海洋;崔宗岩;吴曦;肖艳霞;16种转基因大豆品系的实时荧光PCR法筛查[J];中国油脂;2017年02期 3 胡月芳;淮山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4期 4 郑欣;刘夏囡;郑胜男;车轩;周士钊;迟世飞;邢伟;付童童;孙川惠;赵凤云;镉胁迫下超氧阴离子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和生长素分布动态变化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5 薛兴华;司庆永;龚宁;外源Ca~(2+)对金线兰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04期 6 白志元;张瑞军;雷梦林;卫保国;不同株系制种对大豆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6年08期 7 彭宝;张春宝;严昊;张井勇;张伟龙;赵丽梅;张伟;赵鑫;杂交大豆吉育609选育及栽培要点[J];大豆科技;2016年04期 8 邢明华;宝乌日其其格;于宏君;邵学鹏;申广立;内蒙古通辽市干旱灾害及应对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年10期 9 郝东旭;胡景辉;转基因技术及在大豆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年S1期 10 黄志平;李杰坤;张磊;胡国玉;胡晨;张丽亚;高蛋白杂交大豆“杂优豆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彬;李志刚;刘鹏;向殿军;大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花器特性及花蕾生化特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07期 2 M·A·Hassan;陈兆育;中国细胞质基因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与恢复系[J];福建稻麦科技;1984年03期 3 叶绍文,容珊,杨鸿信玉米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与利用的研究[J];作物学报;1979年03期 4 用r线和快中子产生玉米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可能性[J];辽宁农业科学;1972年08期 5 黄群策水稻多用恢复系R5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中国稻米;1994年02期 6 陆作楣;张莉;水稻同质恢复系的选育与应用[J];种子世界;2015年11期 7 桑杰特·库玛,斯·克·乌来,玛贾·辛,基·开罗,林一水辣椒育性恢复的遗传及恢复系和保持系的鉴定[J];辣椒杂志;2003年04期 8 陈庆富,张庆勤黔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的改良[J];种子;1994年01期 9 秦泰辰,邓德祥玉米雄性不育性的研究——Ⅰ.利用恢复系创造新不育系[J];江苏农业科学;1984年06期 10 周文春,赵寅槐,邹明烈,王书文,王苏小麦T型恢复系R16的选育及其遗传改良[J];作物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文敏;邓达胜;广华容;吴万义;杨成明;刘勇强;杨东情;陈丽华;杂交水稻恢复系辐恢838的选育与应用[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永柱;陈志强;张建国;王慧;郭涛;林轩东;空间诱变水稻新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傅军如;高珍珠;朱昌兰;贺晓鹏;彭小松;陈小荣;欧阳林娟;滕林娟;贺浩华;水稻优质恢复系昌恢121香味基因的初步定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谭炎宁;许可;段美娟;刘玲;袁定阳;隐性红颖恢复系在杂交稻混直播制种中的利用[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5 程灿;周继华;曹黎明;袁勤;几个杂交粳稻恢复系配合力分析及其利用价值评价[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炳炎;许秀钧;黎毛毛;吴小燕;陈武;明恢63航天育种成果及前景[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韦宇;李孝琼;徐俊英;陈颖;高国庆;邓国富;郭嗣斌;水稻恢复系桂1025和桂99的螟虫抗性改良[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田时炳;王永清;罗章勇;皮伟;陈义康;刘富中;刘君绍;赵晓凤;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周炳炎;黎毛毛;付江凡;许秀钧;吴小燕;明恢63航天诱变选育杂交稻新组合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刘永柱;陈志强;张建国;王慧;郭涛;林轩东;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玉梅;工程雌性不育恢复系的创制及在机械化制种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22年 2 朱亚军;水稻耐冷和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3 钟蕾;不同配合力水稻恢复系及其F_1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乌云塔娜;苜蓿雄性不育系杂交组配及花蕾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5 徐俊英;三个水稻恢复系的白叶枯病和螟虫抗性改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红霞;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与表达谱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Beenish Hassan;[D];四川农业大学;2022年 8 王秋实;乌塌菜和白菜臺核复等位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创制与利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9 杨宁;芸薹属A基因组4种特色叶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创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10 查仁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磊;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双;水稻恢复系雅占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3 刘赛男;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4 孙康莉;水稻恢复系优良基因的聚合育种[D];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 5 石笑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恢复系及不育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6 李曚曚;萝卜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指纹分析及杂交种纯度的快速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7 刘杰;水稻3种近等基因恢复系的构建及其对L-orfH79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8 裘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恢复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9 任西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褐飞虱抗性[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10 农杰环;杂交水稻耐储藏恢复系种质资源的建立、利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远明 通讯员 游晓军;我市一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N];三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余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又创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N];湖南科技报;2018年 3 ;水稻雄性恢复系的转育[N];云南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江;从高产向优质的飞跃[N];广西日报;2006年 5 记者 范有德;玉米多抗性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N];光明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马爱平;甘蓝雄性不育系杂交种规模化制种技术建立[N];科技日报;2014年 7 ;“杂交粳稻恢复系”减少农药使用[N];陕西科技报;2007年 8 本报 胡鸿 / 记者 魏永平;甘蓝雄性不育系制种技术获成果[N];科技日报;2003年 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实习生 覃桂华;待放花蕾,如何化解成长烦恼[N];湖北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周源 本报通讯员 尹伊君 王佳佳;用法治阳光呵护花蕾尽情绽放[N];长春日报;2018年

相关知识

王百合雄性不育突变体无性系花蕾花药的生化分析
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花器形态观察
青花菜两类雄性不育系花器官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甘蓝型油菜RGCMS雄性不育系的花器形态及花药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人工老化对大豆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洋葱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二系杂交法育种研究
罗布麻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
木棉嫁接过程组织解剖学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ocx
大葱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比较研究
盆栽和地栽牡丹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网址: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花器特性及花蕾生化特性研究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1348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大麦黄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研究Ⅱ——
下一篇: 水仙花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