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5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讲义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5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讲义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08 00:40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并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理解各种细胞既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在形态与功能上又有显著差异,进而形成细胞和生物体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的观念。 2.科学思维——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科学发现的特点。 3.科学探究——能熟练操作光学显微镜,增强科学实验技能。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主要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
2.发展过程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
 ↓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
 ↓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
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内容
(1)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意义: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水平, 这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或作用:
序号 结构名称 作用
① 粗准焦螺旋 调节焦距
② 细准焦螺旋 调节焦距
③ 物镜转换器 调换物镜
④ 物镜 放大物像
⑤ 聚光器 调节光线强弱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镜: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2)高倍镜使用“四字决”
找: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移:“移”动玻片标本,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

  转:“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调:“调”节聚光器和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3.电子显微镜
(1)发明者:德国科学家卢斯卡等。
(2)类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构成: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2)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3)在同一生物的相同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不一样。
(4)同一个细胞,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大小也会改变。
(5)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球体、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
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四、显微镜的使用
1.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1)若需要将物像进一步放大,可使用高倍物镜观察。首先在低倍镜下移动玻片标本,将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直到高倍物镜与镜筒成一直线。“嘀嗒”一声表示物镜旋转到位。
(2)调节聚光器。聚光器一般由聚光透镜、光圈和升降螺旋组成。调节升降螺旋,聚光透镜将由反光镜反射过来的光线聚焦在样品上,再调节光圈的大小,物像将变得更加明亮、清晰。
(3)调节细准焦螺旋,进一步观察物像。
(4)整理显微镜:每次观察结束后,先移去玻片标本,清理好载物台;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侧;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再将反光镜竖立。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
①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
ⅰ.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
ⅱ.用镊子夹取菠菜叶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展平,以防止由于细胞的重叠而影响观察效果。
ⅲ.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中央的水滴边缘,然后轻轻盖在菠菜叶下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水。
ⅳ.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ⅰ.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在其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
ⅱ.用牙签轻轻刮取自己的口腔内侧,将牙签上的刮取物涂布在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ⅲ.口腔上皮细胞无色,为便于观察,需要染色。染色时,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稀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ⅳ.将制作好的临时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③观察人的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并绘制所观察到的细胞物像。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
2.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 (  )
3.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置。 (  )
4.显微镜的目镜带螺纹,放大倍数越大,就越短。 (  )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面积的放大。 (  )
6.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  )
提示:1.√
2.× 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
4.× 显微镜的目镜是不带螺纹的,放大倍数越大,就越短。
5.×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
6.×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观察描述了运动的原生动物、游动的精子和细菌

布朗→命名了“细胞核”

施莱登→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

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和植物体内。”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一些德国科学家→证明了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增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

