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探究影响水果腐烂速度的因素”项目为例,从真实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一、主题的切身性——基于真实情境,发挥主观能动性
某个周一的早晨,学生陆续进入教室。突然,坐在靠窗位置的某位同学发出了惊呼声,其他学生纷纷围上前,带着关心和好奇。仔细一看,发现那位同学的桌肚里有一摊不明物体,它黑黑的、湿湿的、黏黏的,还带有一点点气味。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啊?”有学生说道:“我以前在家里见过这种黑乎乎的东西,外婆告诉我那是烂掉的香蕉,我记得上周五学校发了香蕉,你是不是忘记带回家了?”那位同学点点头:“好像是忘了,可是香蕉怎么会烂成这样呢?”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疑问:“香蕉为什么会烂?怎么烂得这么快?”“香蕉烂了以后会变黑,那其他水果烂了会变成什么颜色呢?”“水果烂了好可惜,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水果烂吗?”“现在应该如何处理这个烂掉的香蕉呢?”
生动鲜活的真实情境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细致观察后引发一系列自主提问,可见学生对该话题充满探究兴趣。针对该话题的探究过程能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符合创客课题的切身性。因此,笔者将“探究影响水果腐烂速度的因素”作为三年级学生跨学科项目主题。
二、主题的复杂性——深入把握学情,形成小组问题链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情,笔者基于项目主题,开展提问征集活动,共计5个班的学生参与,收集到819个提问,示例如图所示。通过统计和整理,笔者依据以下两个现状,分析课题的复杂性。
学生提问示例
第一,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通过对819个提问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学生对于这一话题有浓厚的兴趣。然而,背后的客观事实是,由于健康饮食的需求,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食物腐烂现象,因此缺乏亲身体验。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措施,包括重视学生的探究需求,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自主研究,以获得积极的亲身体验。
第二,学生的提问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从“提问内容”角度来看,一些提问在内容上相似度较高。其中,有三个问题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它们按热度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1.水果为什么会腐烂?2.怎么防止腐烂?3.腐烂后怎么处理?”然而,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大多数学生不了解食物腐烂的原因,只有少数学生不仅了解,还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微生物的问题。从“提问能力”角度来看,大部分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通常是无序的、表面的,缺乏条理和逻辑。然而,个别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比如“水果腐烂后,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和气味会发生哪些变化?”此外,一些学生在提问时存在用词不当、表达不清晰、容易引起误解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则不擅长提问。
学生提问是主题学习的关键,为应对共性和差异,笔者采取了以下四步举措。首先,为保证大多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思考状态,笔者将关注度较高的三个问题:“1.水果为什么会腐烂?2.怎么防止腐烂?3.腐烂后怎么处理?”作为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三大驱动性问题,并搭建问题框架,如图所示。
问题预设框架
接着,采用异质分组,将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合理搭配成组。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时间,笔者在巡视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高关注度,鼓励他们多听、多说、多想和多做,并强调团队合作与共同成长。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在三大驱动性问题框架下,对小组成员的提问进行梳理,设计出小组个性化问题链。它能保证整体规划有序开展的同时,最大化保护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经历团队合作,梳理问题链,不仅能对本组探究问题达成一致,明确后续探究方向和具体内容,更能体会到提问的条理和逻辑至关重要。最后,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生成新的目标和活动,笔者特地预留了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能够有序开展,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高强度——丰富活动体验,整合多学科思维
根据科学、艺术和道德与法治三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等文本,结合核心素养基本要点、教学目标、学情等要素,笔者对项目的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最终形成“探究影响水果腐烂速度的因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活动方案设计表,如表1所示。在多样活动和体验中,高强度的思考和实践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尝试解决复杂问题。
表1 “探究影响水果腐烂速度的因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活动方案设计表
四、合理安排时间——课内强化交流,课外长周期探究
