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凡尔赛宫人物志之二:蓬皮杜夫人的美丽与哀愁

凡尔赛宫人物志之二:蓬皮杜夫人的美丽与哀愁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30 21:40

虽然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殿内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对这个宫殿里的八卦产生浓厚的兴趣。
蓬皮杜夫人的美丽与哀愁
讲完路易十四,本来接着应该讲他的继任者路易十五的,可是,我对路易十五这位国王还真是提不起热情。
因为路易十五命太好了,好到让我有点不爽。
路易十五和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一样,年仅5岁就登基做国王了。但不同于路易十四童年时还经历过几次内乱,体会过短暂的颠沛流离,路易十五在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出生,一直被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除了2岁时一场猩红热差点要了他的命,其余时间都在安安稳稳的享福。特别是,当年那场猩红热病夺走了路易十五的父母和两个兄弟的生命,他4岁的时候三叔贝里公爵也因打猎时坠马伤重过世,于是小路易成了太阳王唯一可选的继承人。从此,小路易在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被仔细监护起来。虽然刚刚我说路易十五命太好了,可是仔细想想,这个小男孩2岁就成了孤儿,没爹没娘也没有兄弟姐妹,除了远在西班牙的叔叔之外没有父亲那辈的亲人,除了住在马德里的堂兄妹之外没有三代以内的同辈亲人,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的。但是,想到这家伙长大后过了几十年穷奢极欲的生活,我刚刚积累起来的同情心就又消失了。
路易十五对国家事务没有多少热情,他更喜欢把精力放在奢华的私人生活、以及烧钱举办盛大的派对上面。对于路易十五来说,整个法国大概就是个扩大版的凡尔赛,到处花团锦簇、彩蝶翩翩,既美丽迷人又井井有条;我再怎么花钱都是正常的,因为我是国王嘛,还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继承人;至于我的国民,大概就和凡尔赛宫里的仆人差不多吧,身为下等人也可以吃得饱穿得暖,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到了路易十五晚年,他似乎也意识到,反君主的政治力量正在威胁他的家族统治,但他也没有做过什么来阻止它。对路易十五来说,享受和玩乐才是正经事吧?
路易十五最有名的话莫过于那句:“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太任性了。
虽然现在大家都说,有钱就能任性。可是任性到路易十五这个程度,对自己的家业和后代一概不管不顾,也是挺让人无语的。路易十五的智商也不低,他说不管自己死后洪水滔天,说明他其实也预见到了,在不久的将来法国将会洪水泛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他不管。看来,世界上不仅有坑爹的子女,也有坑娃的父母——路易十五对财政的管理不善和招人非议的私人生活严重破坏了整个法国君主制,他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也成为触发法国大革命、并将他的后继者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推上断头台的重要原因。
所以,不想在这位国王身上浪费太多的文字了,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路易十五的情人:蓬皮杜夫人。
