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8篇(全文)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8篇(全文)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27 07:07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精选8篇)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第1篇

烟草花叶病毒

摘要: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又译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专门感染植物,尤其是烟草及其他茄科植物,能使这些受感染的叶片看来斑驳污损,因此得名(mosaic为马赛克,也就是拼贴之意)。19世纪末期人们已知有某种威胁烟草作物生存的疾病,但直到1930年才确知此病毒的存在。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群。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如今通过大量实验的积累,已总结出了大量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 综合防治

前言: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产量和品质, 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烟草花叶病防治措施成为烟草生产上的迫切任务。此篇文章将对烟草花叶病毒作详细的介绍以及综合防治,综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发展进程。正文:

1烟草花叶病毒概论 1.1烟草花叶的分类地位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作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代表种,其研究始于一个多世纪前。Mayer(1886年)

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汁液具有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1892年)(D.1.Iwanowski)首次证明:TMV是由滤过性病原体(病毒)所引起的。1898年,“病毒学之父”——贝叶克林(Beijerinck)研究发现:TMV不属于细菌,也不是微小体,是一种可滤过性的病原,一种 “传染活液”或“病毒”。斯坦利(w.M.Stanley)发现病原体是蛋白质,1935年他首次从病叶榨汁中分离到病毒状结晶,并发现这种蛋白质还含有核酸,并确定病原就是TMV。他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1939年,贝杰林克(Kansche)借助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杆状的TMV粒体。此后,在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将TMV作为一种模式材料,对病毒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最早被提纯的病毒是TMV,最早被证明其RNA携带有遗传信息并具有侵染性是TMV。TMV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自我组装的病毒,TMV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病毒蛋白。首例抗性转基因植株也是由TMvCp介导的。1.2烟草花叶病毒的病原形态

TMV为杆状病毒,大小300*18(nm),病毒粒体存在一中央空洞区,直径4nm。核酸(RNA)和外壳蛋白是TMV病毒粒体仁要组分,2130个相同亚基组成外壳蛋白,每个亚基长7nm,含158个氨基酸,端部稍细,呈椭圆形,直径2.3nm,分子量为17.6kDa。亚基呈右手方向排列,呈单一螺旋状,螺旋间距为2.3nm,一圈由16又1/3个亚基组成,共130圈,排3圈螺旋重复一次,所以

螺旋周期为6.9m,147个核普酸形成一个螺旋周期,即有49个蛋白亚基(每3个核苔酸与1个蛋白亚基结合)。病毒稀释终点为106倍,钝化温度90—93℃,体外保毒期72—96h。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TMV存在不同株系,我国主要有4个株系,即:普通株系、黄斑株系、珠斑和番茄株系,我国的TMV症状存在多样性,由于株系的致病力差异,不同的寄主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而造成的。2 烟草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

2.1烟草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TM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发生的病毒病害,有着非常广泛寄主范围,侵染寄主达30个科,310多种植物。TMV不但严重危害烟草,也能危害马铃薯、辣椒、茄子、番茄、龙葵等茄科植物,还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马齿觅科、菊科、葫芦、车前科、唇形科等36科植物。TMV既能侵染双子叶植物,也能侵染单子叶植物,还可以侵染旅类植物,而且,随着TMV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种病毒的新寄主和新株系不断报道。我国各产烟区均有发生,以辽宁、安徽、山东、四川等省受害较重。TMV田间发病率一般在5%—20%。大田初期感染或幼苗期感染,产量损失可达30%—50%;生殖生长期感染TMV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因为病毒侵染后颜色不均匀,香味受影响,品质下降。

2.2烟草花叶病毒病危害症状

被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的烟俗称聋烟、疯烟、青花、油头。烟草

普通花叶病毒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田间烟草被侵染后一般7—10d发病。“花叶”有两种类型:一是轻型“花叶”,黄绿、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仅在叶片的局部或叶尖出现,株形矮化不明显;另一种是重型“花叶”,叶片除表现“花叶”外,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厚薄不均,叶基松散,甚至叶肉组织扭曲呈畸形、变皱缩,有时出现坏死大斑块,但顶部1—3个叶片形成“花叶灼斑”,在病害危害后期植株产生“闪电状”坏死斑,中下部1—2片叶片沿叶脉发生。在烟草栽培种上,初期产生明脉,接种3—4天后出现系统症状,之后产生轻微暗绿花叶,施氮过多产生褪绿斑;含N基因的Nicotiana spp.在高温下易产生系统症状;在烟草栽种Samson-NN!、叶烟及Xarithi-NC、苋色黎(C.amarantieolor)、曼陀罗(D.stralnonium)、菜豆(Paseolusvulgariscv.Pinto)上,产生局部坏死斑,在烟草栽培种Java上,野生烟(N.sylvestris)为系统侵染。

TMV侵染寄主植物后,在寄主植物体内形成病毒结晶状内含体和无定形的X-体两种内含体结构。1903年,伊凡诺夫斯基观察感染了TMV的烟草叶片细胞,发现非结晶性和结晶状内含休。过去在寄主体内发现一个未知的物质,称之为x-体,后来研究表明,它主要由TMV的126/183kDa蛋白组成,被称为无定形内含体,病毒的结晶状内含体存在于细胞质中,X-体存在于细胞核中。3 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及综合防治 3.1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

发生规律: ①烟草普通花叶病,大田初期发病来源于苗期和移栽时的感染,其次是土壤内病残。苗期侵染来源是带病残体的肥料、土壤、种子和带病其他寄生植物。田间发病后,通过田间间苗、除草等农事操作接触和叶片的互相摩擦,使病害在田间传播蔓延。收获后,病残体置留土壤中,只要不腐烂,病毒就不会死亡,又是来年侵染烟草的来源。②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杂草寄主体内过冬,来年春天,通过蚜虫将病毒带到烟草。因此,蚜虫发生的迟早和多少,对这种病毒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③6~7月少而干旱有利普通花叶病发生。6~7月遇雨降温导致黄瓜花叶病发生。烟草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适期早栽,增施磷、钾肥,病害减轻。

