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草
五味草,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五味草Corydalis stenantha Franch.的全草。植物五味草,主产于云南、四川。具有祛风明目的作用,治疗肺痨发热,目生玉翳。
中文名称
五味草
拉丁文名
Corydalis stenantha Franch.
别名
地锦苗(《救荒本草》),金钩如意草(《滇南本草》),水金钩如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堇(《滇南本草》整理本)
道地产区
云南、四川
性味归经
味辛、微寒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明目。
主治
肺痨发热,目生玉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含乙酰紫堇醇灵碱、左旋的紫堇醇灵碱、比枯枯灵碱。紫堇文碱、原阿片碱和刻叶紫堇胺盐酸盐、还含较多量的10-二十九烷醇和硝酸钾。
药理作用
具有保肝的作用。
1、《救荒本草》:“味苦。”
2、《镇南本草》:“味有五,性微寒。”
3、《云南中草药》:“微辛、苦,微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眼目生玉翳,或生雾翳,青盲、五味草二钱,谷精草一钱,木贼草五分,青葙子五分。 煎汤服。 (《滇南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7月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为罂粟科植物五味草的全草。
形态特征
五味草一年生草本。高12~40cm,无毛,主根长直。茎直立或铺散,自下部分枝。基生叶数枚;叶柄长6~15cm;叶片轮廓宽卵形,长2~5cm,二回三出全裂,一回裂片具短柄,末回裂片菱状宽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3cm,宽1.5~2cm,再2~3深裂,小裂片常倒卵形,先端钝圆;茎生叶小,与基生叶同形。总状花序顶生,疏生花数朵至10余朵;苞片下部者宽卵形,3深裂,往上则裂渐浅至全缘;花梗较苞片略长;萼片小,心状卵形;花冠紫红色,长15~20mm,距狭圆锥形,末端钝圆,微下弯;蜜腺贯穿距不到一半,蒴果条形,长15~20mm,种子肾圆形,黑色,有光泽。
分布区域
主产于云南、四川。
道地产区
主产于云南、四川。
生长环境
生于长于海拔1700~2600米的山地林下、岩旁、溪畔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