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三个“未涉及”和两个“统一”
(1)三个“未涉及”
①未涉及原核细胞;
②未涉及病毒;
③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2)两个“统一”
①统一了“动植物”——均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统一了“细胞”——均有自己的生命又对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均来自老细胞。
观察法和归纳法
(1)观察法
①概念: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②要求: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2)归纳法的两种类型
①完全归纳法:把某类事物的全部个体都研究一番,再经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实际应用中工作量大,并且有时相当困难。
②不完全归纳法:最常用的是最简单的枚举法,在进行归纳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个别,因此归纳出来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还需要演绎推理进行论证。
1.新细胞只能通过老细胞分裂产生吗?
提示:不是。除了细胞分裂会产生新细胞外,细胞融合也会导致新细胞的形成,如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2.下图1是几种病毒的结构,图2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几种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2)结合图2分析,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提示:(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们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
(2)寄生。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只有依靠宿主细胞才能产生子代,并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1.细胞学说的内容不涉及(  )
A.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C.新细胞从老细胞产生
D.除病毒外,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并没有涉及其他生物,D符合题意。]
2.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
A.细胞学说的观念具有局限性,需在修正中前进
B.布朗发现并命名了细胞核
C.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
D.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建的
D [细胞学说的观点具有局限性,需在修正中前进和发展,A正确;布朗发现并命名了细胞核,B正确;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C正确;细胞学说是通过系统观察动植物细胞后创建的,当时并未分离出细胞结构,D错误。]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放大倍数相关分析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及装片的移动规律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度。
(2)装片的移动规律: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移向哪个方向,即“偏向哪儿向哪儿移”。
3.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判断
(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和装片。
(2)污物位置的快速确认方法:分别移动玻片标本和转动目镜,观察污物是否移动,来判断污物所处的位置。
移动玻片标本
4.特殊情况
(1)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
(2)若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则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3)显微镜视野中气泡与细胞的判定: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气泡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里面往往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则不会变形,且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5.电子显微镜的类型和成像原理
类型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理 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让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 利用高能电子束在细胞等样品的表面扫描,最终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图像
应用 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 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上百万倍。正是由于显微镜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内部和表面的精细结构才不断被揭示和认识。
下图①②分别是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①~⑥所示,从以下方面比较低倍镜和高倍镜,完成以下表格:
项目 目镜 长度 物镜 长度 物镜与玻 片的距离 细胞 数目 细胞 大小 视野 范围 视野 亮度
放大倍 数低
放大倍 数高
提示:长 短 远 多 小 大 亮 短 长 近 少 大 小 暗
2.高倍镜的使用步骤是找→移→转→调,能否将“移”和“转”颠倒顺序?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高倍镜的视野范围小,如果不先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就直接换成高倍镜,可能在高倍镜下找不到物像。
3.高倍镜下,为使物像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为什么?
提示:高倍镜下,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近,因调节粗准焦螺旋会导致镜筒调节幅度过大,容易压碎玻片或损坏物镜镜头,且容易错过清晰物像。
4.甲、乙两图分别为10×物镜和10×目镜下的观察结果,若将物镜换为40×,则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多少?试总结规律。
提示:甲为4个,乙为4个。
相关规律:①细胞在视野中呈单行或单列排布,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放大前视野中的细胞数×。
②细胞在视野中呈充满排布状况时,计算时要考虑面积的变化: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放大前视野中的细胞数×()2。
3.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光学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

B.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细胞,其表面积可被放大100倍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反光镜上
D.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有16个
A [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由于光学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在光学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4.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
B.两者的放大倍数都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的
C.两者都适合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
D.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
C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A正确;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上百万倍,其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B正确;透射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C错误、D正确。]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①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又是基本功能单位。
(2)细胞的大小各不相同
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不同;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大小也不同。
①有的细胞用肉眼就能看见,如鸟类的卵细胞。
②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10~100 μm范围内,可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
③有些细胞的直径只有0.5~5.0 μm,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如细菌。
一般来说,动植物细胞的体积大于微生物细胞,高等动物的卵细胞大于体细胞。
(3)细胞的形态各种各样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形态也不相同。
(4)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什么需要染色?
提示:口腔上皮细胞无色,所以需要染色才能观察到。
2.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要放到不同的溶液中?
提示:为了维持各自细胞的形态,需要将不同的材料放到不同的溶液中;菠菜叶下表皮细胞放到清水中,人口腔上皮细胞则放到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
5.下列关于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肌肉细胞呈长条形或梭形,有利于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B.人的红细胞呈两面凹圆饼状,增大了细胞质膜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
C.神经细胞的突起呈纤维状,有利于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效率
D.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呈半圆状,有利于控制叶片的呼吸和蒸腾作用
D [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是有机体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此特征越明显,比如叶表皮的保卫细胞呈哑铃状,有利于控制叶片的呼吸和蒸腾作用,但不是所有叶表皮细胞都有此特点,D错误。]
6.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选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或人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可直接观察生物细胞的永久玻片标本
C.用镊子夹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生理盐水中并展平
D.用牙签刮取口腔内侧,将刮取物涂布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
C [用镊子夹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清水中并展平,C错误。]
病毒自述
大家好!我是你们人见人不爱,花见花不开的邻居——病毒。
我们会入侵机体特定的细胞,因为我们不能自己供养自己,只有进入细胞中才能生存下去。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能进入人体,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注意卫生,让我们有了可乘之机,如果他们能够彻底改变不讲卫生的陋习,我们就会到处碰壁,若人们能够研制出针对我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疫苗,我们就只能束手就擒。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感染人体与我们的生活陋习相关,由此可以形成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科学素养。
(1)根据所学病毒知识,病毒的发现是否代表着“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个结论需要进行修正?为什么?(科学思维)
提示: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结构比细胞简单,但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依然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据材料分析,如何防止病毒的传播?(社会责任)
提示: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接种相关疫苗。
[课堂小结]