3.2烟草花叶病毒的综合防治 选择抗性品种 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预防烟草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烟草育种工作者已经在抗 TMV 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培育出一系列抗病品系, 如 VA312,DF485, DF911, TND94, TND950, KY171 和 KY190 等。合理施肥 不同磷钾肥配比试验和不同病情烟田的氮磷钾含量分析一致表明: 含钾量大有利于提高烟株自身的综合抗病力,特别是对花叶病和赤星病等的抗性。周冀衡研究表明:当烟叶含钾量提高后, 不仅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病毒侵染对烟叶细胞膜脂的伤害,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叶片内源保护酶 SOD、POD、CAT、PPO 等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烟草花叶病毒的效果。同时,5 刘国顺等研究表明, 施用锌肥能增强烟草抵抗花叶病的能力,而以根外喷施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 其发病率下降 209.9 %;王文亮等指出,施用硼肥可明显提高烟株抗烟草花叶病的能力和加速叶片落黄;李怀方等研究表明, 钙、镁离子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田间施肥时应兼顾好氮磷钾的适宜配比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当搭配。烟草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卫生管理 鉴于烟草花叶病毒病可以从种子带毒, 并且在田间通过接触传播, 故在育苗时可用磷酸三钠浸种;选择烟田时避免与 TMV 寄主植物临作、轮作;在田间农事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引起植株间摩擦以防治 TMV 的传播,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 TMV 在植株间传播和将病毒从苗床带到大田;打顶、打杈遇到感染 TMV 的病株时, 操作后要用肥皂水或磷酸三钠洗手以钝化病毒;水肥管理要合理, 以增强烟草植株的抗病性。另外在田间操作时, 要避免吸烟。化学防治 在国内应用较多的药剂类型包括: ①金属元素及化学表面活性剂;②植物生长调节剂;③微量元素;④植物抗性诱导剂。在科研和实际生产中, 微量元素在烟草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Miner 曾报道, 叶面喷施微量元素特别是铜离子, 能够减轻花叶病的危害;韩锦峰等认为 0.1%硫酸铜溶液和 0.1%硫酸锌溶液叶面喷施, 可以明显减轻花叶病对烟草的危害。说明微量元素对提高烟叶品质, 减轻烟草花叶病危害, 改善营养状况等都有明显的效果。杜春梅等研究表明, 菌克毒克对 TMV 引起

的烟草花叶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治疗作用, 有降低病毒浓度、缓解症状表现的效应。参考文献:

【1】裘维蕃主编.植物病毒学,1985,北京:科学出版社.【2】吴尔福,孙光荣.Ts制剂对番茄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7(2):215— 220 【3】侯玉霞,李重九,刘仪,蔡祝南,费青.抗病毒剂对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叶绿体互作的影响[J].植物保打0,1995.24(2):10一13 【4】余清,刘勇,杨树军.儿种烟草抗病毒剂田间药效及对烟株抗病性的影响[J] 【5】周冀衡, 李卫芳,王丹丹,等.钾对病毒侵染后烟草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中国农业科学, 2000,33(6): 98-100.【6】刘国顺, 王文亮,郝伟宏, 等.锌肥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 1998,(9): 92-94.【7】王文亮, 刘清华, 牛德江,等.硼肥不同施用量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 1998,(9): 83-86.【8】李怀方, 张莉.钙、镁离子对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的抑制作用[ J].植物保护, 1994,20(5): 2-4.【9】DLayten Davis,Mark T Nielsen.烟草———生产, 化学和技术[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1.【10】韩锦峰, 郭月清, 刘国顺, 等.微量元素提高烟草品质和防

治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与应用[ J].中国烟草,1985,(2): 6-9, 42.8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第2篇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烟草为测试体系,用3H-尿苷和3H-亮氨酸2种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4%嘧肽霉素水剂抗TMV的作用机理.通过3H-尿苷示踪实验发现:无论是叶盘法还是整株法测定,嘧肽霉素均能抑制病毒对3H-尿苷的利用,抑制率分别为72.43%和68.95%;而对寄主植物RNA合成,2种方法的`抑制率分别为8.09%和11.02%.通过3H-亮氨酸示踪结果可以看出:嘧肽霉素较强地抑制了病毒对3H-亮氨酸的吸收,但能促进寄主对3H-亮氨酸的吸收.3H-尿苷和3H-亮氨酸分别是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前体物,因此,嘧肽霉素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来扰乱病毒的增殖,从而减弱病害的发生.

作 者:朱春玉 吴元华 赵秀香 王艳红 ZHU Chun-yu WU Yuan-hua ZHAO Xiu-xiang WANG Yan-hong 作者单位:朱春玉,ZHU Chun-yu(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

吴元华,赵秀香,王艳红,WU Yuan-hua,ZHAO Xiu-xiang,WANG Yan-hong(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第3篇

一般常见的烟草花叶病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花叶病, 普通花叶病感病之初的病症不太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初叶上会出现透明叶脉, 最后变成绿色或者淡绿色相间的叶子, 叶边缘往下有翻卷的特征, 随着受害细胞的变多、增大, 会导致叶片薄厚不一致, 扭曲、弯缩, 呈现多种病态特征, 显现淡黄斑或者黄斑。使烟草矮化, 节间缩短, 生长变慢, 重病烟草不长叶, 花变形, 烟草结实变小[1]。另外一种是烟草黄瓜花叶病, 在感病初期, 叶脉也成透明状, 生病的叶子也会出现绿色或者淡绿色的症状, 与普通花叶病不同的是, 生病的叶边缘一般向上翻卷, 感病较重叶片会出现黑色或者褐色的坏死斑。

2 病原

烟草花叶病是由于烟草感染TMV引发的, 属于病毒。其粒体呈直杆状, 长280~300 nm, 直径17~18nm;核酸、蛋白质可以重组结合作为相对稳定的侵染性病毒粒体。在90~95℃下, 钝化10 min, 稀释100万倍的提前下, 依旧可以体外保持毒力72~100 h。在无菌的情况下, 其致病力可达数年之久, 研究表明, TMV在干燥的病组织里可存活30 a以上。TMV病毒有多种株系, 在我国主要有4类:普通株系、黄斑株系、番茄株系和珠斑株系。这4种株系致病力有所差异, 若复合侵染会造成烟草病症多样性。

