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15 12:52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A-

A+

刊登日期 : 2021-08-16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下一句是「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此兩名句出於明朝洪應明的一副對聯,說的是無論受寵受辱、是去是留,也以平常心去看待。

   洪應明是明代學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熱衷於功名,跟平常人一樣爭名逐利,晚年入道,用對聯總結出一本《菜根譚》,當中便收錄了以上名句。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幅對聯談及做人對事遇到寵幸或侮辱,如能像花開花落一樣平常,就甚麼也不用驚慌;遇到甚麼去留得失、升遷或下降的機會,視之為雲卷雲舒一樣變幻,就能坦然無意,寬心面對。

   用一種處之泰然的方式去面對得失、寵辱,心底深處就變得寧靜、平和,淡泊名利,不會患得患失,亦不在意別人的說三道四,只要問心無愧,自然可以安然度日,笑看風雲。

解鈴還須繫鈴人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下一個鈴噹,必須由擊鈴的人去處理,比喻誰惹的麻煩,就必須由誰去解決。

   這出自一佛教故事。有一天,獨法眼禪師問大眾:「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繫在老虎脖子的金鈴,誰人可以解下呢?眾和尚面面相覷。剛巧法燈泰欽禪師經過,回答:「繫者解得」,由把金鈴繫上去的人,便能解下來。大家從此對泰欽禪師刮目相看。

   後來,曹雪芹在《紅樓夢》更加上一句很貼切的話。《紅樓夢》第九十回...

黃台之瓜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出自中國女皇帝武則天次子李賢之作,比喻不應自己人傷害自己人。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曾以此話,勸勉港人應當愛惜香港,不要做出傷害香港的事情。

  《黃台瓜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李賢是武則天的二兒子,曾在兄弟李忠、李弘相繼被廢後擔任太子,但由於武則天極欲成為皇帝,因而被武氏廢為庶人,最終被逼自殺。此詩以瓜與採瓜人比喻兒子與母親,以摘瓜喻骨肉相殘。在權力鬥爭下,親情被遺棄,用黃台之瓜...

貧居鬧市無人問 富在深山有遠親

  家貧的人住在鬧市,沒人願意去探訪,但若這人是富有了,即使住得再偏遠也會有人登門造訪。

  這種行為絕對不值得仿效,但卻是現實社會的一種反映。古時候,科舉考試是貧苦大眾做官的唯一途徑,莘莘學子在家鄉苦讀,為的是參加科舉,一旦高中狀元或有點成績,便會衣錦還鄉,老遠的親戚朋友也會來道賀。

  東京奧運10公尺女子單人跳水金牌得主全紅嬋,今年才14歲,在是次奧運之前,她從未參加過任何國際賽事,...

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台上表演的時間只有一分鐘,但為了台上這短短一分鐘的表演,需要付出十年或以上的努力,以此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021年奧運會落幕不久,全世界均可透過電視或互聯網目睹健兒們為自己國家或地區努力奪標,香港這一彈丸之地,也勇奪1金2銀3銅的佳績,實在可喜可賀。部分比賽的時間真是短短的數分鐘,但運動員背後的努力卻超過十年或以上,印證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這句話。

   事實上,要贏得台上一分鐘的光榮,...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要做到品學兼優,必須勤於思考。「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出自何處?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進學解》。業指學業,精練於勤奮,荒廢於嬉戲;行指品行,成功於思巧,毀壞於隨便。  

  古往今來,有不少歷史典故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匡衡自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努力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古時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勸學》是荀子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篇章,他認為人的才能和品德並非天生,而是透過後天不斷學習和累積而成的。

  前半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的意思是,如果雕刻一下就放棄,那麼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無法折斷。

  後半句「鍥而不舍,金石...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古時有不少勸導學習的好句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便是其一,如何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古代,「一舉足」為跬(即邁出單腳),「兩舉足」為步(即左右腳各一步)。因此,「跬步」即指半步或一小步,引伸為極小的距離、微不足道的行動。

  千里,指極其遙遠的距離,比喻宏偉的目標或偉大的成就。

  小流,指山間小溪等...

杯水車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樣的情景?

   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處時代的「仁者」,行仁義之事並未盡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撲救一車點燃的柴火一樣,當然無法救熄,卻因此認為水不能熄滅火、仁...

