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识药性,认识中药材的“四气”与“五味”

识药性,认识中药材的“四气”与“五味”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30 22:54
寒、热、温、凉为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凉温热之外,还有“平性”。“平性”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图片

*

药物四气的确定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只是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人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疥疮,局部红肿痛疼,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就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疗效很好,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

四气的作用

中草药的四气,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以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四气,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的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疾病;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疾病。

酸、苦、甘、辛、咸为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是通过人的味觉鉴别出来的,是药物的真实味道。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实践观察,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归纳出了五味的理论。所以说,五味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根据前人的研究,将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

1、酸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

2、苦

苦“能泻、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气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多用于治热证、火证、喘证、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泻热通便,知母、黄檗泻火存阴等。

*

3、甘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中和、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说,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病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子饼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

4、辛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塞之症。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穹活血化瘀等。此外,辛味药还具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但大多数辛味药以形散为攻,“辛润”只说缺乏代表性。

*

5、咸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的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数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痰咳、瘿瘤、症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堂、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箭消症等。

图片

“四气”与“五味”之间的关系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 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 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 配合其他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图片

相关知识

识药性,认识中药材的“四气”与“五味”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中医从四气五味入手,告诉你“药”与“食”的本质区别!
直花紫苏,植物药性
花类中药的药性浅析
基于化学元素的部分中药药性量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原则
《中药的药性理论》课件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的研究概况.doc
《神农识药》清热解毒药之射干

网址: 识药性,认识中药材的“四气”与“五味”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8335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你家阳台,建议种一盆紫苏药性赋说
下一篇: 知药性,学中医——本期讲述中药紫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