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写物散文写作指导

写物散文写作指导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27 15:59

“人与物的对话”

——写物散文写作指导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张卓君

一、缘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第5个任务群为“文学阅读和写作”,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尝试文学写作”。文学体裁中的散文和小说,尤其是散文,是许多高中生学习之后就可以掌握的。

江苏的《考试说明》在“写作”方面的要求是:“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在“写作”方面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不管是江苏卷还是全国卷,都给散文写作以空间。

201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7年高考试题直接以物象为题,2019年高考作文题是由物作为引子。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一学写物散文的写法。我们在小学和初中学过许多写物的课文,如《海燕》《石榴》《雪》等,本次作文侧重的不在对“物”的简单描摹,而在力求通过联想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因物述理或借物抒情。

二、阅读准备

《文心雕龙》有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时,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通过阅读一些状物散文,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阅读读本必修一《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山梨》《故乡的榕树》,读本必修二《清塘荷韵》《雅舍》《我的空中楼阁》及其补充课文《藕与莼菜》。回忆相关状物类散文,如初中课本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石榴》、鲁迅的《雪》等等;还有一些散文,如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施友明的《紫荆花赞》、祝勇的《水乡戏台》……

三、思路及构成列举

莫言说:“状物散文不是产品说明书或《辞海》条目,而是文学作品。”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而又不仅仅是物,还可能是人或事,是理或情。因而,状物类散文(有的称咏物散文)的思路通常是由实入虚。“实”指对物的描摹,“虚”则丰富多彩。

物象类散文的构成:

(一)艺术地描摹物象

比如儿童文学家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中对灶台、灶壁、灶塘的描绘。谢宗玉的《栀子花》中,第3小节和第8小节对栀子花的描写。王振忠的《老房子》中对于皖南古民居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石雕、高宅、深井、大厅等部分的介绍。

对物的描摹时,不苛求全面介绍,有时甚至“择其一点,不及其余”。描写为“实”,是为“虚”的部分,即抒情或议论作铺垫的。“议论抒情”部分决定了描写的选择。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描写部分为:

状物,就是描写事物的形态,这是状物类散文必须有的部分,是文章由实入虚的“实”,没有这部分,“虚”就没有依托,成了空中楼阁。描述物的形态,可以调动各项感官写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上又可以写出物的色彩、形状等等。比如苏教版必修二读本,《清塘荷韵》第6小节和第8小节对荷叶与荷花的描写。《故乡的榕树》第5小节对榕树的描绘。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材中,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中对灶台、灶壁、灶塘的描绘。《现代散文选读》读本中,谢宗玉的《栀子花》第3小节和第8小节对栀子花的描写。王振忠的《老房子》中对于皖南古民居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石雕、高宅、深井、大厅等部分的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状物散文不是说明文,对物的描摹时,不苛求全面介绍,常常“择其一点,不及其余”。描写是为抒情或议论作铺垫的。“议论抒情”部分决定了描写的选择。比如,茅盾写《白杨礼赞》,目的是歌颂北方的农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对白杨的描述也紧扣其挺拔的特点: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写枝干强调其挺拔,写叶子,不写其色彩,而强调形态“片片向上”“没有斜生”,这些都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

抒情议论可以是从物象本身的特点引发,也可以结合与物有关的内容引发。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描写部分为:

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宗璞只描绘了全面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花瀑、花穗、花朵,对紫藤萝的叶子、茎干等未作描写,对紫藤萝的功能、用途、习性等也为涉及,强调其生命力旺盛,结合“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两相对比,得出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描写与联想结合,共同为议论作铺垫。紫藤的叶子是什么颜色,是多是少,茎干如何等等,与此感悟关系不大,所以略去不写。

此外,有时,对物的描绘也可以采用环境烘托的手法,以突出主体的特点,如谢宗玉的《栀子花》第8节,“月光下的山谷所有的景物都像梦幻一般,而一丛一丛的栀子花则像一片一篇落了一地的月光。这样的夜晚,我感到手中的花就更轻了,恍惚间,我不知自己是在采花,还是在拾掇月光”,以月光烘托栀子花的淡雅美丽。

也可以其他物象对比反衬主体物象,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将海鸥和海鸭的呻吟、企鹅的躲藏和海燕勇敢自由的飞翔对比,反衬出海燕的高傲、勇敢和欢乐。

