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蓝花茄,植物如何保护自己

蓝花茄,植物如何保护自己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07 23:15

蓝花茄资料

蓝花茄Lycianthes rantonnetii来自于茄科红丝线属。英文名Blue Potato Bush,原产阿根廷东北部。

 

开头

蓝花茄是个外来植物,可能来到中国的时间还不长。中国植物志上面现在还没有,关于他的资料也很少。或许是用作观赏比较多,他的花实在可爱。

前面写蒜芥茄的时候,介绍了茄科有毒植物。这一次,也只能从茄科入手,去写他了。找到一篇植保素的文献,一起来学习一下。

 

植保素定义

各种胁迫因子,如温度变化、日光暴晒、机械损伤、化学伤害、微生物入侵等致使植物产生和累积具抗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胁迫代谢物被称为植保素。

如豆科植物产生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茄科植物产生的萜类化合物、菊科植物产生的聚乙炔类化合物等。

在国内,植保素也称为植物保卫素、植物抗毒素、植物防卫素。

植物如同动物一样也能抵御病原的入侵,植物能产生类似蛋白质的抗体,能与病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后来认为植物产生的抗体是丹宁。

 

植保素的产生

植保素是植物受病原微生物或非病原微生物以及其它因素刺激,而在受感染或受刺激的部位及其周围产生和积累的具有抗菌活性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是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防卫反应在生化上的重要表现,植保素形成和积累是植物的一种抗病机制。

 

种类和分布

茄科植物产生的植保素主要为乙炔类、苯丙素类、萜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类植保素为主。

这些化合物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对多数真菌和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

茄科植保素种类多,即使在同一种植物中也含有许多种植保素,如番茄能产生苯酚类、聚乙炔类、萜类植保素。

许多真菌及其提取物能诱导茄科植物产生植保素,细菌、病毒以及其它因素(如紫外线、伤害、金属离子等)也能诱导植保素的形成。

 

植保素的诱导

植保素的形成与累积不仅依赖于寄主和病原的关系,还依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诱导植物细胞累积植保素,因此被称为诱导子或激发子。

物理激发子有创伤、冷害、紫外光、可见光、低氧、超声波等。

化学激发子有水杨酸、BH、寡糖、多糖、汞制剂或其它重金属盐、硫酸盐、半胱氨酸和各种硫制剂、乙烯、环状AMP、DNA插入突变剂、蛋白质、多胺、真菌和昆虫的提取物。

生物激发子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

 

物理因素

紫外线是一种能广泛诱导植保素产成的物理激发子。紫外线能诱导离体辣椒叶片表达倍半萜环化酶活性。

用致病疫霉处理马铃薯发现,同时用光照射比不用光照射能诱导马铃薯产生更多的日齐素、鲁比素。

 

化学因素

采用化学物质诱导植物产生植保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重金属盐如AgNO3、CuCl2均能明显地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日齐素,能诱导辣椒果实产生辣椒醇。

嘌呤霉素单独处理马铃薯块茎,并不能影响日齐素的产生,当与乙酸汞或UV同时处理时,能诱导形成大量日齐素。

睾酮能有效地诱导日齐素的产生,用卤代烷烃类化合物处理马铃薯块茎,溴代烷烃比氯代烷烃能更有效地诱导萜类植保素产生。

用Ca2+、Sr2+处理马铃薯块茎组织,能诱导日齐素的积累。用Cr3+,Co2+,Ni2+,Zn2+,Al3+,Cd2+和Pb2+均能诱导曼陀罗产生植保素。

钙活化可能在植保素的诱导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过氧化氢亦能诱导植保素的形成。

马铃薯块茎组织用脱落酸处理后,能明显地促进日齐素和鲁比素的积累,并增加对晚疫病菌和瓜枝孢的抗性。

 

生物因素

辣椒果实和马铃薯块茎在被泪状绿细菌侵染后48~96小时,萜类化合物大量积累。

烟草叶片在被泪状绿细菌侵染12~24小时,萜类植保素诱导含量能达到最大值。

 

结尾

蓝花茄的介绍先到这里吧,一个好漂亮好漂亮的植物,期待科学家们发现她更多的秘密和用途。

今天的植保素,更加佐证了中草药治病并非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植物和我们一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侵扰,真菌病毒,环境变化。

她们合成了许多抵抗的化学物质,就是这些物质起着药用。当然也是这些物质起着毒性,所以我们需要更清楚的了解,才能好好的利用她们。

 

参考文献:

(1)茄科植保素的研究进展 李端 周立刚 王蓟花 李健强 张仲凯(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2.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

相关知识

蓝花茄
《蓝花茄》
植物小百科丨蓝花茄:蓝紫色的宁静之花
蓝花茄花期
蓝花茄1/2
蓝花茄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蓝花茄怎么养长得快)
蓝茄花:又名~蓝花萼...
爆红的蓝花茄
每天认识一种花:蓝花茄
蓝花茄种植方法

网址: 蓝花茄,植物如何保护自己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0895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红色植保”守护农业“金饭碗”
下一篇: 美丽的苦苣苔科植物(二)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