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平时养芦荟是不是总犯愁?
要么嫌它长得慢像“蜗牛爬”,要么乱得像堆没理过的头发,养着养着就烦了,最后要么送人要么扔了。可辽宁阿姨那盆芦荟,居然养出了“树”的模样——比人还高,树桩粗得能攥住手腕,叶子粉绿粉绿的像涂了层蜜,年年还开红花,邻居路过都得站着看半天,夸“这芦荟比树还精神”。
我之前也养过芦荟,刚买时是个小芽,装在塑料盆里,天天扒着盆看有没有新叶。
结果没仨月,侧芽冒了一堆,叶子歪歪扭扭往两边撇,看着就乱。
我嫌麻烦,直接给了楼下阿姨。
现在想想,我哪是养芦荟啊,是“伺候”不耐烦了——阿姨能养15年,肯定是每回浇水都捏着量:土干了才浇,浇就浇透;每回看到侧芽冒头,咬咬牙就掰掉;老叶子黄了,二话不说剪掉,就留一根主干往上窜。这不,窜着窜着就成“树”了,哪像我那盆,跟“八爪鱼”似的。
再说冬天,东北的冷咱都知道,阳台能冻得结霜。
我家以前那盆芦荟就是放阳台忘了搬,第二天叶子软得像泡了水的纸,捏一下都能出水,最后只能扔了。
阿姨肯定是每年冬天都把它往屋里挪,搁在阳光最足的窗台,给它裹着“阳光被子”,不然哪能扛过零下十几度的天?
其实养植物哪是养植物啊,是养“日子的记号”——15年里,阿姨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个花盆?说不定每回换盆都记得:“这盆芦荟跟着我从老楼到新小区,见证了孙子上幼儿园,见证了我退休”。等她坐在芦荟底下剥毛豆,摸着手腕粗的树桩,跟孙子说“这是奶奶当年花十块钱从花市挑的”,那语气里的骄傲,比夸孙子考100分还甜吧?
咱养花图啥?
不就是图个家里有“活气儿”吗?早上起来看它抽了片新叶,下班回家看它沾了点露水,心里就跟着软乎乎的。可为啥咱总急呢?急着它长大,急着它开花,急着急着就把“耐心”扔了。你看阿姨的芦荟,15年没急,慢慢长,慢慢熬,熬成了“树”,熬成了家里的“老伙计”——这比买一盆贵得吓人的兰花,可金贵多了吧?
现在我家阳台又摆了盆芦荟,是从花市挑的小芽,装在陶盆里。
每天下班先凑过去看:今天叶子有没有变绿?
有没有冒侧芽?
打算就这么守着——侧芽掰了,老叶剪了,冬天搬屋里,给足阳光。
说不定再过10年,我也能养出棵“芦荟树”,到时候拍张照片发朋友圈,配文就写“这是我养了10年的‘老伙计’”,邻居肯定得围过来问:“你咋养的?咋能养这么大?”
你说,这日子不就是这么“熬”出来的吗?芦荟熬成“树”,日子熬成“糖”,等老了回头看,那些守着芦荟浇水的傍晚,那些蹲在地上剪侧芽的清晨,全变成了树桩上的纹路,一圈一圈,都是日子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