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以花为媒富乡亲
新华社西宁9月17日电 (记者 顾玲) 9月的青藏高原秋高气爽。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51公里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自治乡边麻沟村的花海农庄,又迎来了一批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
方圆800亩的坡地上,黄色的三色金、玫红色的垂吊牵牛、紫红色的荷兰菊、金黄色的黑心菊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地蔓延而上,这边的鲁冰花还未凋谢,那边大片的金盏菊正在怒放……
短短两年时间,边麻沟这个地处偏僻、过去多年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打造出了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及其他配套设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花海农庄”已成为很多外地游客到青海旅游时必到的地方。
“外地游客挺多的,能占到游客总数的三四成。”33岁的藏族妇女铁福贵姐身着工作服,正在景区售票处为游客办理售票手续。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景区已经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200万元,估计旅游热潮将持续到国庆节以后。
大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边麻沟村距离大通县城16公里,这里海拔2900米,是一个以汉、藏、蒙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162户612人只有耕地1270亩。长期以来,因为偏远、高寒,这里饱受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发展迟缓、动力不足。
“我们这里海拔高、降霜早,庄稼不成,村里过去有一半土地撂荒;因为人多、草地少,养殖业也发展不了。虽说国家已经给村里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但前两年老百姓手里没钱是个普遍现象。”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告诉记者。
2015年,大通县从改善全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着手,考虑到边麻沟村森林资源丰富,又争取到了省上的旅游扶贫项目,于是边麻沟村两委班子通过考察,决定将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业。
为解决“花海”的建设用地问题,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了109户村民的600亩土地,栽植了福禄考、鸢尾等30余种观赏花卉。边麻沟村还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建起了观景台、中心花坛、休憩长廊、仿古景区山门、桃心迎宾拱门等配套景观,完成了3400米的道路硬化、1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景区上档升级。
2016年7月,边麻沟花海景区正式开业。开业3个月,门票收入就达到140万元。
“花海农庄”的开业,带动起村里人围绕“花海”打造致富“田”。53岁的郑元邦和妻子周金莲是村里第一批开起农家乐的村民。“菜品价格实惠,去年一年我们挣了14万元。”周金莲说,今年旅游季节结束后,我们准备扩大规模,再盖个两层的楼房。
“总体上来说带动作用大,花海把村里的农家院都带起来了”,李培东说,“2015年村里只有10户农家乐,现在已经有50户了。村子里现在没闲人,有发展乡村自助游的,有办起乡村住宿的,特别是在旺季,自助游和农家院日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
“花海农庄”不仅把村里的贫困户纳入到景区发展中,还通过务工解决了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今,周边的东至沟、花科庄等村庄也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扩大“花海”效益。大通县扶贫办副主任田广林说,下一步,大通县将继续投资,辐射带动周围的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相关知识
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以花为媒富乡亲
边麻沟,幸福像花儿一样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穷沟沟”变身“金窝窝”——生态旅游擦亮青海大通绿色发展底色
“扶贫花”结出“幸福果”:边麻沟村吃上“生态旅游饭”
边麻沟:花海里的“蝶变”
青海花海旅游景点介绍,青海问题,马尔代夫旅游
2017青海最新十大姓氏出炉,追寻起源竟然料这么多!| 花儿903
福建罗源:以“花”为媒 产兴农富
青海西宁:大通县首次人工驯化野生羊肚菌试种成功
以花为媒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网址: 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以花为媒富乡亲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43206.html
上一篇: (乡村行·看振兴)探访“中国荔枝 |
下一篇: 海垦东路探索荔枝种植智慧化管理迎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