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深处的“世界独生子”
初秋清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林间还沾着露水,61岁的杨昌国已背着巡护包踏上山路。这位有着32年巡护经验的老护林员,脚步轻快地穿梭在密林中。眼下正值防火关键期,他和同事们每天要徒步十多公里,既要排查火灾隐患,也要记录山林里“主人”的踪迹。
作为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黔金丝猴仅栖息于梵净山,现存数量约850只,被誉为“世界独生子”。如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曾经“偶尔一见”的黔金丝猴,正以成群活动的姿态,成为梵净山生态向好的见证者。
山间巡护人:32载坚守见证种群从“稀见”到“常遇”
“小时候在山脚下长大,听老人说山里有‘金毛猴’,但很少有人真的见过。”杨昌国是土生土长的梵净山人,1992年成为护林员后,他便与这片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时的梵净山,虽已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黔金丝猴的踪迹仍十分难寻,“巡山十天半个月,运气好能远远瞥见一两只。现在巡山能遇见猴群。”
这份变化的背后,是护林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杨昌国对黔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冬天它们会下到1200米到800米矮一些的海拔区域活动寻找果子,春天,随着气温升高再往1800米以上的高海拔迁移,采食树芽;每年4月、5月是它们的‘合群期’,小群会合并成几十、上百只的大群,到了冬天又会分回小群。”
即便今年已到退休年龄,杨昌国依旧每天跟着年轻护林员上山。“我这双眼睛认猴群、辨踪迹,32年练出来的,得把这些经验传给年轻人。”
现任乌罗镇管理总站站长杨政海,便是杨昌国的“徒弟”之一。他说,黔金丝猴有着极强的警惕性,“它们有专门的‘放哨猴’,通常站在树顶端,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发出‘哇咔’的警报声,听到声音后,整个猴群会瞬间躲进密林,连影子都找不到。”护林员们为了不打扰猴群,每次发现踪迹都会保持50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习性与地理:为何“世界独生子”独恋梵净山?
黔金丝猴之所以成为“世界独生子”,与梵净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从地理上看,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周围环绕着险峻的山峰和深切的峡谷,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带’,让黔金丝猴的栖息地与外界隔绝,逐渐演化成独立的种群。”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赵静说,气候条件同样关键。梵净山有着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常年气温保持在6℃到18℃之间,适合黔金丝猴全年活动。梵净山植被丰富,黔金丝猴主要活动在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带,这里有它们爱吃的女贞叶、灯台叶、猕猴桃果实,还有补充蛋白质的昆虫,食物来源稳定。
不仅如此,梵净山的生态历史堪称“活化石”。作为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区域之一,山顶至今保留着14亿年前的原始地质奇观,7925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其中不乏冷杉、铁杉、珙桐等古老珍稀植物。“这些植被交织成的‘绿色穹顶’,不仅为黔金丝猴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也构建了完整的生态链,让它们能在这片山林里安稳生活。”赵静说。
与川金丝猴相比,黔金丝猴在外观和性格上都有着显著区别。“黔金丝猴的背毛由金黄、黑、白三色组成;而川金丝猴通体金黄,嘴角两侧还有明显的‘瘤状突起’,这是黔金丝猴没有的。”赵静补充道,性格上,川金丝猴更温顺,偶尔会主动接近人类,“但黔金丝猴特别‘害羞’,被专家称为‘羞怯的灵长类’,一旦察觉到人类活动,就会迅速逃离,这也是它们能在梵净山存活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态廊道:46公里环线打通“迁徙生命线”
随着梵净山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景区开发、道路修建等活动,曾一度割裂了黔金丝猴本就狭小的栖息地。“最严重的时候,黔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只有约100平方公里,且碎片化分布,猴群之间难以交流,种群繁衍面临风险。”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教科科长李海波坦言,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曾是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2023年,梵净山所在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江口县三县联合启动生态廊道建设,计划通过带状种植黔金丝猴喜食的树种、培育高大阔叶林,搭建起猴群迁徙的“桥梁”。 在印江自治县团龙村,记者见到了其中一处生态廊道,隧道上方没有钢筋水泥,而是用四照花、猕猴桃等植物搭建起一座“绿色天桥”,两侧连接着茂密的森林。“我们通过人工栽植野生动物喜食的植物,丰富廊道的植被层次,让黔金丝猴能沿着树木跳跃迁徙,不用下地就能安全通过人类活动区域。”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石磊介绍,自生态廊道建成以来,红外相机已多次拍到小型啮齿类动物、稚鸡等通过廊道,“这说明动物们已经适应了这条‘通道’,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优化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如今,7处生态廊道已串联成一条总长46公里的环线,为黔金丝猴扩展了295平方公里的栖息地。李海波说,生态廊道不仅打通了黔金丝猴的“迁徙生命线”,也让整个梵净山的生态系统更加连贯,“黔金丝猴对环境很敏感,它们的活动范围扩大,说明我们的生态修复有了成效,整个梵净山的生态系统正在变得更健康。”
科技+救护:为“独生子”撑起全方位守护网
在保护黔金丝猴的过程中,科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在282平方公里的核心栖息地建成现代化监测网络460多台红外相机隐蔽在林间,91套视频监控覆盖关键区域,10个气象站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20多项环境因子,所有数据实时传输到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黔金丝猴的活动情况和栖息地变化。
“以前护林员巡山靠脚力、靠经验,现在有了智能设备,监测范围更广、更精准。”赵静说。
在距离梵净山约17公里的黔金丝猴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一只名叫“团团”的黔金丝猴幼崽。“‘团团’是2024年3月9日被护林员发现的,当时它独自躲在乌罗镇泡木坝的一个山洞里,后腿先天发育不良,无法跟上猴群。”赵静介绍,经过专业检查和治疗,“团团”现在已经能行走、进食,还和研究中心的“黔宝”成为了朋友,“我们每天会给它们提供应季的有机水果和新鲜树叶,这些树叶都来自保护区的食源基地,确保营养均衡。”
对于黔金丝猴的人工繁育,保护区也有明确的计划。“黔金丝猴在9月到10月集中繁殖,3月到4月是产仔高峰期。”赵静说,繁殖期内,工作人员会为猴群提供独立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对于怀孕的母猴,会加强行为监测,“比如观察它们的采食频率、活动强度,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确保婴幼猴的存活率。”
如今,850只黔金丝猴在梵净山的密林中自由生活,它们的身影,不仅是“世界独生子”的生机与希望,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保护黔金丝猴,就是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系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杨昌国站在巡护路上,望着远处的山林说,“我这辈子守着这座山、这群猴,值了。希望以后的年轻人能继续守下去,让‘世界独生子’在梵净山永远繁衍下去。”
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和保护措施的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梵净山深处的“金色精灵”会越来越多,这片承载着14亿年历史的古老山林,也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相关知识
梵净山深处的“世界独生子”
梵净山黄精
梵净山中亚热带的原生植被
梵净山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主题宣传活动
梵净山“冷杉之路”
贵州铜仁:梵净山珙桐花下的守护者
“天空之城”梵净山的杜鹃花烂漫盛开
2020梵净山枫叶最佳观赏时间
梵净山冷杉
春游梵净山“早去晚归”最强旅游攻略
网址: 梵净山深处的“世界独生子”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46191.html
上一篇: 这7种“贵族水果”,最后2种,一 |
下一篇: “维C水果之王”猕猴桃,黄色比绿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