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粟栽培

粟栽培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27 08:02

粟栽培

通过农业耕作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以满足粟的生物学要求。中心环节是旱地保墒保苗,适时播种;有水肥条件时科学施肥、合理密植和防止倒伏。中国栽培粟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以来深入总结和推广传统栽培技术。在旱地春粟、水浇地春粟及夏粟栽培上都各自形成了整套的综合丰产技术。山西省总结推广了壶关县晋庄村的山区旱地春谷高产经验,全村26.

目录 1 选地和整地 2 播种 3 播种量 4 播种方法 5 播种深度 6 苗期管理 7 间苗中耕 8 施肥 9 浇水 10 收获

通过农业耕作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以满足粟的生物学要求。中心环节是旱地保墒保苗,适时播种;有水肥条件时科学施肥、合理密植和防止倒伏。

中国栽培粟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以来深入总结和推广传统栽培技术。在旱地春粟、水浇地春粟及夏粟栽培上都各自形成了整套的综合丰产技术。山西省总结推广了壶关县晋庄村的山区旱地春谷高产经验,全村26.7公顷春粟,每公顷平均产量稳定在6000千克以上,在总结推广传统栽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出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动态指标及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的促控管理技术。东北平原地区,原习惯宽行大垄,后推广了垄上分条播种和机械化精量簇播栽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选地和整地

粟田要选择高燥不易受涝地段,并避免连作。粟产区冬春雨雪稀少,蒸发量很大,往往春旱严重。粟种子很小,顶土力较弱,对整地质量要求较高。在半干旱地区推广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的三墒整地技术。即秋季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20~25厘米,耕后耙耢,以接纳蓄积秋雨;冬季镇压碎土弥合裂缝以防跑墒;早春顶凌耙地,早耕随即耙耢,如遇雨则再耙耢,以收墒保墒;播前用长石磙镇压,以使土壤上虚下实,将深层水分上提。最好结合秋季深耕时施肥,春季干旱时即可避免耕翻。

播种

适当延迟春粟播种期一般较好。在中国北方产区,过去春粟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种,现在多立夏前后播种。拔节以后雨量增多,抽穗期正处雨季高峰,成熟期在早霜来临之前。粟的生育与水热条件变化相协调,能避免干旱威胁,及某些病虫害危害,因而高产稳产。夏粟,由于生长期较短,应争取早播,一般前作收获后,立即播种。

播种量

一般每公顷11~15千克,出苗后幼苗拥挤,要及时间苗。采用精量播种,每公顷4千克种子,可培育壮苗、节省间苗用工。如果采用半精量播种,每公顷播量6~7千克。辅之以人工间苗,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播种方法

主要是条播,个别地方也有穴播。在平作地区的华北、西北一带,主要采用耧播、机播、沟播,个别地方也采用犁播。行距一般为27~40厘米,旱地夏粟由于植株较小,多采用缩垄增行,增加密度,其形式有20~30厘米的等行距,40厘米和20厘米相间的大小行。垄作地区,多采用耲种谷,垄上分条和机械化精量簇播法。种谷用改良耲耙,垄距70厘米,播幅13~20厘米,增加密度。

播种深度

一般3~5厘米。播后镇压二三次,使播种沟紧实,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便于种子吸水萌发。

苗期管理

播后保苗,提高幼苗成活率是重要的技术措施。造成粟苗死亡的原因很多。播后遇雨地面板结,或覆土过厚,均会造成幼芽在土壤中受压蜷曲而死;土壤孔隙大,影响幼根吸水,造成幼苗死亡;播种过迟,土壤又很松,粟苗出土时,正遇太阳曝晒,地表温度过高,幼芽生长点被热土灼伤而死;幼苗出土不久,遇大雨冲下虚土,使泥浆灌入心叶,造成死苗等。防止措施一是提高整地质量,播种不宜过深,播后注意镇压,遇雨及时破除板结。多雨地区特别注意整平地面,播后不留播种沟。二是培土保苗。提早在幼苗根部培土稳苗,能增强抗风能力,也利于扎根。三是防治苗期害虫。

