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李俊波和他守护的抗战记忆长河

李俊波和他守护的抗战记忆长河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13 07:43

李俊波向参观者展示北平兵工厂制作的大刀。

李俊波为沧州炼化青年员工介绍抗战时期的军队装备。

刘 伟 文/图

1939年4月,侵华日军在河北齐会战斗中公然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弹攻击八路军。几十年后,一只标有“防毒具补修函 昭和十二年”字样的铁盒,在河间的一个村庄被发现,成为那段不容忘却历史的沉默见证。

如今,这只铁盒与1000多件抗战文物一同陈列在沧州李俊波的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中。

今年60岁的李俊波,退休前是沧州炼化行政事务中心的一名员工。过去27年间,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倾尽家财,搜集流落民间的各类抗战物件。“这是当年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的罪证,一定要保护好。”他轻抚铁盒,动作轻柔得如同触碰一段尚未愈合的民族伤痕记忆。

“这些文物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它们所承载的记忆,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地诉说着真相。”李俊波说。

一把军刀,开启尘封记忆

李俊波与抗战文物的缘分,始于27年前的一次偶然。

1998年,自幼喜欢舞枪弄棒的李俊波在旧货市场寻觅练武物件,一把刀吸引了他,手感趁手,适合练功,便随手买下。直到某天,一位懂文物的朋友点明:这是侵华日军较低级别军官使用的32式军刀乙式,可能当年被八路军缴获后散落在了民间。

按理说,淘到宝贝该开心,可当他再次握住军刀、凝视刀锋时,心中涌起的却是深深的震撼。这把军刀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封存于家族记忆中的苦难过往,家中老人曾反复讲述的曾祖父被日军刺刀挑死的惨痛往事,此刻与刀身寒光交织。望着军刀,他五味杂陈,忽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藏品,是警醒后人的“活历史”。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收集更多散落在民间的抗战物件,让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自此,工作之余的李俊波,成了文物市场、旧货市场的常客。省内外的市集上,总能看到他弯腰寻觅的身影。不同于追求升值的藏家,他的目光始终关注能反映抗战历史的物品:带着锈迹的刺刀、变形的弹壳、各式地雷、泛黄的日本军服、标注着侵略路线的作战地图……在他眼里,每一件藏品都沾着血泪,藏着一段不能被遗忘的故事。

为了收藏,他节衣缩食,把多年积蓄全花在了文物上。

在李俊波的个人收藏中,数量最多的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地雷。在今年8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山河铭记》中,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李俊波特意解释了一下:“我从小看《地雷战》长大的,因为八路军缺枪少弹,地雷作为防御性武器到了反攻阶段还可以进攻,炸得鬼子寸步难行。”多年来,他搜集了100多个品类200多颗地雷,材质涵盖铁质、陶瓷、石头等。

李俊波的收藏之路,从不是孤军奋战。岳父将收藏多年的良民证交给了他,成为他收藏之路的第一份大礼。如今,他已搜集到300多个良民证,覆盖日军侵华的全部区域。妻子和女儿也成为得力助手,帮助整理藏品、搜集资料,全家人的心血与汗水,让最初的几件藏品慢慢变成了2000多件的记忆宝库。

一座展馆,让历史走进现实

2021年6月,李俊波家的回迁房装修完毕。他精心挑选了1000多件代表性文物陈列其中,正式开设了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家庭抗战文物展览馆。这座藏在居民区里的展馆,很快成了当地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推开展馆的门,仿佛穿越时空:造型各异的地雷摆放在展架上,有的外壳还留着爆炸的裂痕;炸开花的炮弹、斑驳的弹壳堆在角落,无声诉说着炮火;锋利的刺刀、泛黄的老报纸、令人心酸的良民证……丰富的藏品与鲜明的历史痕迹,瞬间将参观者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如今,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沧州炼化长期组织党员、团员青年来此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多所学校聘请李俊波担任校外辅导员,分批组织学生参观。李俊波格外耐心,指着文物讲起背后的故事:“这枚陶瓷地雷,是当年老百姓用自家陶罐做的,曾让敌人闻风丧胆;那柄刺刀,见证过八路军与日寇的白刃战,刀身上还能看到拼杀的痕迹……”那段历史,在他的讲述里鲜活可感。

“每次孩子们学完《冀中的地道战》,我们都会带他们来这里。”沧州石化小学校长刘志君说,“近距离接触文物,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认识历史,这种沉浸式教育,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感染力。”

每次在展馆接待沧州炼化的同事或石化小学的师生时,李俊波总爱多讲一句心里话:“石油精神与革命精神一脉相承。”他总说,自己一辈子没离开过石化行业,在他眼里,传承抗战精神,是提醒后人不忘过去;传承石油精神,是激励当下做好现在,这两份“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石化人身份的坚守。

受李俊波影响,身为教师的女儿常把展馆里的小件展品带到学校,为学生们举办小型实物展览;就连上小学的外孙,也能熟练地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常把同学约到展馆,当起小小讲解员。截至目前,这座家庭展馆每年接待参观者不少于1000人次,已服务各类团体100多个。

一份使命,传递精神力量

如今,李俊波的抗战文物,不只是在自家展馆安家。他多次向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捐献文物,还数十次为各类抗战展览无偿提供展品。作为义务讲解员,他累计服务几千人次,多次被省、市、区评为优秀基层国防教育宣传员。前不久,他还带着400多件藏品,走进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更多人看见历史。

在自家展馆里,李俊波特意设置了一处抗战时期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陈列:我方展品包括焊接粗糙、被炸成两半的手榴弹、简陋的大刀,以及简易的煤油灯;而日方则陈列着爆破力更强的手榴弹、带有机关且锋利的刺刀,以及可折叠的行军灯。他随手拿起日军折叠行军灯介绍道:“这盏灯即使点上蜡烛,也不怕电扇吹、不怕雨淋,当年日军装备是何等精良。”在展示日军作战地图时,他又指着上面细致的线条解释道:“就连只有采药人才知道的山间小路,都标注得精确无比,可见他们的侵略早有预谋。”

这样的布局,源于他对抗战“神”剧的担忧:“很多孩子容易被误导,以为当年的抗战很轻松。”所以他坚持用实物科普,还原当年中国抗战的艰难历程——中国军民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凭着简陋的武器,靠着不屈的脊梁,在绝境中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他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只有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祖国更强大,才对得起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

对李俊波而言,这些抗战文物早已不是冰冷的物件。它们先是历史的活化石,用锈迹、裂痕记录着民族曾承受的苦难;更成为精神的传家宝,将这份苦难转化为不屈的意志,唤醒一代又一代人对和平的珍惜、对强国的追求。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不会停下。”

这条路,李俊波走了27年;这条路,还会有更多人接着走下去。

相关知识

好评中国丨抗战历史永世不忘,抗战精神历久弥新
李季和他的石油诗
李俊兰
江南学子手摆“胜利手势”向抗战胜利致敬
抗战硝烟中的爱情故事
焦俊艳:像树一样扎根生长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西平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观影活动
李俊
两岸抗战老兵后人共植“传承树”
李俊兵:靠种花卉踏上致富路

网址: 李俊波和他守护的抗战记忆长河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2680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自制茶灯用水晶干草和花朵吸引爱情
下一篇: 爱情与忠诚向日葵最广为人知的花语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