3 传播途径

烟草花叶病病毒 (TMV) 能寄生在各类植物上, 汁液传播是烟草花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2]。烟草叶片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的伤口, TMV可以通过伤口进入烟草体内, 侵入后在薄壁细胞内进行繁殖生长, 随即进入维管束组织导致整株感染。在20~24℃下, 染病植株会在6~12 h内开始出现病斑。田间通过病苗与烟草苗接触进行再侵染。此外, 人类进行的农田耕种也可能造成侵染, 因为农田里的蝗虫以及其他咀嚼口器昆虫也可能携带TMV病毒。TMV绝大部分发生在温度为20~24℃, 当气温在37~41℃时, 侵入能力变弱, 当≥26℃或≤9℃时, 病斑会变少。

4 发病条件

4.1 天气条件

总体来说, 光照及气温在气候因素中对病害影响最深。光照的多少和强度与病毒和症状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表明, 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 烟草上病毒病的病症不明显;但在日照时间太长、太阳光照过大以及温度偏高的情况下, 烟草上病毒病的病症表现比较突出[3]。

4.2 品种抗病性

品种不同的烟草, 抗性是有区别的, 从目前来看, 还没发现有高抗的烟草品种。

4.3 栽培管理

施氮肥较多的烟草田, 会使烟草的长速偏快, 组织偏嫩, 造成感病。土地不肥沃, 土壤不经常疏松, 或者排水不良都会提高烟草感染病毒的机率。

此外, 已经感染过TMV的烟草田若连作比轮作的烟草田病害严重。在连作田里育苗, 或者与其他茄科或者十字花科植物同地育苗, 容易使烟草在苗期出现感染或者相互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选择相对抗病性强的烟草

目前, 还没有研发出高抗的烟草品种, 但可以选择抗性相对较强的烟草品种或者经常更换种植烟草的品种, 来防治烟草花叶病的发生。

5.2 农业防治

一是科学管理烟草田, 合理布局, 注意田间卫生以及种子消毒。二是注意轮作, 不要在同一烟草田多年种植烟草。三是杜绝与瓜类、茄科等作物轮作或间作。四是合理使用化肥, 注意观察烟苗的长势, 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料补给。五是选择合适的农田作为苗床, 一般来讲, 苗床要选择地势相对较高, 背风光照足, 排水通畅的无病田, 并要尽可能的隔离产生毒源的基地, 如菜园, 桃园等。苗床最好离种植的大田较近, 尽量减少移栽带来的困难。此外, 研究表明, 在高温高热条件下, 烟草抗逆性变弱, 会为病毒病的发生带来最必要的客观条件, 因此, 在种植烟草时, 要避开高温高热天气。

5.3 药剂防治

市面常用药病毒唑、阿米西达对TMV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本文针对这2种种药剂做了防治实验, 将两种药剂用0.01 mol/L磷酸缓冲液溶解后配成含10µg/m L TMV的药液, 其浓度为100μg/m L和50μg/m L, 清水为对照。30~40 min后接种于4~7叶期的适龄烟草叶片, 每处理重复3~5组, 于温度为25℃, 相对湿度50%~60%的温室中。培养3~5 d后, 对施药叶片的枯斑进行统计, 并对照空白对照进行计算效果[4]。其结果如表1。

结果表明:市面上流通的阿米西达以及病毒唑无论在500μg/m L还是100μg/m L浓度下对病毒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对来说浓度较大, 其防治效果越好。

6 结语

综上所述, 从烟草花叶病的发生条件和发生规律来看,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照“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发病之前就施药, 坚持预防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尽可能杜绝侵染源的产生[5]。

参考文献

[1]李金秀.烟草花叶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3) :3895-3897

[2]胡再翠.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生特点及防治[J].云南农业, 2014, 42 (8) :71-72

[3]钱玉梅, 王风龙, 陈德鑫, 等.烟草种子携带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测定研究初报[C].中国烟叶学术论文集[A].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509-511.

[4]马琳.创制植物激活剂甲噻酰胺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09.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第4篇

据介绍,每年因植物病毒 引起的损失可达200亿美元。烟草花叶病毒(TMV)在植物病毒中最具代表性,已发现可感染的植物高达500种以上。不过,目前尚未出现国际公认的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特效药物。

通过合作研究,科研人员发现植物中若干固有型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可作为高效低毒的抗病毒剂或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化学诱导剂。他们从云南野生植物中发现了抗烟草花叶病毒和甲病毒的先导化合物双裂孕烷类甾体,提出了RNA病毒的亚基因组RNA可作为抗病毒药物新靶点的学术观点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認同。

同时,研究人员开展了系统的植物源抗TMV和杀虫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了苦木素等抗TMV先导物;发现的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新型化学激活剂AHO,表现出显著的抗烟草花叶病毒和植物病原菌作用。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平菇蛋白,TMV,抑制活性

植物病毒对全球农作物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据报道,在美国、英国、肯尼亚、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等6国,仅作物中18种主要病毒造成的危害就使作物减产3%~92%[2]。在我国,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在各省区也都较为普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植物病毒中较重要的病毒之一,也是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 Group)的模式种。烟草花叶病自苗床至大田皆可发生,田间发病率一般在5%~20%,幼苗期或大田期感染损失可达30%~50%,严重者绝收。

实际生产中,已有多种化学源抗植物病毒农药在应用,但几乎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有效治愈感染植株,且随着植物抗药性的增加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化学源农药的发展受到限制[3,4]。近几年,抗植物病毒的研究重点是寻找对环境损害小且抗病毒活性高的生物农药。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等优点,故生物源农药为较理想的方案[5]。目前,已有人报道某些微生物中存在抑制植物病毒的活性物质,但是这些微生物一般较为昂贵,大规模生产存在困难,且获得其活性物质的操作步骤较为繁琐,不利于实际生产的应用。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侧耳属(Pleurotus),该菌分布广泛,易于大规模培养,且生长迅速、产量高。黑平菇是平菇的一个菌株,其子实体颜色为深黑色,色泽的深浅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栽培简易,品质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有关于平菇提取物抗植物病毒的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平菇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Jacq.ex Fr.)Kummer]菌种保存于-80℃,由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烟草花叶病毒普通株系(Tobacco mosaic virus-ordinary strain)活体寄生于普通烟(Nicotiana tobacum),品种为哈瓦那38号,温室培养。