 1.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显微镜最终观察到的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光学显微镜是由一个或几个透镜以及其他机械结构组成的光学仪器。
4.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5.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6.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生物体的相同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
7.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C.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D.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一切生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D [施莱登和施旺只研究了部分生物的细胞,D错误。]
2.(多选)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观察植物的结构,得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结构。之后,施旺将这一结论推广到动物细胞,由此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再之后,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而完善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  )
A.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立的
B.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创立并完善的
C.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
D.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
CD [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结构后创立的,但是并没有观察到细胞的结构和分离细胞结构,A项错误;细胞学说是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晶,主要建立者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并由魏尔肖完善,B项错误;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C项正确;细胞学说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D项正确。]
3.某同学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所示。其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    B   C    D
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C符合题意。]
4.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时,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向图1箭头所示方向游走,要使其保持在视野中央,则应该把装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  )
A.甲    B.乙    
C.丙     D.丁
C [显微镜中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题中视野中微生物的游动方向是左下方,则实际游向是右上方,所以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保持在视野中央,C符合题意。]
5.下图为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顺序被打乱),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的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图D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如果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这一步骤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图G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
(3)图E这样盖盖玻片的目的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下图1~4回答问题:显微镜观察时,图1中,转动______________(填序号和名称)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是图2中的__________。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图__________,想把图4中的细胞A移到视野的正中央,玻片标本将向__________移动。
(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找到细胞物像后,为使物像更加清晰,需要调节显微镜的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C→A→E→G→F
(2)清水 生理盐水 稀碘液 (3)产生气泡
(4)①粗准焦螺旋 ⑤⑥ 3 左下方
(5)细准焦螺旋
课时分层作业(5)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题组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下列各项中能准确地说明细胞学说及其发展的是(  )
①所有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构成
②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学说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D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使细胞及其功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所有生物的基本单位
B.细胞学说揭示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病毒属于生物,但病毒无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A错误;细胞学说没有揭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题组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3.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为判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只见甲异物动,乙、丙不动,然后移动装片,发现丙异物动,甲、乙不动。据此可判断甲、乙、丙三异物的位置分别是(  )
A.目镜、装片、物镜 B.目镜、物镜、装片
C.目镜、反光镜、装片 D.物镜、装片、反光镜
B [根据题干分析,转动目镜,只见甲异物动,乙、丙不动,说明甲异物在目镜上;移动装片,发现丙异物动,甲、乙不动,说明丙异物在装片上;由于异物不可能在反光镜上,故乙异物在物镜上,B正确。]
4.(多选)显微镜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设备。下图是在用相同目镜下转换不同的物镜对同一个标本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结合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③的放大倍数依次增大
B.物像从③变为①,更换物镜时应略微提升镜筒
C.观察到物像②的物镜镜头长度比观察到物像④的物镜镜头短
D.若用10×物镜看到有16个细胞布满视野,则换成40×物镜后至少可看到1个细胞
AB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由此可知,图中③④②①的放大倍数依次增大,A错误;物像从③变为①,即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应直接转动转换器,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则观察到物像②的物镜镜头长度比观察到物像④的物镜镜头长,C错误;如果物镜为10×的情况下看到视野中布满了16个细胞,那么把物镜换成40×后,观察到的细胞数是原来的1/16,因此至少可看到1个细胞,D正确。]
题组三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5.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器官的大小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B.鸵鸟的卵细胞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形态相同
D.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C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形态不同,功能也不相同。]
6.细胞具有多样性,下列对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理解有偏差的是(  )
A.卵细胞营养丰富、体积大与其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
B.精子具有鞭毛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
C.神经元有长的突起与其神经传导功能相适应
D.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
D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红细胞内无细胞核、无细胞器,与其细胞内具有大量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功能相适应。]
7.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
A.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D.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D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并不能说明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A不符合题意;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不符合题意;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C不符合题意;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所以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D符合题意。]
8.低倍镜(10×)观察到根尖约64个细胞。现要选择观察的目标位于视野左下方,则有关显微镜高倍镜(40×)操作的说法或具体操作,错误的是(  )
A.换用高倍镜前,先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再转换为高倍镜
B.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若视野变暗,换用凹面镜
C.换用高倍镜后,发现显微镜中的观察目标图像变大,清晰度升高
D.换用高倍镜后,工作距离变小,并可能只观察到4个左右细胞
C [显微镜使用时,需先用低倍镜观察,对焦看到物像后,欲使用高倍镜继续观察,需将低倍镜下要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要调节光圈或换用凹面镜,增加进光量,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B正确;用高倍镜后,发现视野中的观察目标图像变大,但清晰度降低,C错误;低倍镜(10×)观察到根尖约64个细胞,换用高倍镜(40×)后,观察到的细胞个数可能为64÷42=4个,D正确。]
9.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可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若要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必须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A [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调亮视野,即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A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B错误;换用高倍物镜时,一般直接转动转换器换到高倍物镜即可,不需升高镜筒,C错误;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质的顺时针流动方向与实际相同,D错误。]