路易十五在他15岁那年与比他大7岁的波兰王国前公主结婚,两人虽然在婚后生养了许多孩子,但这并不妨碍这位风流的国王到处找情人。全法国人民都知道,国王对美色的追求不遗余力,他有能力对众多情人慷慨解囊,却一直忘了给自己的女儿们准备足够的嫁妆——在那个年代的欧洲,身为公主是不能下嫁平民的,可是要嫁给王族就得先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这嫁妆可是姑娘的保障,始终在女方名下、离婚时可以带走的,在盲婚哑嫁的年代没有一份嫁妆打底还真不敢嫁过去。于是,路易十五有五位公主都因为父王没空给她们操办嫁妆而相伴终老,最小的公主路易丝•玛丽后来干脆给自己找了份工作,去圣丹尼修道院当院长去了。为了讨好这么一位国王,好多贵族都争着把家里的漂亮女孩送进凡尔赛宫。蓬皮杜夫人不过是路易十五众多情人中的一位,却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如果要评比法国历史上,女性对政治、文化、艺术的影响,蓬帕杜夫人认第二的话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蓬皮杜夫人原来叫让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她在巴黎出生,比路易十五小11岁。小美女让娜的原生家庭属于当时在法国冉冉上升、但仍然被大多数贵族瞧不起的资产阶级,家境不错,但也还是平民阶层。据说让娜的家人非常势利,做梦都想要跻身贵族阶层,天生丽质的让娜成为他们最好的砝码。让娜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文学、美术、音乐方面都学的相当不错。19岁那年,让娜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一个叫埃蒂奥勒的贵族,成为埃蒂奥勒夫人,她同时获得了临近王家牧场的一幢豪宅,并开始进入社交界。让娜在婚后组建了自己的沙龙,并成功吸引了巴黎的许多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连著名的伏尔泰也是她的座上宾。我们在中学的历史课上都学过,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人称“法兰西思想之父”,他一直主张捍卫公民自由和司法公正,毫不留情的抨击天主教会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思想对后来美国的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而他的很多学说,正好就是从让娜、也就是埃蒂奥勒夫人的沙龙开始传播的。启蒙运动的另一位人物、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也在埃蒂奥勒夫人的朋友圈中,据说他编写百科全书期间就常常将自己的一些手稿拿给让娜,让她先睹为快。由此可见,当时不过二十岁的让娜,已经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
不过,仅仅成为埃蒂奥勒夫人看来并不能满足让娜的家人,也许还有让娜自己。由于婚后入住的房子靠近王室的牧场,国王打猎时经常会经过她家附近的树林,让娜就也经常坐着马车在那片树林里转来转去,终于在某一天成功吸引了路易十五的注意。1745年,24岁并已经育有一个女儿的让娜收到了王宫发来的一张请柬。然后让娜第一次进入凡尔赛宫参加派对,那是一次化妆舞会,据说让娜和带着面具的路易十五跳了一整晚的舞。几天后,让娜正式成为路易十五的新情人。在她之前,路易十五早就有了不知多少情人,特别是连续宠幸一家五姐妹的重口味八卦早就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可是让娜偏要放弃安逸的生活,走进这个没完没了的宫斗战场。据说让娜曾经在搬进凡尔赛宫前,对劝她趁早向国王讨个贵族头衔、别等国王对她厌倦了就啥也捞不到的母亲说:她要的不只是一个头衔,她要在方方面面影响并引导法兰西的国王。是的,让娜用的是“引导”这个词,可见外表柔美的她内里那强势的一面。