间苗中耕

粟间苗一般在4~5叶期进行,可以改善株间生态条件,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间苗过晚,容易造成荒苗减产。粟留苗方式有单株留苗和丛留苗两种,单株留苗株距基本相等,便于间苗和控制密度。丛留苗每丛3~5株,丛距15~20厘米,有利于增加密度,可用锄锄去丛间之苗,比单株留苗稍省工。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生态特性来决定留苗密度。东北垄作地区薄地每公顷60万~67.5万株;中等以上肥力,每公顷75万~90万株,如作为饲料栽培,每公顷可达135万~150万株。华北北部和西北高原地区,以耧播为主,品种多高秆大穗类型,薄地每公顷30万株;中等地每公顷37.5万~52.5万株,如果是大小行或垄沟种植,每公顷可增至45万~52.5万株。华北南部平原夏谷地区,每公顷75万~90万株,个别特早熟品种密度高达每公顷105万~120万株。

粟田通常中耕3次,第一次中耕结合间苗,浅锄松土,深度3~5厘米。第二次中耕在拔节以后,结合追肥进行,深度7~10厘米,挖瘦根,长肥根,起促控作用。第三次在孕穗期进行,结合追肥、浇水,深度5厘米左右。同时培土,防止倒伏。

施肥

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因地区、品种、产量水平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春粟吸收量较大,夏粟吸收量较少;高产田需肥量较高,低产田相应较低。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料的吸收有明显差异。苗期生长缓慢,吸肥量较少,拔节以后,吸肥量显著增多,以孕穗到抽穗吸肥强度最大。因为这一时期是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才能保证各部分需要。穗枝梗分化期加强营养有增花增粒作用,小花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初盛期的营养有降低秕谷作用,是粟的需肥高峰期。抽穗以后,对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小。钾肥在成熟阶段往往还有外渗现象。除高额丰产田外,一般不需施钾,所以,粟的施肥以氮磷配合效果最佳。腐熟的农家肥、碳铵及磷素化肥宜作基肥施用,硝酸铵作种肥和追肥效果较好。粟田追肥以每公顷硝酸铵150~225千克的经济效益最高。追肥时期以抽穗前10~15天的小花分化期施入效果最好。瘠薄地缺氮严重,则要提前到拔节期追肥。以保证适当的营养生长量。氮肥不可追肥过晚,以免造成贪青晚熟或倒青减产。如果高产田用硝酸铵追肥,每公顷用量超过225千克时,可在拔节和孕穗期分两次追肥,以保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

追肥方法,除了地面追肥外,还可根外追肥,特别是用400~700倍的磷酸二氢钾或300ppm的硼酸溶液在生育后期叶面喷施效果较好。

浇水

粟是一种耐旱作物,需水量较少,一般每公顷耗水2250~4500立方米。北方粟产区干旱时,补充浇水仍有很大的增产作用。由于各生育阶段生长中心不同,对水分的要求差异很大。苗期耐旱力最强,控制水分有利于培育壮苗。拔节以后,蒸腾耗水量增加,到抽穗开花阶段耗水达到高峰,这一阶段对干旱反应最为敏感,尤以小花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时期是粟需水的第一高峰期。灌浆阶段是需水的第二高峰期。

要根据粟的需水规律,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品种、栽培等特点,决定灌水量和灌水时间。底墒水以早浇为宜。拔节水掌握“春粟宜迟,夏粟宜早,早播宜迟,晚播宜早”的原则。遇干旱,要及时浇抽穗水。秋雨季节,要不旱不浇灌浆水以防倒伏。

收获

适期收获是粟丰产的最后环节。收获过晚,茎秆及穗码干脆易折,并容易落粒,特别是遇到大风容易造成严重损失。如遇到阴雨穗部发霉,影响产量和品质。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为收获适期。这时,籽粒颜色达到本品种正常颜色,种子含水量20%左右,胚已发育完全,发芽率最高。此时植株虽保持青绿色。只要籽粒、颖壳全部变黄,应及时收获。

相关知识

粟栽培
粟的意思,粟的解释,粟的拼音,粟的部首,粟的笔顺

粟病害
罂 粟 花、什 么 花、
罂子粟
點瓣罌粟
虞美人和婴粟花的区别
粟宝苏意深
战粟花剧情简介介绍

网址: 粟栽培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7965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下一篇: 极难人工培育!广东市民散步时发现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