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太湖风丨种桑养蚕,大有作为

太湖风丨种桑养蚕,大有作为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14 03:27

种桑养蚕

大有作为

隐读村是太湖之滨的传统村落,种桑养蚕与水稻种植并列为村民世代相传的支柱产业,蚕桑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宋时期,沿太湖村落已形成“家家种桑、户户养蚕”的生产格局。清代乾隆《震泽县志》及《儒林六都志》记载:“种桑育蚕,湖郡最盛。里与之邻,故蚕桑独重。”蚕桑收入历来是隐读村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全年日常开支皆赖于此。

售茧蚕农排队成龙

据史料记载与村民回忆,20世纪40年代初,每至春节过后,村内便进入春蚕饲养的繁忙准备期。然而日军盘踞隐读村后,便以防范抗日武装为由,将日军警备队周边桑地尽数砍伐,又因修建军用设施大量占用桑园,导致桑地面积锐减。日伪军统治期间,蚕茧与土丝收购渠道受阻,价格大幅贬值,严重挫伤蚕农积极性,种桑养蚕规模跌入低谷。抗战胜利后,隐读村蚕桑业逐步复苏。心田湾蚕茧收购站重现繁荣景象:收购期间每日从早至晚,售茧蚕农排队连绵,河埠头停满载茧农船,一派兴旺景象。

七都桑叶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集体化,养蚕生产转为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饲养模式。各生产队建立“共育室”,由专人负责科学饲养与消毒防疫,蚕茧产量与质量显著提升,有力支持了国家丝绸产业发展与出口创汇。据《七都镇志》记载,1984年七都乡种桑面积统计中,群丰村(隐读村)以243亩桑园位居全乡之首,足见其产业规模之盛。得益于蚕丝生产,隐读村村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周边村落。

蚕种

村内桑园分布密集,除水稻田外几乎无闲置土地。每至农历三、四月间,遍野桑林郁郁葱葱,构成壮观的绿色景观。养蚕周期短、收益高,全村家家户户均参与养殖,大户饲养五至六张蚕种,小户亦不少于两张。约1941年起,村民开始饲养苏州供应的“老虎牌”“绿叶牌”改良蚕种,较传统土蚕种具有蚕病少、产茧量高的优势。

蚕茧采扎后,一部分缫丝(土话做丝),另一部分出售鲜茧。缫丝这一块,聪明的老村民、村妇,利用不能缫丝的次茧(双宫茧、柴印茧、烂死蚕茧、黄板茧、鼠口茧等)以及缫丝过程中的“下脚”用于剥绵兜——打绵线——织棉绸——做成衣。工艺繁琐、程序复杂,分别叙述如下:

幼蚕

养蚕是兼具科学性与劳动强度的精细工作。蚕期内,蚕农严格遵循防疫规范,蚕娘互不串门以防止疫病传播。完整生产流程包括:收蚁、头眠、二眠、三眠(出火)、大眠、老蚕、上簇、摘茧(回山)。

蚕台

收蚁前首先要“摧青”,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以前受条件限制,只能用土法“摧青”,即先用巾帕裹住蚕种,置放在床帐中,用小铜脚炉取暖,经过一昼夜,贴身保暖5~7日,待蚕蚁孵化后用鹅毛掸拂收置蚕匾,摘取最嫩桑叶,切丝喂养。

蚕宝宝上簇

上簇,土话叫蚕宝宝上山。蚕宝宝经过4个眠期和近一周老蚕饲养,日趋成熟结茧。蚕农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箩链、木柱等材料搭建1.5米左右高的“山棚”,四周保持阴暗但须通风。然后将农闲时做好的稻柴“韮头”安插在箩链上,上下呈伞形。蚕农将先成熟的蚕(土话称考娘)上簇,待绝大多数蚕宝宝透明成熟后全部送到“山棚上”分撤于各个“韮头”中吐丝结茧。

蚕宝宝上簇结茧期间,如遇温度过低,须在“山棚”底下生炉取暖,加速蚕宝宝吐丝结茧。上簇期间,蚕农紧闭大门,邻里互不串门,有的蚕农还在门上、窗口挂上桃树枝和蒜梗,以示避邪。不能高声呼叫和敲打乐器,以免影响蚕宝宝吐丝结茧。