不用说,让娜的丈夫埃蒂奥勒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可是在那个时候,法国贵族似乎是出名的想得开,贵族两夫妇各自找情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历史上,欧洲从皇室到贵族,貌似高贵的婚姻其实多半惨不忍睹,王子公主们的婚礼多铺张、多奢华都只是金玉其外,号称金枝玉叶的他们其实都只是家族利益的替罪羊。两家联姻讲究的无非是利益的最大化,王子把公主娶回来的首要目的是给王室延续香火,最好附带利益盟约和丰厚嫁妆。新人跪在圣坛的那一刻,往往就是一场婚姻悲剧的序幕。王族和贵族们的婚姻没有爱情,平民阶层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贵族和平民婚姻最显著的区别大概也就是:贵族们看到家中的小孩能健康的活过十岁就会开始为其寻找有利可图的亲事,所以欧洲贵族普遍早婚;平民阶层则受种种现实条件限制,一般要拖到老大不小了才赶紧的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结婚的年纪甚至比今天的我们更晚。从中世纪一直到工业革命前的这段时期,描写幸福婚姻的小说、故事屈指可数,写成悲剧或者讽刺滑稽剧的倒是一抓一大把,不管主角是贵族还是平民。婚姻还和古板的教会牢牢的捆绑在一起,暗地里是各种利益的交换,明面上还得虔诚的履行这上帝要求子民完成的义务,从哪个方面似乎都看不到什么乐趣。当然,欧洲人不可能心甘情愿的照着教会的条条框框过一辈子,所以,从王宫大宅到市井小巷,各种风流韵事每天都在上演。到了文艺复兴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教会的束缚,观念就更开放了,《欧洲风化史》这本书干脆就把16至18世纪这个君主专制时期称作“风流世纪”,时代关键词都点出来了,就是“风流”。
不同于中国,欧洲很早就接受了基督教的种种规则,包括一夫一妻制,贵为国王也只能有一个妻子。当然,那只是名义上的,妻子只有一个,情人可以找很多嘛。但情人和妻子毕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中国的古装剧,是只有一个皇后啊,可是后宫的广大妃子们都还抱着“母凭子贵”的梦想,要是运气好,一个小宫女也有机会熬成皇太后;三妻四妾的大户人家,要是小妾生了个儿子而正房没有,这份家业将来就等于是小妾的了。但是欧洲没有什么母凭子贵的说法,只有被教会认可的正式婚姻才是受法律保护的合法婚姻,合法婚姻期间生下的子女才是有继承权的子女。国王的情人再多,私生子再多,跟王位也没有一毛钱关系,不会出现如果王后没有生儿子、就从情人的儿子中找一个来继承王位这种情况。那假如王后真的没有生下儿子怎么办呢?哈这种情况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在欧洲历史上太常见了,人们也早就习惯了。解决王位继承的方法一般有这么几个:(1)王后的女儿可以继承王位当女王,比如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神圣罗马帝国的玛丽亚•特蕾莎女王等等,欧洲历史上的女王数一数还是挺多的;(2)国王死了他妻子也有机会称王称帝,比如俄国那位大名鼎鼎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3)国王绝嗣了,可以把王位让给亲戚继承,比如兄弟、堂兄弟甚至更远的表兄弟,法国的波旁王朝就是这么来的;(4)上面几种方法都行不通,相关方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始终谈不拢,那就要打仗了,翻开欧洲的历史书,“王位战争” “继承战争”的字样见得不少吧?
总之,基本上,没经过教会认可的情人,生多少个孩子也不可能有继承权,教会对于婚姻和后续的继承问题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不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也不用为了为了休妻迎娶安妮•博林而大动干戈,又是和罗马教皇反目,又是推行宗教改革另立新教,好不容易脱离了罗马教会,自己成为英格兰的最高宗教领袖,还得修改一系列重要法案,折腾老半天才能重新再结一次婚,而亨利八世要是不结这婚,他和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后来也没有当女王的机会。英国还算是开风气之先的国家,大陆这边的国家还要保守的多,本身在血统、身份方面就很较真,又被教会死死的控制着。所以,选择给国王当情人的话,没以通奸的罪名处死你就应该偷笑了(当然,中世纪之后以通奸的罪名处死偷情者的事情其实也很少发生了),自己的孩子能继承王位的待遇就别想了,明智的做法一般就如让娜入宫前她母亲对她的告诫那样:趁着国王还喜欢自己的时候,给自己、给家族争取一些现成的好处,比如一个贵族的头衔,一间豪宅,一些金银珠宝什么的。反正就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路,反正未来的事情没什么好想的,教会、法律、社会舆论,都不会站在自己这边。