供试寄主为枯斑三生烟(Nicotiana tobacum cv.Samsun NN),温室培养。

1.2 方法

1.2.1 菌种活化。

将-80℃冷冻保存的平菇菌丝体,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上,25℃培养3d得到生长旺盛的平菇菌丝。

1.2.2 平菇的发酵培养。

(1)1级菌种制备。将平板活化的菌丝切成小块儿,转入装有100m L培养基的500m L摇瓶中,于27℃、220rpm摇培3d得到一级菌种。培养基(1 000m L)配方:马铃薯淀粉18g,葡萄糖25g,豆浆粉25g,蛋白胨8g,酵母粉5g,牛肉膏3g,KH2PO43g,K2HPO41g,Mg SO41.5g,VB130mg。(2)平菇菌丝体的发酵培养。将得到的1级菌种培养液按照体积百分比浓度8%的接种量接种到装有100m L培养基的500m L摇瓶中,于27℃、220rpm摇瓶培养。

1.2.3 样品处理。

将摇瓶培养得到的平菇菌丝于40℃烘箱中烘干,粉碎,过60目筛得到平菇菌丝干粉。将平菇菌丝干粉与PBS缓冲液(25mmol/L,p H值8.0),按照1g/10m L的比例混合,4℃浸提2h,10 000rpm离心25min,收集上清液,即为平菇菌丝PBS提取液。

1.2.4 平菇抗TMV活性成分测定。

(1)将蛋白酶K加入菌丝PBS提取液中,蛋白酶K工作浓度为50μg/m L,55℃保温2h。(2)将菌丝PBS提取液沸水浴加热30min。

以总蛋白浓度为200μg/m L进行其抗TMV活性生物学测定。

1.2.5 不同发酵培养天数平菇菌丝PBS提取液抗TMV活性测定。

平菇菌丝摇瓶培养,72h后开始取样,每隔24h取一次,取至192h。抽滤收集菌丝,然后按照上述方法获得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以总蛋白浓度为200μg/m L进行抗TMV活性生物学测定。

1.2.6 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抗病毒蛋白组分的筛选。

(1)将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为30%,于4℃放置8h,10 000rpm离心25min,收集沉淀即为0%~30%饱和硫酸铵沉淀组分。(2)将离心得到的上清液继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为60%,于4℃放置8h,10 000rpm离心25min,收集沉淀即为30%~60%饱和硫酸铵沉淀组分。(3)将离心得到的上清液继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为85%,于4℃放置8h,10 000rpm离心25min,收集沉淀即为60%~85%饱和硫酸铵沉淀组分。将以上组分于去离子水中4℃充分透析,10 000rpm离心25min,收集上清液,分别进行抗TMV活性测定,对以上所得对TMV抑制效果好的硫酸铵沉淀范围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以10%分段间隔的进一步硫酸铵沉淀,并分别进行抗TMV活性测定。

1.2.7 蛋白浓度测定方法。

采用BCA蛋白浓度试剂盒(美国Pierce公司)测定供试样品的蛋白质浓度。

1.2.8 抗TMV活性测定。

将蛋白浓度为200μg/m L样品喷施于温室培养生长至五至六叶期的枯斑三生烟,每株10m L,以清水喷施为对照,每个处理9株,3次重复,处理72h后,在喷施处理的叶片上接种TMV,并在接种后72h调查每张叶片的枯斑数,计算枯斑抑制率[6]。枯斑抑制率(%)=(1-处理每叶枯斑数/对照每叶枯斑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菇菌丝PBS提取液蛋白酶K酶解及加热处理

由图1可知,经过蛋白酶K酶解和沸水浴加热处理后,抗TMV的活性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平菇菌丝PBS提取液、蛋白酶K酶解处理及沸水浴加热处理的平菇菌丝干粉粗提液对TMV的抑制率分别为66.54%±4.98%、4.12%±7.13%和3.18%±3.16%。

2.2 平菇菌丝不同发酵培养天数对蛋白抗TMV活性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发酵培养3~8d后的平菇菌丝PBS提取液对烟草花叶病毒的平均抑制率均在40%以上,其中发酵培养5d的菌丝进行提取得到的平菇菌丝PBS提取液对烟草花叶病毒的平均抑制率达到68.38%±7.94%,效果最好。由图2可知,在发酵培养的第5天,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总蛋白浓度最高,为10.19mg/m L。

2.3 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抗病毒蛋白组分的筛选

从表2可以看出,当硫酸铵饱和度在30%~60%和60%~85%时,沉淀的蛋白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较高,可达66.30%±5.54%和62.11%±2.67%,故选取30%~85%硫酸铵饱和度进一步分级。

从表3可以看出,硫酸铵饱和度在40%~50%、50%~60%、60%~70%沉淀的蛋白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0.92%±7.82%、63.81%±8.97%和59.13%±11.95%,说明抗TMV活性蛋白主要存在于硫酸铵饱和度在40%~70%的范围内的沉淀中。

3 结论与讨论

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在平菇生长的不同阶段,其自身的蛋白表达量以及不同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不同。发酵培养120h的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总蛋白含量达到了最高;在总蛋白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摇瓶培养120h的平菇菌丝PBS提取液对TMV的抑制率达到最高,从而为平菇菌丝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蛋白酶K是从林伯氏白色念球菌(Tritirachium album limber)中纯化得到的一种枯草蛋白酶类的高活性蛋白酶,是一种切割活性较广的丝氨酸蛋白酶,可切割脂肪族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羧基端肽键[7],导致蛋白变性失活。平菇菌丝PBS提取液分别经蛋白酶K酶解和沸水浴加热处理后,对TMV的抑制活性均明显下降,说明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的蛋白质成分在酶解和沸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均丧失生物活性,同时经过酶解和加热处理的平菇菌丝PBS提取液对TMV的抑制作用也大幅下降,从而说明在平菇菌丝PBS提取液中抗TMV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通过饱和硫酸铵分级沉淀的方法,结合生物学测定确定了平菇菌丝抗TMV活性蛋白在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70%时被沉淀下来,从而得到了平菇蛋白粗提液。目前,仅从香菇(Lentinus edodes)、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榆黄磨(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等少数几种大型食用菌中分离得到抗TMV活性蛋白[8,9,10,11,12,13,14,15]。前期研究证明,平菇蛋白粗提液对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植物病毒在烟草、辣椒等不同寄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其他食用菌来源抗植物病毒蛋白相比,平菇蛋白粗提液可能是一种广谱性抗植物病毒蛋白。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放线菌;抗病毒活性;分子鉴定