10.下列有关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更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C.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标本时为了防止产生气泡,要在载玻片上滴加1滴清水,再盖上盖玻片
D.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甲方向移动
B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遵循“先低倍镜后高倍镜”的原则,应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A错误;为了使高倍镜下视野更明亮一些,可调大光圈和使用凹面反光镜,B正确;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标本时为了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滴生理盐水,再盖上盖玻片,C错误;根据“偏哪往哪移”的原则可知,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丙方向移动,D错误。]
11.(14分)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__________。
(2)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__________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在玻片上写一个“上”,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__________。
(3)若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所示。
①下列目镜与物镜的组合中与图像③④对应的依次是__________。
A.目镜10× 物镜40× B.目镜10× 物镜20×
C.目镜10× 物镜4× D.目镜10× 物镜10×
②视野最亮的图像是__________(填序号),图像太亮则应调为小光圈和__________。
③若B视野(目镜10× 物镜20×)中细胞为140个,则换上A组合(目镜10× 物镜40×),视野中细胞为__________个。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__。
[解析]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2)显微镜成的像为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故“像”的移动方向总与“装片(实物)”的移动方向相反,所以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在玻片上写一个“上”,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是“”。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亮度越暗,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①分析题图可知,③中细胞数目最少,故放大倍数最大,④正好相反,故与图像③④对应的依次是A和C。②由于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故视野最亮的图像是放大倍数最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图像,即④;若图像太亮,则应调为小光圈和平面镜。③B视野的目镜为10×、物镜为2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200×;若换上A组合,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放大倍数为400×,放大倍数是原来的2倍。由于视野中细胞呈充满排布,因此换上A组合后,看到的细胞数目为=35个。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也不在物镜上;那么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答案] (共14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1)长度或宽度 (2)左上方(1分)  (1分) (3)A、C ④ 平面镜 35 目镜上
(教师用书独具)
1.下面是5位同学在显微镜观察实验中的具体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甲:用凹面镜对着光源以增大视野的亮度
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丙:使用低倍镜找不到细胞,于是立即换上高倍镜期望能快速找到
丁:使用高倍镜已经看到细胞,但有些模糊,于是调节细准焦螺旋
戊:发现被观察对象位于视野左下角,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心,将玻片移向右上角
A.甲、乙、丙 B.乙、丁、戊
C.甲、丁 D.甲、戊
C [乙应该用擦镜纸擦拭目镜;丙使用低倍镜找不到细胞,换上高倍镜更看不到;由于显微镜成的是倒像,因此戊发现被观察对象位于视野左下角,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向左下角移动。]
2.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据表回答问题:
A组 B组 C组
目镜 5× 15× 8×
物镜 10× 10× 40×
(1)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一般需经染色才能较清楚地观察到。若无染色剂,应怎样调节显微镜也可较清楚地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__组;同样光源下,视野最暗的是__________组;视野中细胞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组。
(3)用A组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用B组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__________个。
(4)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_________。
[解析] (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般无色,故需要降低亮度形成暗背景以利于观察。(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的体积越大,视野越暗。(3)细胞排成一行时,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成反比,则(5×10)∶(15×10)=x∶9,解得x=3。(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颠倒的物像,相当于将原来的观察对象旋转180°。若观察到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逆时针。
[答案] (1)缩小光圈(或使用平面镜)降低视野的亮度 (2)A C C (3)3 (4)逆时针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甲图所示视野后,换用高倍镜继续观察右上方的4个细胞(如乙图所示),接着需进行的操作是(  )
甲      乙
A.直接换上高倍物镜观察,不清晰时调节细准焦螺旋
B.换上倍数更大的目镜和物镜,再调节好光圈的大小
C.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物像变得更加明亮、清晰
D.移动玻片标本,将四个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方便观察
C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在低倍镜下观察到如甲图所示视野后,移动装片至物像在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此时放大倍数增大,视野变暗,不便观察,需进行的操作是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物像变得更加明亮、清晰,以便观察。]
4.某校高三学生在实验室内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入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所示。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毒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一与实验二中的图甲与图乙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三(即图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样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起的突起有的达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乙、图丙分别代表动植物细胞,但最早通过细胞将动植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理论是__________,但其内容中错误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后人经修订,更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细胞的形态各种各样,从显微镜下看到的许多细胞可以说明这一点。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不是细胞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答案] (1)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镜才能观察到
(2)不同生物及同种生物体中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千差万别
(3)不同 细胞形态具有多样性
(4)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细胞学说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 / 23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并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理解各种细胞既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在形态与功能上又有显著差异,进而形成细胞和生物体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的观念。 2.科学思维——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科学发现的特点。 3.科学探究——能熟练操作光学显微镜,增强科学实验技能。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主要建立者:________和______。
2.发展过程
荷兰科学家__________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
 ↓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________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体是细胞聚合体
 ↓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______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
1858年:德国科学家________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______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内容
(1)一切____________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意义: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______水平, 这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或作用:
序号 结构名称 作用
① ____________ 调节焦距
② ____________ 调节焦距
③ 物镜转换器 __________
④ 物镜 __________
⑤ 聚光器 ______________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镜:取镜→安放→______→压片→______→观察。
(2)高倍镜使用“四字决”
找:在________下“找”到目标