饶是这样,想给国王当情妇的姑娘还是前赴后继。有的女孩可能自己没啥想法,但身后有利欲熏心的家人鼓励她们这么做;有的贵族干脆把自己的妻子带入宫中,希望国王能看上她。这个风气在法国尤其突出,好像国王私下找情人这个做法也是法国人开的头。当欧洲各国逐渐迈入君主专制的时候,除了英国,大陆国家里法国是最先成气候的,路易十三时期君权已经逐渐集中,到了路易十四时代,君主集权更是登峰造极,随着凡尔赛宫的落成,太阳王揭开了欧洲宫廷最辉煌的一页,国王的情人们也得到了一个最闪亮的舞台。
当年的凡尔赛宫,每天都有各种派对,贵族、高官和国王的聚会就是每天的头等大事。为了在派对上吸引人们、尤其是国王的注意,姑娘们想尽办法的争奇斗胜,尽可能打扮的与众不同,只要能让国王多看一眼,花多少钱也心甘情愿。卖高档服装、首饰、化妆品的奢侈品生意,应该也是从那时开始兴旺发达的。欧洲不同于中国的另一个地方在于,欧洲没有孔子、没有礼教,没有程朱理学,没有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女人不会说结了婚就只能待在家里、不准“抛头露面”。所以,贵族的女孩有交际的自由,国王当然就更自由了,想见谁都可以。好多贵族女人都以被国王看上为荣耀,她们的丈夫要是想得开的话,同样也会觉得光荣。虽然今天我们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那时还真的有贵族通过妻子给国王当情妇来谋取利益,升官啊封爵啊什么的,还会拿来跟同僚们炫耀,哪怕过段时间失宠了,也以此作为一段值得夸耀的家族纪录。不过,让娜的丈夫并不是这样的人,知道了妻子和国王的事情不久,埃蒂奥勒先生就和让娜离婚了。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两位国王都有众多情妇,谁比较厉害,看看她们在凡尔赛宫能留下多少痕迹是个好办法。路易十四最著名的情妇叫蒙特斯潘侯爵夫人,国王为她在凡尔赛宫里修了特里亚农宫,后来又为她在凡尔赛宫东北的湖边建造了克拉尼城堡。蒙特斯潘侯爵夫人之后,凡尔赛宫成了一本正经的曼特侬夫人的天下,她和路易十四有一个专用的金色小教堂。来到1745年,凡尔赛宫要迎来蓬皮杜夫人的时代了。
让娜刚刚搬入凡尔赛宫不久,路易十五就打仗去了。临走前,路易十五安排了一位和他关系比较好的神父指导让娜学习宫廷的社交礼仪、各大贵族的关系背景等等,顺便帮助让娜免受来自宫里的敌意——凡尔赛里的贵族们都势利得很,对于让娜的平民出身可是非常不屑的,而路易十五的儿女更是从一开始就对让娜非常敌视;战争期间,据说路易十五几乎每天都给让娜写信;等到路易十五凯旋凡尔赛,龙颜大悦的国王将让娜封为蓬皮杜侯爵夫人,这就是她后来闻名于世的名字了。
蓬皮杜夫人能得到国王的青睐自然是由于她的美丽,但她的魅力可不是只有外表。虽然宫中的贵族鄙视她,以她原来姓氏的发音嘲笑她是小市民、鱼贩子(普瓦松,poissonnades,刚好法语中poisson就是“鱼”的意思),但其实蓬皮杜夫人的品位是广受肯定的。她聪明、有趣,有见识,有才华,而且能干,她的作为,使得路易十五这个本身没什么才能的君主可以连续几个世纪凭借其挑女人的品位而令人赞赏有加。
说到蓬皮杜夫人就不能不提到弗朗索瓦•布歇,她最爱的画家之一,也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蓬皮杜夫人不仅喜欢用布歇的画作装饰凡尔赛宫的卧室,更让他为自己画了至少七张肖像画。他笔下的蓬皮杜夫人身穿挂满蝴蝶结的长裙,鹅蛋小脸,皮肤白皙,珠圆玉润,连同画中的梦幻色彩,一起成为洛可可式女性魅力的最佳代言。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到巴洛克时期的富丽堂皇之美,到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开始流行甜腻轻软的洛可可风格了,而蓬皮杜夫人是背后的一大推手。她对布歇、让•马里•法尔康涅等洛可可画家的保护与支持,她本人在装饰凡尔赛宫时对洛可可风格的偏好,都有效的推动了洛可可风格在整个法国甚至欧洲蔓延。