中图分类号: Q435.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100-03

收稿日期:2013-11-12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编号:黔科合J字[2012]2257号、黔科合J字[2011]2336号)。

作者简介:曹毅(1982—),男,云南会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微生物和植物保护研究。E-mail:yicao1001@163.com。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严重威胁烟草的品质和产量,给烟草生产和烟草种植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植物病毒对寄主细胞的绝对寄生性、植物缺乏完整的免疫系统以及病毒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和药剂。由烟草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真菌引起的病害,成为烟草生产上威胁最大的一类病害[1]。长期以来,人们使用有机或无机化合物进行植株病毒病防治,不仅防效甚微[2],也容易带来农药污染。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的生物源农药成为病毒防治药剂的研究热点。与植物源、动物源农药相比,微生物源农药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效果稳定和易商品化等特点[3-4],是公认的无公害农药。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细菌[5]、真菌[6]和大型真菌[7]的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为防治植物病毒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放线菌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因其丰富的代谢产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放线菌来源的抗病毒活性物质如宁南霉素(ningnanmycin)、嘧肽霉素(cytosinpeptidemycin)、全霉素(holomycin)等对植物病毒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5]。由于病毒侵染危害植物的作用机理复杂以及植物病毒学研究方法受到一些因素制约等原因,其研究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登记生产的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剂还很少。因此,不断挖掘有生物活性的放线菌资源,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对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抗病毒剂,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意义[8]。

本研究对前期从云南、贵州、河南等全国主要植烟区健康烟草根际土壤分离纯化的放线菌进行发酵产物抗病毒活性筛选,通过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菌株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以期为抗病毒放线菌资源的筛选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放线菌菌株供试的47株放线菌均采集、分离自田间健康烟草根际土壤。

1.1.2烤烟品种TMV枯斑寄主烟草Coker 176、系统侵染寄主烟草K326,由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良种繁育中心提供。

1.1.3供试毒源供试病毒为纯化的TMV,试验前繁殖保存于烟草K326。

1.1.4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H2PO4 0.5 g、FeSO4·7H2O 0.01 g、KNO3 1.0 g、MgSO4·7H2O 0.5 g、KCl 0.5 g、琼脂18 g,蒸馏水定容至1 L,121 ℃灭菌 20 min 后备用。

黄豆粉培养基:黄豆粉 25 g、酵母浸膏 5 g、NaCl 0.5 g、K2HPO4 0.5 g、MgSO4·7H2O 0.5 g、蛋白胨2 g、可溶性淀粉 10 g、CaCO3 0.5 g,蒸馏水定容至1 L,调节pH值至7.2,121 ℃ 灭菌 30 min。

1.1.5主要试剂16S rDNA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PCR Kit、DL2000 DNA Marker、Premix Ex Taq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TaKaRa),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试验方法

1.2.1放线菌发酵产物的制备供试菌株接种于高氏1号培养基,28 ℃培养箱中活化培养4 d,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打取菌株生长良好的菌饼,接种于装有100 mL高氏1号液体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每瓶6块;28 ℃、180 r/min振荡培养4 d后按5%的接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28 ℃、180 r/min 振蕩培养7 d后,无菌条件下吸取发酵产物于灭菌离心管中8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菌株发酵上清液,4 ℃冰箱保存备用。

1.2.2寄主培养和病毒接种供试烟草按常规育苗规程进行培育管理,7~8张叶时用于病毒接种。取新鲜感染TMV的病叶置于灭菌研钵中加适量金刚砂研磨匀浆,加入0.01 mol/L pH值7.2的磷酸缓冲液,离心后取上清液,配制40倍液的病毒汁液(40 mL/g病叶)。接种前喷洒适量金刚砂于叶片表面,用配置的病毒汁液进行常规摩擦接种,接种2 min后用清水喷雾冲洗叶面,于25 ℃无虫温室内进行。

1.2.3抗TMV活性菌株的筛选初筛:取长势一致的K326每2株分为1组,病毒汁液摩擦接种后,分别在接种后的第2、4、6 天喷洒20%的待测放线菌发酵上清液,设置阴性空白对照(病毒接种后喷洒20%的未接菌发酵培养液)、阳性发病对照(病毒接种后喷洒灭菌蒸馏水)。第10天开始观察记录发病情况,每组2株的心叶脉明、轻微花叶,或上部不超过 1/3 叶片花叶以及2株中只有1株出现1/3~1/2叶片花叶或少许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2/3以上的记录菌株号,保留备用。2株都出现1/2~2/3叶片花叶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或全株叶片花叶或严重变形或坏死,病株明显矮化的则放弃。

nlc202309051115

复筛:将初筛保留的菌株发酵液与等量TMV病叶汁液混合,室温放置30 min后,以发酵培养基与病毒汁液混合为阳性对照,采用半叶枯斑法[9]接种4~5叶期的TMV枯斑寄主烤烟Coker 176,左半叶接种对照,右半叶接种经发酵液处理的TMV病叶汁液。每个处理4~5张叶,重复3次。接种5~7 d后记录枯斑数,计算病毒抑制率:

抑制率=(对照枯斑数-处理枯斑数)/对照枯斑数×100%。

1.2.4活性菌株的分子鉴定对具有抗TMV活性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参照Li等的方法[10]进行。PCR引物为细菌16S rRNA序列通用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参照16S rDNA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PCR Kit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交北京诺赛基因组中心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2.5菌株系统发育分析通过NCBI网站上的BLAST程序将测定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较,从GenBank中获取和试验菌株相近种的16S rDNA序列,利用MEGA 5.1软件构建进化树[11]。

2结果与分析

2.1抗TMV放线菌的筛选

将前期分离保存的47株放线菌活化后进行摇瓶发酵,收集47份发酵正常、无杂菌污染发酵上清液分别进行初筛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放线菌发酵上清液无抗TMV作用,喷洒后的植株第10天逐渐表现叶脉间褪绿、叶片畸变、严重系统花叶至叶片坏死或矮化、或死亡,而其中6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处理植株未出现发病症状或仅表现较轻微的斑驳或系统花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TMV作用。将初筛的6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在Coker 176上进行半叶枯斑法复筛验证,枯斑抑制率的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菌株F187、F349、F417发酵上清液对TMV具有明显钝化作用,发酵上清液与TMV作用30 min后,抑制率分别为57.18%、60.27%、70.19%,菌株F370、F350-2、F251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