  移:“移”动__________,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

  转:“转”动________,换用高倍镜

  调:“调”节聚光器和____________,使物像清晰
3.电子显微镜
(1)发明者:德国科学家________等。
(2)类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构成: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大小______。
(2)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大小______。
(3)在同一生物的相同组织中,细胞的大小__________。
(4)同一个细胞,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大小__________。
(5)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______、________、纺锤体和柱状体等。
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__________是相适应的。
四、显微镜的使用
1.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1)若需要将物像进一步放大,可使用高倍物镜观察。首先在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将要观察的目标移到__________,再转动________,直到__________与______成一直线。“嘀嗒”一声表示物镜旋转到位。
(2)调节________。聚光器一般由__________、光圈和__________组成。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将由________反射过来的光线聚焦在样品上,再调节______的大小,物像将变得更加____________。
(3)调节____准焦螺旋,进一步观察物像。
(4)整理显微镜:每次观察结束后,先移去__________,清理好________;转动转换器,使______偏向两侧;将镜筒下降到________,再将反光镜______。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
①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
ⅰ.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在其中央滴一滴______。
ⅱ.用镊子夹取菠菜叶________,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展平,以防止由于____________而影响观察效果。
ⅲ.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轻轻盖在菠菜叶下表皮上,避免产生______,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水。
ⅳ.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ⅰ.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在其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________的生理盐水。
ⅱ.用牙签轻轻刮取自己的口腔内侧,将牙签上的____________在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ⅲ.口腔上皮细胞______,为便于观察,需要______。染色时,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稀______,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ⅳ.将制作好的临时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③观察人的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并绘制所观察到的细胞物像。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
2.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 (  )
3.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置。 (  )
4.显微镜的目镜带螺纹,放大倍数越大,就越短。 (  )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面积的放大。 (  )
6.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  )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观察描述了运动的原生动物、游动的精子和细菌

布朗→命名了“细胞核”

施莱登→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

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和植物体内。”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一些德国科学家→证明了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增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

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三个“未涉及”和两个“统一”
(1)三个“未涉及”
①未涉及原核细胞;
②未涉及病毒;
③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2)两个“统一”
①统一了“动植物”——均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统一了“细胞”——均有自己的生命又对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均来自老细胞。
观察法和归纳法
(1)观察法
①概念: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②要求: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2)归纳法的两种类型
①完全归纳法:把某类事物的全部个体都研究一番,再经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实际应用中工作量大,并且有时相当困难。
②不完全归纳法:最常用的是最简单的枚举法,在进行归纳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个别,因此归纳出来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还需要演绎推理进行论证。
1.新细胞只能通过老细胞分裂产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1是几种病毒的结构,图2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几种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2分析,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细胞学说的内容不涉及(  )
A.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C.新细胞从老细胞产生
D.除病毒外,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
A.细胞学说的观念具有局限性,需在修正中前进
B.布朗发现并命名了细胞核
C.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
D.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建的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放大倍数相关分析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及装片的移动规律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度。
(2)装片的移动规律: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移向哪个方向,即“偏向哪儿向哪儿移”。
3.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判断
(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和装片。
(2)污物位置的快速确认方法:分别移动玻片标本和转动目镜,观察污物是否移动,来判断污物所处的位置。
移动玻片标本
4.特殊情况
(1)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
(2)若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则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3)显微镜视野中气泡与细胞的判定: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气泡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里面往往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则不会变形,且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5.电子显微镜的类型和成像原理
类型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理 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让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 利用高能电子束在细胞等样品的表面扫描,最终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图像
应用 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 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上百万倍。正是由于显微镜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内部和表面的精细结构才不断被揭示和认识。
下图①②分别是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①~⑥所示,从以下方面比较低倍镜和高倍镜,完成以下表格:
项目 目镜 长度 物镜 长度 物镜与玻 片的距离 细胞 数目 细胞 大小 视野 范围 视野 亮度
放大倍 数低
放大倍 数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倍镜的使用步骤是找→移→转→调,能否将“移”和“转”颠倒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倍镜下,为使物像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图分别为10×物镜和10×目镜下的观察结果,若将物镜换为40×,则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多少?试总结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光学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应是b