完成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表达交流—反思评价”五个环节安排在课内进行,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笔者采用异质分组,考虑到组员擅长领域有差异,而团队合作恰好提供给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时机。由于部分实验的观察周期较长,故将“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环节安排在课外进行。充裕的时间能让学生真正投入探究过程中,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尝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五、充足资源——巧用教学系统,融合线上与线下
每次活动前,教师都为全体学生准备好防护面罩和手套,将防护做全做好是开展后续活动的前提。除了提供实验所需的线下资源,线上资源的利用更是锦上添花。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笔者借助“赛·课堂”教学系统,变革传统实验教学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在“观察记录水果腐烂过程”活动中,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腐烂的水果进行探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腐烂现象。拍摄腐烂水果的整体照,发现水果整体外观形态的变化;拍摄腐烂水果的局部照,发现腐烂区域的具体特征;通过用手摸,感受腐烂区域和未腐烂区域的软硬度不同;通过用鼻子闻,发现不同水果腐烂后的味道有差异。借助综合材料,写实记录腐烂区域颜色、纹理和形态的主要特征。运用平板电脑和夹式显微镜做细致观察和记录,认识到腐烂现象是由一些叫做真菌或细菌的微生物引起的。
在“探究影响水果腐烂速度的因素”活动中,以“温度”“湿度”“有无空气”三者作为影响因素开展探究。借助跨学科主题学习,笔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材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实验过程,最后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可见,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极大程度上拓宽了探究时空,激发学生无限潜力。
六、分享教育——各环节重分享,跨组跨班聚智慧
“分享教育”需渗透于项目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资源分享、智慧分享、能力分享,还是组内分享、班内分享、年级内分享,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沟通和交往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本项目采用循环式探究过程,“作出假设”和“解释问题”两个环节涉及全年级学生的大范围分享。例如,学生第二轮探究的假设、理由和研究对象等都发生着有趣的变化,体现学生的发散思维,同中求异,多向辐射,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第二轮假设摘录表
自从三(8)班某组学生提出要将水果放在饮料里观察腐烂速度,并把实验装置放在实验室后,“加饮料”的设想在全年级掀起新一轮探究浪潮。最初是进行“可乐与直饮水”的对比实验;接着,有学生提出可乐是有颜色的,直饮水是无色的,这样对比不公平,改用“雪碧与直饮水”作对比;然后,有学生作出带气橙汁会使水果腐烂速度变慢的假设,设计了“美年达与果粒橙”的对比实验……全年级学生在分享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分享教育也使“解释问题”更为热烈和精彩。例如,在分析“水果放在可乐中腐烂速度比放在直饮水中慢”实验结果的原因时,有学生认为,可乐太甜了,即便细菌喜欢甜的环境,但太甜也没法生存,所以腐烂速度变慢;有学生认为,可乐里是二氧化碳,不是氧气,微生物没有氧气也就没法存活,所以腐烂速度变慢;有学生认为,可乐里本就有防腐剂,是防腐剂导致腐烂速度变慢的;有学生认为,可乐能用来洗马桶,所以它有杀菌作用,细菌就没法存活了……这场跨班级的头脑风暴,让不同认知经验、不同观察视角的学生齐聚一堂,助力全体学生看问题更全面。同时促使一些小组在探究后萌发新思考,提出新疑问、新猜想和新设计,着手开展新一轮探究。分享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让他们的思考不只停留在“是什么?”,还追问“为什么?”“怎么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新颖性——小创新促完善,改进技术与材料
“新颖性”是创客课题的重要特征,学生除了在项目各活动中都有大胆创新,还在应用技术和选择材料两个细节上帮助教师完善活动和改进实验。
考虑到学生初次使用“赛·课堂”数字教学系统,笔者设计的操作界面大多采用“拍照”、“勾选”和“文字输入”相结合的形式。然而,对于初次接触打字的学生而言,“文字输入”仍有一定难度。实践中,学生拼音打字不熟练,手写输入又慢,效果欠佳。因此,有学生大胆提出尝试使用输入法中的语音输入,效果非常出色。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却是学生的智慧成果。
笔者在“设计实验”界面,依据探究内容,提前预设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在交流分享环节中,有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我们的假设是,热的环境会使水果腐烂更快”,但实验材料并未选择预设的“加热垫”,而是补充了“热温箱”。当被问及原因时,学生解释道:“加热垫是在底部加热,会导致水果一部分热一部分冷,这与放在冰箱中四周都是冷的环境不同。因此,加热垫不能作为实验组的材料,而热温箱更加合适。”学生综合运用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有理有据地指出教师预设存在不周全之处,并提出了对实验材料进行创新改进的建议。
八、互动和合作——增设质性评价,自评互评助成长
“互动和合作”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组成。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发现自己与同伴的异同,认识到个性特长的差异,觉察到自己和同伴的共同成长。三年级学生能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展开反思,也有承担更多责任的意愿。由此,除了常规评价方式,笔者还增设了“反思性评价”,即“写给自己的表扬信”和“写给同伴的表扬信”这类质性评价。
“反思性评价”强调以“自我参照”为标准,记录团队或个人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并记录成功时的喜悦和原因,同时也要记录失败后的分析和感悟。此外,还要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转变,以及对同伴的肯定和期许。通过自评互评,能够更多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成长,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促进共同发展。
文章原名:《创客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以“探究影响水果腐烂速度的因素”项目为例》,文章有删减
作者:谈晓颖 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