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毫和釐,都是長度的小單位,十毫為一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出處何在?

  此語出自《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釐,繆以千里。」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開始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很多專業的工作都要求精準計算,若然出錯,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測量師、建築師的工作,計算上出現...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句話可謂街知巷聞。在電視劇中,常見有煩腦的人在酒吧買醉時說出這句話。究竟誰賣醉,誰發愁?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年少時即以才學聞名,尤其擅長詩賦文章。成年後,因屢次批評時政,得罪權貴,連續考試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稱。這段經歷對他打擊極大,也促使他後期形成諷刺與豁達並存的風格。

  從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甚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擅長幫助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污濁之地,最接近於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新學年,長輩們為了訓勉下一代,會說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出處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自《禮記·學記》,就是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古時有一描寫白露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甚麼深意呢?

  白露,標誌天氣開始轉涼。這個時候,清晨時分露水增多,凝結成一層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歷代文人墨客常藉「白露」之景抒發思鄉、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涼河邊的景象:...

何謂「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及大學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見於《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一年視離經辨志」,完成第一年學業,老師會評估學生能否斷讀經文句讀(離經),並辨明他的學習志向和態度(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完...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開學了,長輩都會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教導年青人,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不過,光陰為甚麼以「寸」作單位呢?

  「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見於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標明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新一學年開始了,是時候為自己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古語有云:「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這句話包含怎樣的道理?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 · 儒行》,意思是「廣泛地去學習而不讓自己知識貧乏,踏實地實踐所學到的知識而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孔子對儒者的行為有嚴謹的規範。該句的全句為「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古代開學日

  9月1日是現代的開學日,中國古時又有沒有開學日呢?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9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適合開學,因此開學日大都在農閒時期。

  根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都處於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則和現代較為接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古代開學禮儀—束脩六禮

  古代開學禮,古代學子會向老師送上「束脩六禮」,那是甚麼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師時所獻的學費或禮物。《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六禮」就是拜師時向先生贈送的六種象徵性物品,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

古代開學禮—入泮宮

  新一年開學日,學校都會舉行開學禮,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古代學生又有沒有開學儀式呢?

  中國古語有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當中的「入泮宮」,就是指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周代,諸侯學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或泮水,學校稱為「泮宮」,入學便稱為「入泮」或「遊泮」。

  「入泮宮」的第一個儀式是「正衣冠」。學童們一一站立,...

古代書包—笈囊

  現代的書包款式多樣,古時的書包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學生外出上學時,時常背上「笈囊」。 「笈」指專門裝書的笈篋。 《說文解字註》稱:「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內經常裝着的是一些印綬、錢幣、書本之類的值錢物品,便於貼身攜帶。

  古人為了求學往往要「負笈甚重」,跋山涉水。《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於寒冬大雪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學子的「校服」,那麼這款衣服究竟是甚麼樣子的呢?

  「青衿」最早見於《詩經·鄭風》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詩注疏》解釋道:「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學子已開始穿着青衿上課。 

  青衿外,學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講究,如春秋時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則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則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時的「校...

古代學費—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學期的開始。學生準備開學,家長也要準備為子女交學費。古時的「學費」稱一般稱為「束脩」,為甚麼呢?

  古時,民間私塾的學費稱為「束脩」。《論語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給我十條乾肉,就能做我的學生。

  此處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的乾肉;一束為十條,「束脩」,便是十條乾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機會上學,一般百姓的孩子沒...

東施效顰

      形容別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醜,會說「東施效顰」,究竟這句成語出自何處?

      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民間傳說,出自《莊子·天運》: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顰」指皺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傳,西施是春秋時期越王...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2216

WeChat

相关知识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花落庭前的作文
澳洲秋天盛開的花有哪些?這9種花美得令人驚嘆!
寵物芳療
花開的季節作文「共50+篇」
多點開花 打造消費新增長極
愛倫坡驚悚小說全集【增修新版】
第七屆北京郁金香文化節將在順義國際鮮花港開幕
描寫荷花的現代詩11首
13个“小院花园”设计,静坐庭前 赏花落,真好!

网址: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3578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
下一篇: 太原市2022年高二生物前半期期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