B.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细胞,其表面积可被放大100倍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反光镜上
D.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有16个
4.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
B.两者的放大倍数都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的
C.两者都适合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
D.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①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又是基本功能单位。
(2)细胞的大小各不相同
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不同;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大小也不同。
①有的细胞用肉眼就能看见,如鸟类的卵细胞。
②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10~100 μm范围内,可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
③有些细胞的直径只有0.5~5.0 μm,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如细菌。
一般来说,动植物细胞的体积大于微生物细胞,高等动物的卵细胞大于体细胞。
(3)细胞的形态各种各样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形态也不相同。
(4)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什么需要染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要放到不同的溶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肌肉细胞呈长条形或梭形,有利于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B.人的红细胞呈两面凹圆饼状,增大了细胞质膜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
C.神经细胞的突起呈纤维状,有利于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效率
D.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呈半圆状,有利于控制叶片的呼吸和蒸腾作用
6.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选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或人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可直接观察生物细胞的永久玻片标本
C.用镊子夹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将其浸入载玻片中央的生理盐水中并展平
D.用牙签刮取口腔内侧,将刮取物涂布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
病毒自述
大家好!我是你们人见人不爱,花见花不开的邻居——病毒。
我们会入侵机体特定的细胞,因为我们不能自己供养自己,只有进入细胞中才能生存下去。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能进入人体,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注意卫生,让我们有了可乘之机,如果他们能够彻底改变不讲卫生的陋习,我们就会到处碰壁,若人们能够研制出针对我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疫苗,我们就只能束手就擒。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感染人体与我们的生活陋习相关,由此可以形成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科学素养。
(1)根据所学病毒知识,病毒的发现是否代表着“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个结论需要进行修正?为什么?(科学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分析,如何防止病毒的传播?(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显微镜最终观察到的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光学显微镜是由一个或几个透镜以及其他机械结构组成的光学仪器。
4.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5.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6.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生物体的相同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
7.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C.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D.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一切生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2.(多选)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观察植物的结构,得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结构。之后,施旺将这一结论推广到动物细胞,由此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再之后,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而完善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  )
A.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立的
B.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创立并完善的
C.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
D.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
3.某同学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所示。其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    B   C    D
4.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时,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向图1箭头所示方向游走,要使其保持在视野中央,则应该把装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图为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顺序被打乱),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的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图D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如果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这一步骤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图G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
(3)图E这样盖盖玻片的目的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下图1~4回答问题:显微镜观察时,图1中,转动______________(填序号和名称)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是图2中的__________。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图__________,想把图4中的细胞A移到视野的正中央,玻片标本将向__________移动。
(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找到细胞物像后,为使物像更加清晰,需要调节显微镜的______________。
9 / 14

展开更多......

相关知识

第二讲园林花卉分类花卉学(精)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二章 第一节真菌
《花卉学》全套资料 重点笔记+试题和答案+知识点+名词解释
第二章第一节水族箱的种类剖析.pptx
现代家庭养花手册
显微镜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提出
第二讲园林花卉分类花卉学
第五讲 花生的生物学特性与特征PPT.ppt
学霸学40分钟=你埋头苦干3小时?因为你没掌握这3种学习方法!
学霸之路

网址: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5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讲义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091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宝藏稻田”开启绿色农业新“稻”
下一篇: puffjnr2025 « Gi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