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随着雨季的来临,许多地方野生蘑菇如雨后春笋,不禁让人产生大快朵颐、一饱口福的欲望。但近年来各地因误食野生毒蘑菇导致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为此,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特发出风险预警—— 毒蘑菇毒素稳定,生熟皆不可食用 毒蘑菇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其毒性。因此,切记新鲜毒蘑菇和煮熟后的毒蘑菇均不可食用。
出现状况别大意,及时救治很关键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误食中毒后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脏器损害等症状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严重者可死亡。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催吐中毒者,并尽快就医。 可食蘑菇需煮熟,稍安勿躁慢食用 对于可食用的蘑菇,在未经煮熟前不可食用。因为,许多食用蘑菇含有刺激性或有毒物质,需经彻底煮熟后才可破坏这些物质。消费者在食用可食菌类时请“稍安勿躁”,待熟透后再吃。

传统套路不可靠,谨慎鉴别保平安 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不可轻易相信。 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消费者切勿采集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人命关天,冒险的事不可轻为。 学校食堂、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农村自办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费者集中区域,不得在食材中使用未经识别的野生蘑菇,以防群体性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科普宣传,广而告之公众,提醒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丰产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菇虽味美需谨慎食。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对人体危害极大,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