蓬皮杜夫人画像,布歇绘于1750年

蓬皮杜夫人画像,布歇绘于1750年


                

                蓬皮杜夫人还是戏剧和舞蹈的爱好者。她组织了一个剧团,在她专门建造的几所私人剧院里以专业的水准表演戏剧,每家剧院都造价不菲。这个剧团的很多节目,包括歌剧、芭蕾舞剧等都由蓬皮杜夫人自导自演,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又能巧妙的通过专门编排的对白称赞路易十五,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国王对自己的迷恋。同时,法国的歌剧、芭蕾舞剧艺术也在路易十四之后,通过蓬皮杜夫人的推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就连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方面,也有因蓬皮杜夫人而得名的“蓬皮杜风格”。蓬皮杜夫人曾经买下一间名不见经传的瓷器厂,并将其搬迁到自己在塞夫勒的一所住宅附近,更名为“塞夫勒瓷器厂”。蓬皮杜夫人亲自指导瓷器厂的生产和创意,并迅速获得成功。塞夫勒瓷器的品牌很快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法国贵族们都以能在家里摆上几件塞夫勒的瓷器装饰品为时髦。塞夫勒瓷器有一种特别的粉红色,这是瓷器厂的招牌,也是当时法国人心中时尚和优雅的象征,地位如同我们今天的Tiffany Blue。蓬皮杜夫人还参与设计过巴黎的协和广场、凡尔赛宫的小特里亚农宫等著名建筑。路易十五赏赐过不少豪宅给蓬皮杜夫人,自然也在她的主持下用最新潮的艺术装饰起来,其中,有一栋位于今天巴黎第八区香榭丽舍大街附近的戴弗农公馆,在蓬皮杜夫人死后几经转手,后来变成了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一直到今天。
作为一个通过美貌俘虏法国国王的女人,光是天生丽质显然是不够的,自己也得会打扮、够时髦才行,如果连凡尔赛宫最有地位的情妇都不够时尚,国王的面子往哪里放呢?虽然蓬皮杜夫人刚刚入宫时被众人鄙视,但聪明如她知道如何扭转局面。首先,蓬皮杜夫人对失宠了很久的王后非常尊敬,她说服国王替王后还清赌债,还对王后陈旧的寝宫进行装修,王后就算心里再讨厌她,也开始在儿女面前替她说好话了——反正没有蓬皮杜夫人还会有别的情妇,至少这一个还比较会做人嘛;其次,蓬皮杜夫人继续发挥她当年组建沙龙的能力,在凡尔赛宫中扩大自己交际圈。当然,在国王眼皮底下继续招待整天鼓吹人人平等的伏尔泰是不太现实了,但蓬皮杜夫人和贵族女眷们聊时尚聊八卦一样很在行。很快,蓬皮杜夫人成了宫里的时尚Icon,她发明的一种新发型大受欢迎,被命名为蓬皮杜发型,男性是将前面的头发向前梳起,女性则在前额留下一缕卷发。这种发型在美国1960年代的乡村歌手和电影演员中很受欢迎,当时很多黑白电影中的男主角都留过,比如马龙•白兰度。
再漂亮、再聪明的女人,给别人当情妇总是挺悲哀的,何况路易十五又特别风流。国王的儿女们都在冷眼看着蓬皮杜夫人什么时候失宠,更有无数的年轻女孩排着队要取代她。蓬皮杜夫人想和路易十五生个孩子,就算不能继承王位,长大后封个伯爵什么的自己晚年也算有点依靠,可惜一直不能如愿,她在1746年和1749年两次流产,到1750年后路易十五就以教会反对为由,宣布蓬皮杜夫人不再是自己的情人了,当时蓬皮杜夫人还不到30岁。不过,路易十五并没有如他的子女所愿,把这个讨厌的女人赶出宫——路易十五同时宣布,他会继续邀请蓬皮杜夫人以朋友的身份留在凡尔赛宫居住。两人的这段“友谊”关系一直持续到蓬皮杜夫人去世。蓬皮杜夫人的宫女曾经安慰她说:“无论国王多么喜欢新鲜的女人,但他已经习惯了你这里的楼梯,他喜欢在你这里走动。”这话不仅仅是安慰,也是符合事实的。虽然路易十五后来有过无数新欢,但拜访蓬皮杜夫人也成了他的日常习惯。蓬皮杜夫人依然会陪同国王在凡尔赛花园散步、骑马,出去打猎等等。路易十五很信任蓬皮杜夫人,在她得宠之初就经常让她帮忙处理国家大事,一开始可能只是咨询一下意见,后来,耽于玩乐的路易十五就干脆什么都不管了。于是,蓬皮杜夫人的梳妆台成为国家大事的决策之地,而蓬皮杜夫人对政治也显然有着比国王更浓厚的兴趣。据说七年战争的时候,前线的将军甚至收到她用眉笔画的作战图。不过,这场七年战争让法国损失惨重,丢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于是蓬皮杜夫人遭到了法国人民的一致唾骂——唉,这些骂她的人也不想想,蓬皮杜夫人至少有尽心尽力的为法国出谋划策过,起码比你们敬爱的国王强吧,他除了找情人,在别的事情上都不愿动脑筋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行你上啊。