蚕宝宝已结茧

上簇后,如气候暖和,一般在5天后可以摘茧(土话称回山),摘茧完毕对全部蚕茧过秤,计算一下今年每张蚕种的产量是否达到“蚕花念四分”(以前蚕农互祝蚕花念四分)。

剿丝车

缫丝,土话称做丝。蚕茧采摘后,旧时蚕农没有烘干设备,鲜茧只能保持5~7天,否则蚕茧就会变蛹化蛾,成为次茧。旧时蚕农是土法做丝,产品称为土丝,质量不及厂丝好。蚕农做土丝,仅有一只烧柴的土灶头和一部土丝车。土丝车配有丝轴头、丝牌楼、踏脚板,丝牌楼上装配3只能转动的竹管子,下方配有3只固定铜勾子左右移动。做丝时,蚕农将蚕茧进行精选,剥去茧衣(土话称茧黄),剔除柴印、黄班、双宫、穿头茧,将蚕茧放于80~90摄氏度的热水中,用竹制的“剂筷”将蚕茧反复搅拌,理出丝头,用手分别勾入三只铜制丝勾子内,再向上将丝头穿入三只竹管内,然后从竹管子的丝头搭在不断运转的丝轴头,最后三片土丝成型。做丝既是一项技术活,操作时眼、手、脚并用,而且中间不能停车,十分辛苦。当核定的茧量全部做完后,将车轴头上的三片土丝卸下来,土话叫落丝。过秤计量,测算缫折。

剥丝棉

剥丝棉,土话称剥棉兜。蚕农将不能做丝的各种次茧,做丝过程中的“下脚”如丝头经等,用大的旧棉兜,将各种次茧、“下脚”包入棉兜内,放入适量蜡烛油,在土丝灶头的铁锅中,用大火烧煮,使其酥烂融化。然后从中捡出可以剥棉兜的次茧,如双宫茧、柴印茧等,取一个大脚盆,放入温水,用手指划破茧壳,将丝纤维套于左手掌内,适量时将手掌中的丝纤维取下,套在弓型状的竹环内,就成了一只完整的棉兜,可放在竹竿上晒干,便于保存。

线

老式纺纡车(作者提供)

打棉线,土话称“敲滞头”。农妇们把竹编的笪放在河中,将不能剥棉兜的残存“下脚”放于笪中央,用硬的木质棒反复敲打,逐渐布满笪面后,收取晒干,再将晒干的“滞头”挂在一根粗细合适、装有一只弯头的木棒上,再用一只上尖下粗、底下配几个铜板(有沉稳感)的小竹笺(土话称“转子”)。操作时,将挂在勾子上的“滞头”轻轻拉扯,使其成线状,然后牵在“转子”上的筒管上,随着“转子”不停旋转(由人工转动),棉线不仅成型,而且紧密。打棉线看似轻松,但是一项技术高超、耐心费力的手工活。

脚踏木织机

以前,有的人家有脚踏全木织机,配件很简单,织机上方有两片棕片,一只木质“撑洋”(用于撞击布面),织机底下两块一上一下的踏脚板,连接两片棕片,促使经面上下复合,还配有两角尖头梭子。织机后方装置一只丝轴头。农妇先将丝筒管排列在较宽大的空地上,将筒管上的丝抽放到一定长度,用稀薄的面粉糊,轻轻地涂抹在丝面上(这叫上浆栉经),然后手工慢慢地卷进空的丝轴头,安放在织机前下方。织机农妇将事先摇好的棉纱纡子,安装在梭子内,脚踏机下两块木板,一上一下,经面也就跟着上下一幵一合,梭子穿经而过,加之“撑洋”碰撞,绸面随之紧密。这是经丝、纬纱织物,村民称之为绵绸。棉绸手感柔软、光滑、透气性好,而且易暖,因此,村民普遍用于制作衬衣、被套。自产自用,其乐融融!

以前还有个习俗,春蚕饲养结束后,新出嫁的女儿,陪同丈夫来娘家问“蚕花”(即蚕茧的收益),随带4~6件礼物,如猪蹄、鲤鱼等,其中方糕和甘蔗必不可少,意味着蚕花(收成)一年比一年高。这不成文的习俗世代相传。即使经济条件较差的夫家,也要设法完成这一传统习俗,以尽新出嫁女儿之责。

前辈村民勤劳朴实,天资聪颖,自行栽桑、种棉(花),从养蚕至织绸,不仅为家庭创造了财富、改善了生活,而且为社会、国家作出了贡献!

相关知识

太湖风丨种桑养蚕,大有作为
高效种桑养蚕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措施
种桑养蚕技术
屋顶绿化 大有作为
太湖对周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模拟
春分丨莺飞燕舞风和煦,春来处处百花香
桃花节丨太湖绿洲第六届桃花节最全攻略,请收好!
太湖一日游游记作文(精选23篇)
太湖游记作文(精选31篇)
太湖古镇

网址: 太湖风丨种桑养蚕,大有作为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3028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升级转型小蚕茧“
下一篇: 16 养蚕说课稿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