3结论与讨论

由TMV导致的烟草花叶病毒是烟草生产中的一类主要病害[12],其在病叶残体和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有很强的抗逆性。据调查,贵州移栽期烟苗的TMV平均带毒率可达202%[13],可见其对贵州省烟草生产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从微生物资源中筛选抗植物病毒病物質已成为病毒病防治研究的热点,利用放线菌的抗病毒活性物制备新农药是未来无

公害农药的主要发展方向[13]。目前人们已发现链霉菌中多个种如诺尔斯链霉菌西昌变种(Strepcomces noursei var. xichangensis)、不吸水链霉菌辽宁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 Liaoningensis)等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及非抗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病毒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4-15]。本研究中的放线菌均采集、分离自烟草根际土壤,烟草根际特有的环境可能使得菌株具有独特的代谢方式而产生具有特殊活性的代谢产物。本研究筛选的3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表现了明显的体外抗TMV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筛选具有抗TMV活性的放线菌,笔者只对菌株发酵上清液的抗TMV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菌体是否具有活性还未研究;研究中采用了适合大多数放线菌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发酵,而培养基种类及成分、放线菌菌龄、接种量、摇培时间及转速等对发酵液活性都有一定影响,今后可对活性放线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对活性物质的种类开展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基因工程菌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挖掘、探索其在抗植物病毒上的开发应用潜力。

致谢:云南农业大学李应萍同学参加了病毒接种和枯斑数统计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王凤龙.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J]. 烟草科技,2002(4):43-45.

[2]江山,韩熹莱. 植物病毒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病毒学,1995,10(1):1-6.

[3]Freser R S.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plant disease[M]. Holland: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480-484.

[4]Knight V,Sanglier J J,Ditullio D,et al. Diversifying microbial natural products for drug discovery[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3,62(5/6):446-458.

[5]于银霞,张飞云,田兆丰,等.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物质及其抗病毒机理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09(2):54-58.

[6]杜春梅,吴元华,赵秀香,等. 天然抗植物病毒物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烟草学报,2004,10(1):34-40.

[7]Riffel A,Brandelli A,Bellato C D,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keratinolytic metalloprotease from Chryseobacterium sp. kr6[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28(3):693-703.

[8]陈力力. 放线菌HNS2-2的分离、鉴定及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产物的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nlc202309051115

[9]陈年春. 农药生物测定技术[M].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219-226.

[10]Li W J,Xu P,Schumann P,et al. Georgenia ruanii sp. nov.,a novel actinobacterium isolated from forest soil in Yunnan(China),and emended description of the genus Georgen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7,57(Pt 7):1424-1428.

[11]Tamura K,Peterson D,Peterson N,et al. MEGA5: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evolutionary distance,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1,28(10):2731-2739.

[12]杨海艳,王福超,王浩华,等. 纳米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及烟草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87-89.

[13]孟建玉,耿召良,曹毅,等. 贵州烟草漂浮苗的花葉病毒带毒率[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1):107-109.

[14]Thumar J T,Dhulia K,Singh S P. Isolation and partial purification of an antimicrobial agent from halotolerant alkaliphilic Streptomyces aburaviensis strain Kut-8[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26(11):2081-2087.

[15]秦世荣,张年辉,付竞峰,等. TMV或宁南霉素处理对烟草叶片及类囊体蛋白组成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2):158-161.

[16]朱春玉,吴元华,赵秀香,等. 嘧肽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6,36(4):314-316.

黄瓜花叶病毒分子变异分析 第7篇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代表种,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85科、65属、1 000多种植物[1],是寄主植物最多、分布最广、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CMV传播途径较多,不仅可通过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且极易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传播;此外,也可经种子传播[2]。

CMV的基因组为三分体基因组,包括3条单链正义RNA:RNA1、RNA2和RNA3,长度分别为3 357,3 050及2 216 nt[1]。目前已有多个病毒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被公布,基于已报道的核苷酸序列信息,该研究对CMV的分子变异进行分析,以期明确该病毒变异规律,并探索其变异与寄主来源和地域差异的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核苷酸序列信息

在GenBank中获取含有C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全序列的48个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全序列(包含寄主及分离地域相关信息),不同CMV分离物的GenBank登录号、寄主及地理起源见表1。

1.2 分子变异分析

利用软件CLUSTAL X(1.83)进行多序列比对,利用DNAStar软件计算各分离物间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并生成系统进化树。

利用软件Recombination Detection Prog-ram(RDP)(3.4)中的RDP、GENECONV、BootScan、SiScan算法,对CMV不同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进行重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MV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多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

利用软件CLUSTAL X对48个CM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并分别对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从中可看出外壳蛋白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存在空位,通过手工比对来对空位区域进行调整。

CMV外壳蛋白基因不同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共657 nt。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6.1%~99.2%,分离物Kor和Aligarh的同源性最低,为76.1%。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多在80%以上, 分离物Cb7和分离物Cah1, 以及分离物CMV-ON、分离物Z和分离物42CM的同源性为100%。

2.2 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DNAStar软件中的Jotun Hein、Clustal V、Clustal W算法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不同算法获得的进化树结构类似。利用DNAStar软件中的CLUSAL W算法,基于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分离物分为3个大的类群(见图1),不同分离物呈现一定的地域相关性,利用外壳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所作的进化树与之相近。进化树中,5个韩国分离物与11个日本分离物位于一个类群内,5个印度分离物和6个中国分离物位于一个类群内,西班牙分离物Pl-1和意大利分离物Tfn与其他中国和印度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但独立形成一个分支;而第三大类群内主要是中国分离物,同时2个法国分离物和1个英国分离物与之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分离物间未见明显寄主相关性。

利用DNAStar软件中的CLUSAL W算法,基于CMV外壳蛋白核苷酸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GenBank登录号D00668)被用作外群。