蓬皮杜夫人画像,德拉图尔绘于1755年

蓬皮杜夫人画像,德拉图尔绘于1755年


                

                1764年春天,蓬皮杜夫人因病去世,终年42岁。她没有留下子女,唯一的女儿在她之前病死了。蓬皮杜夫人死前留下遗嘱,将她所有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弟弟阿贝尔、也就是由于路易十五的特别赏赐而成为贵族的马里尼侯爵。蓬皮杜夫人还专门在遗嘱中吩咐弟弟:要和我一样,继续资助和保护法国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我猜测,蓬皮杜夫人对文艺的支持,除了因为自己本身的学识、修养会使她发自内心的喜欢文艺,也是因为,文学和艺术对于备受感情折磨的蓬皮杜夫人而言是个极大的安慰。虽然蓬皮杜夫人一直在想办法取悦国王,和一个又一个的女孩子竞争,但不像一般的情妇,全身心都放在国王身上,她还是明智的给自己留了一方小天地。在这片天地中,她可以暂时忘却身为一个情妇的哀愁,而留住自己最初的美好。在这片天地中,有布歇、德拉图尔等著名画家为她留下的漂亮肖像,有伏尔泰献给她的著名悲剧《唐克雷蒂》,有狄德罗在她的帮助下出版的《百科全书》,有以“蓬皮杜”命名的建筑风格、装饰风格和发型,等等等等。
蓬皮杜夫人的人生,表面无比的风光,风光到连路易十五的王太子都狠她狠得牙痒痒,可是内里仍免不了弥漫着说不出的惆怅和忧伤。就像她出殡时,路易十五看着她的棺木在雨中远去时说的那句话:“夫人的旅途没有遇上好天气啊”。春天的雨,朦胧不清,淅淅沥沥,给人带来麻烦,却也滋润花草树木,轻柔而暧昧,美丽又哀愁。

相关知识

凡尔赛宫人物志之二:蓬皮杜夫人的美丽与哀愁
穿在身上的法兰西 ——凡尔赛宫的王室雍容
全筑豪宅|梦幻洛可可 来自法国宫廷的流光迷梦
太阳王: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
手绘植物美学 | 皮埃尔·雷杜德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一年蓬
逛巴黎|凡尔赛宫:艺术与奥运的完美融合
凡尔赛宫后花园
故宫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还原17、18世纪中法交流

网址: 凡尔赛宫人物志之二:蓬皮杜夫人的美丽与哀愁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8308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卢浮宫藏画 亚森特.里戈
下一篇: 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住所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