当然,描绘物象还有其他手法,此处不一一列举。不管怎么写,突出物的特点,为表达主旨服务。

(二)展开联想想象

散文内容不受束缚,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咏物散文要灵动起来,就要善于联想。古人说:“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我们既要扣紧物象,又展开想象;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只局限于对该物的描摹,文章内容就比较单调,甚至有写成说明文之嫌。

如果写具体的一个物,可以联想与物有关的经历,这样写比较个性化,能将事物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即由项脊轩联想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比如,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写灶台上的锅,联想到母亲擅长的“天下第一菜”;写灶塘,联想到往年生活的四个镜头。

如果写一类事物,可以联想与此物有关的故事、历史甚至传说等。比如《徽州访桥记》,第7小节,写“桥是一种文化,在徽州,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优美或伤感的故事”。联想尽可能与主旨相关,比如《紫荆花赞》则联想到汉代田真兄弟三人分家的故事。他们想把屋前的一株紫荆花树也一分为三,紫荆花闻之枯萎待死,三兄弟深受感动,遂改变主意,不再分家,紫荆花树也重归繁茂。

可以列举与物有关的记载,或历代吟咏该物的诗文。如《老房子》一文,列举了《金太史文集》《松窗梦语》《汪悔翁乙丙日记》《歙县志》《桃花源里人家》《斜阳参照徽州梦》等古代典籍或文人作品来介绍或佐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文学色彩。如《徽州访桥记》中联想到与桥亭有着同样人文关怀意蕴的徽州路亭上的亭联,来解读桥亭或桥屋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第13节引用了在休宁某上道的茶亭中的对联:“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接下来对此解说,指出这是徽州文化中渗透着佛道之气的明证。

可以列举与物有关的记载,或历代吟咏该物的诗文。假如写竹,可以联想到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以联想到王禹偁的《黄冈新建竹楼记》等。写荷花,可以联想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等。写海棠,可以联想到苏轼的绝句《海棠》、席慕蓉的散文《海棠花》……

(三)因物述理或寄情

状物散文或言近旨远,或言浅情深。言近,写的是眼前的事物;旨远,指从这个小事物可以推类引申出许多大道理来。言浅情深,指的是在这个小事物上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状物散文通常托物言志,或因物述理,或借物寄情。

因物述理,是将抽象的道理蕴含在形象中。可以在对物进行了充分的描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后,点出该物蕴含的道理。“理”可以仅仅建立在对物的描绘的基础上,如《白杨礼赞》,也可以建立在对物的描摹和联想的基础上,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从眼前的藤萝和十多年前的藤萝的境遇的对比的基础上。眼前的藤萝生命力旺盛,十多年前的藤萝花朵稀落,花架被拆,今昔对比,点出作者体悟到的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感悟。

因物述理,也可以直接点出该物蕴含的道理。比如《徽州访桥记》中第9——14节,写徽州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徽州古桥是徽州人人生的折射。从徽州古桥还可以透视出惠州人的精神世界(积阴德、行善举、信宗教、有温情)。这里的写法与议论文完全相同,先提出观点,再证明。可以举例证明,也可以引用论证。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部分与以论文写作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这里的论据,往往与该物象有关,其实限定了论据,论述针对性比较强。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论述的难度提升了,但因为具体,所以论述更具体明确。在材料积累足够的基础上,容易出彩。

因物寄情,一般由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人,写与之相关的情感。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对自己家族分崩离析的痛苦,对仕途不顺、尚未实现祖母心愿的惭愧,对早年失去母爱的极度怀念,对妻子早逝的痛楚。高中生如果在考场上选择物象散文因物寄情,首先要情深,其次情要丰富。否则,只是抒发对父亲母亲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感激,如果感情不真挚的话,就有幼稚之嫌。

当然,物象类散文的构成还可以有其它内容,这里只是简单列举三条。其中,对物的描摹和思想情感是必须有的。第二条联想想象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

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是必须有以上三项内容。

相关知识

鲁迅散文《朝花夕拾》阅读指导的教学方法.doc
散文的相关知识详解
落花生是一篇什么散文:深度解析其思想内涵与写作手法!
散文:写丁香花的散文精选3篇
璞写景状物类散文《紫藤萝瀑布》《好一朵木槿花》《报秋》群文阅读.docx
关于写花的散文
语文教案散文落花生行之有效的教案5篇
名家写花的散文 名家写花儿艳丽的散文
关于七夕节的散文有哪些
7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套)

网址: 写物散文写作指导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8093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做阅读c题的方法.doc
下一篇: 济南假树门头制作流程 接受定制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