2.3 基于外壳蛋白基因序列的CMV重组分析

利用软件Recombination Detection Prog-ram(RDP)(3.4)中的RDP、GENECONV、BootScan、SiScan算法,对48个CM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重组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分离物243可能为中国分离物PE和韩国分离物Ca-p1的重组体,重组位点位于外壳蛋白基因420 nt附近(见图2),BootScan的P-Value为2.6×10-3,分离物243的外壳蛋白基因的前半部分与分离物PE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1%,后半部分与分离物Ca-p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

不同曲线分别表示分离物PE(GenBank登录号AF268597)与Ca-p1(GenBank登录号DQ777747)、PE与243(GenBank登录号AJ585521)、WS与N1的Bootstrap支持率。

3 结论与讨论

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MV核苷酸序列变异较复杂,不同分离物呈现一定的地域相关性,未见明显寄主相关性。一个可能的重组事件被发现, 澳大利亚分离物243可能为中国分离物PE和韩国分离物Ca-p1的重组体。

重组是病毒变异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双生病毒、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中重组发生较频繁。在自然界中,病毒RNA重组是较普遍和随机的,但只有一小部分重组体能够存活下来,可能是由于一种类似“瓶颈”效应的正选择作用机制不断筛选和去除有害突变[3,4]。复合侵染的相关病毒、同种病毒不同分离物间可发生基因交换,产生适应性更强的突变株[5],CMV的同源重组可能属于此类。该研究发生重组的分离物的地理区域相对较远(中国和韩国),日益广泛的种质资源交流利于不同CMV分离物的重组及传播。

摘要:利用不同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算法对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CMV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6.1%99.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不同CMV分离物分为3个大的类群,不同分离物呈现一定的地域相关性,未见明显寄主相关性。重组分析显示澳大利亚分离物243可能为中国分离物PE和韩国分离物Ca-p1的重组体。

关键词:黄瓜花叶病毒,重组,系统进化分析

参考文献

[1]覃瑞,程旺元.黄瓜花叶病毒研究进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2):33-37.

[2]O’Keefe D C,Berryman D I,Coutts B A,et al.Lack of seedcoat contamination withCucumber mosaic virusin lupinpermits reliable,large-scale detection of seed transmission inseed samples[J].Plant Disease,2007,91:504-508.

[3]刘金亮.四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分子变异及HC-Pro结构对抑制RNA沉默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4]Li H,Roossinck M J.Genetic bottlenecks reduce populationvari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RNA virus population[J].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9):10582-10587.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第8篇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纳米银;壳寡糖;宁南霉素;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73-02

收稿日期:2014-07-28

基金項目:河南省烟草公司项目(编号:HYKJ201015)。

作者简介:王 莹(198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烟草抗病性物质的合成与应用。E-mail:wying666@163.com。

通信作者:徐翠莲,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烟草化学。E-mail:xucuilian666@126.com。

烟草花叶病是烟草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田间发病率可达到50%以上,在我国各种植烟区均有发生[1-6]。该病不仅使烟叶产量受到影响,还使中上等烟比例下降,外观质量及内在品质也受到影响,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7]。研究和防治烟草花叶病一直是烟草生产中的重大课题,在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方面,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该病的发生与蔓延[3]。

化学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烟草花叶病病害的流行危害和控制效果,因而寻找对烟草花叶病具有有效防治效果的药剂是防治烟草花叶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的化学农药对烟草花叶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在植物体内积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寻找其他更为有效的防控措施成为了烟草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8]。已有相关报道显示,纳米银对烟草花叶病毒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9]。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在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面,农药研究者开始在传统农药剂型的基础上开发新型农药——纳米农药。纳米材料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显示出比传统杀虫剂更好的效果[10],现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古老的银重放异彩[11],纳米银作为金属银的一种特殊的形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超强的活性及渗透性。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剂,纳米银具有强大的抑菌、杀菌作用及广谱的抗菌活性,具有传统无机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且无耐药性,安全性高[8];纳米银除了具有高效的抗菌特性,还具有一定的广谱抗病毒作用[12]。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以席夫碱[13]为还原剂制备的纳米银对烟草花叶病的田间控制作用以及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对有效控制烟草花叶病的发生、流行,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药剂

供试烟品种为k326,由江西省赣州市烟草公司宁都县分公司提供。

供试药剂主要有:壳寡糖,相对分子质量<3 000,脱乙酰度>90%,山东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宁南霉素水剂,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纳米银(1 mg/mL)由河南农业大学的徐翠莲教授提供。

1.2 试验地点

试验选择在赣州市宁都县黄陂镇樟坊村进行。试验地点通风向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土壤质地为黄壤,试验田施药前未施用其他抗病毒药剂。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处理Ⅰ:清水对照;处理Ⅱ:100 μg/mL壳寡糖;处理Ⅲ:2%宁南霉素300倍液;处理Ⅳ: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处理Ⅴ: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等5个处理。于2011年3月6日进行移栽,株行距120 cm×55 cm,每个处理(小区)面积 0.033 hm2,裂区试验设计,重复3次,四周设保护行。苗期的管理、日常施肥、病虫害防治、除草灌溉等均与大田管理一致。

1.4 施药方法

分别在烟苗移栽后的20、30、40 d用16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喷药处理,共施药3次。喷药量以药液在叶面饱和、无下滴为限。

1.5 结果调查

在喷施第3次药剂后当天以及喷药后10、20、30 d观察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并在每次施药后观察是否有药害产生。对于农艺性状采取固定株跟踪调查,每小区选取5株,具体方法参阅YC/T 142—1998《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方法》。烟草花叶病的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烟草花叶病的分级标准

级别 症状

0 全株无病

1

新叶脉透明或轻微花叶,或上部1/3叶片花叶但不变形,植株无明显矮化

2

1/3~1/2叶片花叶,或少数叶片变形,或主脉变黑,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2/3以上

3

1/2~2/3叶片花叶,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或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2~2/3

4

全株叶片花叶,严重变形或坏死,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3~1/2

根据表1的分级,病情指数等相关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发病株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重级数值×100%;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防效调查

nlc202309051242

从表2可以看出,各药剂对烟草花叶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同的药剂处理防效有差异。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药效最好,3次调查发现,其对烟草花叶病的相对防效分别是66.51%、68.71%、67.84%;其次是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3次调查防效分别是51.66%、57.13%、61.37%;2%宁南霉素300倍液的3次调查防效分别是45.16%、51.73%、5127%;100 μg/mL壳寡糖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效果最差,3次调查防效分别是33.62%、36.70%、38.79%。

