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侗《水尽头》
作者:【明】刘侗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馀。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1]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2]则伏,于苴[3]于沙。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注释:
[1]渠:人工开凿的水道,这里作动词用,是说花生长在泉水两边,自然形成水道。 [2]跫(qióng穷)音: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3]苴(chá茶):水中的浮草。
赏析:
本文选自刘侗与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此书虽为两人合著,但有明确的分工:“奕正职搜讨”,“采厥事”;刘侗“职摛辞”与“笔华墨渖”。也就是说,于奕正主要负责采访事实,收集资料;而刘侗则负责文字结撰润饰。因而,可以说,文章是出自刘侗之手,表现了刘侗的风格特色。
在晚明文学流派中,刘侗属于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为文时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然而就《帝京景物略》的写作来看,刘侗却并不被钟、谭的门径所限,而是充分吸取众家所长,熔《世说》的隽永、《水经注》的雅洁、袁中郎游记的灵趣于一炉,又加上他自己特有的造语炼字功夫,从而把《帝京景物略》中的大多数篇章写成了精洁凝练、奇峭冷隽的小品文。读这类小品犹如食橄榄,初入口时觉得有些苦涩,不太爽口,然而,细细咀嚼之后,又觉苦后回甜,滋味悠长。
本文写北京西郊寿安山一带的风物景观。此处现名樱桃沟,明代无名,故作者暂且以“水尽头”名之。明代时,这里人迹罕至,林壑深处,溪水漫流,草木繁茂,别有一种山野幽趣。作者将此处纷缊烂漫、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纳入不过三百来字的短小篇什中时,涤骨刮肠,刻意打破通常的文字规范,力求句法、字法奇特精警,使文章本身也具有一种幽秀的特色。
文中首节写观音石阁(观音堂)以西的景色。作者先一连使用了三个“皆X,X皆”的句式,排比、回环,把景中的“溪”“石”“竹”三物予以突出强调。这种为要突出某物而将某物提前置于句首的句式,始散见于袁中郎等人的山水游记,而最终在张岱手中得到了着意张扬。如在其《陶庵梦忆·鲁藩烟火》一文中,就一连使用了六个“灯其X”的句子,突出鲁藩灯火之盛。这种句式的好处是一下子就把要描写的事物置于前景,避免了过多的铺陈介绍,使文笔显得干净洗练。如果再进一步具体分析,还可以发现本文三个“皆X”的句式在大体相同的格式中又有参差变化之妙。前两句“皆溪,溪皆泉之委”与“皆石,石皆壁之馀”格式相同,字数也相等;第三句“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仍沿用前两句的格式,但字数增多,句子拉长,语势也相应由峭急变得舒缓。三个“皆X”的句式,明确地揭示出这一带景物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竹、溪、石与其他景物相比,前者是主,后者是宾;而在竹、溪、石中,竹又为主,溪、石为宾。在揭示出了这层宾主关系后,作者才放开笔,对最能代表此处景物特色的竹林进行了描绘:先插入一句“燕故难竹”,指出北京地区的气候本不适宜竹子的生长,衬染此处竹林的“林林亩亩”,显示此处得天独厚之奇。对竹林的描绘,力图避免落入一般化的俗套,而用一种错综比较的笔法出之:此处的竹子有的长到一丈高才开始分杈,有的竹笋足有一丈来高还未脱去片片笋壳,有的笋梢竟超出于竹林之上,还有些老竹根下生出的新竹后来居上,长得比老竹还要高大挺拔。作者以“孙大于母”戏称此种情状,颇有风趣。在这种竹与笋、老竹与新竹的交互比较中,这一带竹林自生自长、繁茂昌盛之状就很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紧接一段,续写隆教寺以西的景色。这一段涉及的景物繁多,诸如泉、花、竹、鱼、春之花草、秋之红叶,作者写来却极有层次。他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将众多的景物交织在一起,使人感到耳目应接不暇,却又繁而不乱。这段文字在结构上仍以空间方位为主,但又以时序为辅,由春之花草写到秋之红叶,使人领略到山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对各种景物的描述,则时虚时实,虚实结合。如对水中鱼的描写:“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于沙。”采用实笔正面描写,精微谨细。而对山间花草,则以“山僧园叟不能名之”和“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这样的虚笔,从侧面烘托,让读者自去想见山间花草的繁多。然而此段中最能见出作者的功力和特殊风格的,还要数文中描述花、竹、泉关系的几句。山间泉水缓缓流淌,溪流两边适宜花木生长,有的地方杂花丛生,有的地方则是绿竹夹岸。作者描写这种景况时,看来是颇费一番工夫的,出语甚为奇特:“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初读时觉相当拗口且有些费解,但细读之后,又觉简短中很有些意味。句中把“花”“竹”提前,作为施动者;把原是名词的“渠”作为动词用;把泉水拟人化为仆役,都使人感觉一新。在作者笔下,花、竹、泉都显得仿佛是有生命的东西,相互之间结成了亲密的关系:花与竹以其妍丽挺秀吸引、装点着泉水,泉水自然流淌成渠,在花与竹的护绕下,甘心情愿地为之服役,默默无言地奔波而毫无抱怨。这里泉水的特点本来是“流长而声短”,作者的想象与之倒也十分贴切,使人觉得自然生动,而决无生造之痕。如若把这几句解作人工引泉水灌溉花竹,使泉水为花竹服役,则句中的意味全失,真正是煞风景。
在写到太和庵前的“水尽头”时,作者的笔法又是一变,着重从听觉方面表现“水尽头”的凄清幽静,但这种静不是无声之静,而是动中之静,是鸟声、树声、泉声交织中的静,与唐代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同得自然之妙理。
叙水尽头景色毕,文章似已结束,但结尾作者却又无端飞来一句:“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如截奔马,陡然停住,不再申说,无限意思尽在不言中。作者是在责怪世人肢体懒惰,不肯到林壑深处寻幽探胜呢,还是讽刺世人思想僵化,甘愿相信经不起验证的谬误信条呢?看来,只有读者自己去回味和琢磨了。
相关知识
侗[ dòng tóng tǒng ],侗字的拼音,部首,组词,侗字的笔顺,笔画顺序怎么写
怀景怀乡怀味·“侗”见怀化|“占匹拽”=啃树皮,山顶“侗”人好浪漫
侗族侗锦艺术图案的美学分析
凯里: 全力打造“苗侗医药养生之乡”
悲伤尽头彼岸花
芋头村:百里侗文化长廊的璀璨明珠
刘宗明校长率团参加2024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
绣娘有梦:让侗绣之美再绽放
走进非遗“吉祥花” 互助养老最“侗”情
【花会】刘明华花艺作品专集(2)
网址: 【明】刘侗《水尽头》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82573.html
上一篇: 携手创新科技面料,看张义超“行走 |
下一篇: 牡丹花竹素材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