从表3可以看出,各药剂对烟草花叶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的防效最高,平均为6768%;其次为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平均防效为56.72%;

表2 不同调查时间不同药剂处理对烟草花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处理

4月26号 5月6号 5月16号

病情

指数 相对防

效(%) 病情

指数 相对防

效(%) 病情

指数 相对防

效(%)

Ⅰ 8.211 10.750 12.556 4

Ⅱ 5.450 33.62 6.804 36.70 7.687 0 38.79

Ⅲ 4.503 45.16 5.188 51.73 6.120 0 51.27

Ⅳ 3.969 51.66 4.608 57.13 4.851 0 61.37

Ⅴ 2.750 66.51 3.363 68.71 4.039 0 67.84

表3 各处理防效比较结果

处理 病情指数平均值 平均相对防效

(%)

Ⅰ 8.883aA

Ⅱ 6.124bB 36.37

Ⅲ 4.847cC 49.39

Ⅳ 4.205dC 56.72

Ⅴ 2.037cdC 67.68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P<0.05)、极显著(P<0.01)。表4同。

2%宁南霉素300倍液的平均防效为49.39%;100 μg/mL 壳寡糖的平均防效为36.37%。

2.2 小区农艺性状调查

从表4可知,与对照(处理Ⅰ)相比,所有药剂都促进了烤烟株高、叶面积、节距、茎围的生长。从3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不同的药剂对烟株株高、叶面积、节距、茎围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为: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2%宁南霉素300倍液>100 μg/mL壳寡糖。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和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差异不明显,2%宁南霉素300倍液和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差异不显著,部分日期2%宁南霉素300倍液与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不同时间的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处理

4月26日 5月6日 5月16日

株高

(cm) 叶面积

(cm2) 节距

(cm) 茎围

(cm) 株高

(cm) 叶面积

(cm2) 节距

(cm) 茎围

(cm) 株高

(cm) 叶面积

(cm2) 节距

(cm) 茎围

(cm)

Ⅰ 52.7a 553.0a 5.0a 6.6a 65.9a 734.0a 5.1a 6.3a 80.9a 1 060.1a 5.1a 9.7a

Ⅱ 54.1ab 570.5ab 5.2ab 6.9ab 69.5b 795.1ab 5.7ab 6.6ab 84.5b 1 120.8ab 5.7ab 9.9ab

Ⅲ 55.8abc 577.7ab 5.5abc 7.0b 72.0b 821.4bc 5.7ab 7.1ab 85.0b 1 162.9bc 5.8ab 10.5bc

Ⅳ 59.7c 610.2bc 5.4bc 7.1b 70.8bc 880.0c 6.0b 7.4ab 87.9bc 1 225.5c 6.0b 10.7c

Ⅴ 59.1bc 635.8c 5.6c 7.2b 74.1c 968.7d 6.2b 7.6b 89.1c 1 339.6d 5.9b 11.8d

3 小结与讨论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100 μg/mL壳寡糖、2%宁南霉素300倍液、席夫碱纳米银200倍液、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对烟草花叶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席夫碱纳米银100倍液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望在烤烟生产中防治烟草花叶病方面进行推广使用。

(席夫碱纳米银是一种安全、无毒害、对环境无污染的新型生物源药剂,能够有效诱导烟草产生抗病反应,调节烟草生理活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符合我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有关其诱导机理仍须进一步研究。

目前烟草花叶病仍没有很好的单一防治措施[14-17],在病害发生后也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早施药,早预防,消除病毒的侵染、传播和蔓延途径。提倡卫生栽烟,强化农业栽培措施,提高烟株抗性。

參考文献:

[1]王瑞平,李荣芳,贺 坚,等. 烟草花叶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 甘肃农业,2010(2):84.

[2]许美玲,赵立红,段玉琪,等. 抗TMV烟草种质资源材料的筛选和综合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2):142-146.

nlc202309051242

[3]刘 旭,万宣伍,刘国军,等. 3种药剂对烟草花叶病的控制作用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101-104.

[4]张满让,成巨龙,安德荣. 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因子的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2000,6(3):28-32.

[5]蔡健和,周兴华,黄福新,等. 广西烟草病毒病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综合防治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2):159-163.

[6]翟梅枝,高芳銮,沈建国,等. 抗TMV的植物筛选及提取条件对抗病毒物质活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45-49.

[7]McGrath M T,Shishkoff N.Evaluation of biocompatible products for managing cucurbit powdery mildew[J]. Crop Protection,1999,18(7):471-478.

[8]楊海艳,谢雪梅,王 波,等. 纳米银对烟草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1):112-114.

[9]杨海艳,王福超,王浩华,等. 纳米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及烟草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87-89.

[10]江 兰,郑 飞,冷鹏飞,等. 纳米农药的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5):97-100.

[11]薛玉英,唐 萌. 纳米银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6):1315-1320.

[12]向冬喜,郑丛龙. 纳米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6):716-719.

[13]杨 楠,徐翠莲,杨国玉,等. 壳寡糖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J]. 农药学学报,2010,12(1):31-36.

[14]饶荣莲. 浅析烟草花叶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11(2):51-52.

[15]李 正,解昌盛,向永光,等. 2011年巫溪烟区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1):96-99,106.

[16]李学卫,丁 铭,阮红艳,等. 丽江烤烟漂浮育苗烟草花叶病毒检测及发生规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增刊2):129-131,138.

[17]汪代斌,辛 静,王 晗,等. 烟草花叶病发生规律及生物源抗病毒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174-2176,2186.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侵染扶桑的烟草花叶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3.95%病毒必克WP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研究
蟛蜞菊花中一种抗烟草花叶病毒内酯的提取
简介烟草花叶病毒
烤烟漂浮育苗中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传播规律
烟草漂浮育苗剪叶传播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
黑龙江省烟草马铃薯Y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分子株系鉴定及弱毒疫苗有效片段筛选
烟草花叶病毒和番茄花叶病毒在烟草上致病性差异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关于烟草花叶病毒简述)

网址: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8篇(全文)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7948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恒温恒湿培养箱在金针菇栽培中的关
下一篇: 奇楠沉香树:用昆虫测定沉香树不同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