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大兴街道:从“私家菜园”到“幸福共享空间”的治理实践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两个月前,大兴街道前进社区150亩空置土地(含社区范围内边角地等零散地块)还是另一番光景——菜畦交错纵横如蛛网,秸秆堆垛随意散落似孤岛,俨然一片杂乱的“私家菜园”,更是出了名的“卫生死角”。每到盛夏傍晚,肆虐的蚊虫成群结队,能把人“赶”出半条街,居民们对此避之不及。
8月22日的清晨,阳光如碎金般洒落在前进社区的土地上。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这片占地150余亩的区域,已成为居民口中的“幸福绿地”。居民李阿姨坐在崭新的木椅上,目光追随着在草坪上追逐蝴蝶的孙子,满脸皱纹里都漾着化不开的笑意。从曾经令人头疼的模样,到如今人人共享的“幸福空间”,大兴街道前进社区外部环境在短短两月间完成了华丽蜕变。这场变迁不仅是一场彻底的环境革命,更成为基层治理智慧与民生温度的生动实践。
“当时我妈就像着了魔,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往地里钻。” 前进社区居民小高的话语里仍带着些许无奈。他的母亲张阿姨在这些空置土地上种了两年蔬菜,从豆角到玉米,硬生生把这些地块垦成了“家庭菜园”。然而,这份“自给自足” 的快乐背后,是一连串的民生隐忧:雨天泥泞的田埂让老人摔过两次跤,秋收后焚烧秸秆的浓烟呛得邻居不敢开窗,菜地里散落的农药瓶更是孩子们身边的“隐形炸弹”。“劝了多少次,她总说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急了还拿扫帚赶我们。”
张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前进社区,不少老人都把在空置土地种菜当成了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他们在田垄间找回劳作的价值,在瓜果生长中获得成就感。但个人的“小确幸”与公共的“大利益”之间的冲突,成了摆在基层治理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如何在尊重老人情感的前提下,守护公共空间的安全与整洁?如何让“个人菜园”的边界,回归到“集体家园”的框架里?
大兴街道的干部告诉记者:“从基层治理的维度来看,这些零散地块上的‘乱象’,其实早已成为检验我们治理效能的一块‘试金石’。基层治理的核心,说到底就是维护公共利益、化解民生矛盾。你想啊,当个人行为的边界超出了公共空间的承载,当少数人的‘习惯’威胁到多数人的‘安全’,街道和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肯定不能坐视不理。这不仅是对居民生命安全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公共空间秩序的维护,也是提升整体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此类“卫生死角”与“管理盲区”,显然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紧密关联着整体形象与民生福祉,由此可见,开展“清荒”行动,不仅是对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更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对于大兴街道来说,这项工作已势在必行。
从今年6月开始,大兴街道前进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国勇和社区副主任舒雅彤带着社区干部们逐户走访,裤脚沾满了菜地里的烂泥。“李书记和舒主任第一次来我家,我妈把他们晾在门口,自己蹲在院里择菜。”小高清晰地记得,“可他们没走,就站在那儿跟我妈聊,说‘阿姨您种的玉米真精神,就是这坎太高,万一绊倒了咋整’” 这样的上门,社区干部前后来了七次。
七次走访,藏着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他们不摆架子、不唱高调,先认“情”再论“理”:算安全账时,细数田埂摔跤、农药瓶隐患的风险;算环境账时,提及周边住户因秸秆而感到困扰的窘境;聊情感时,肯定老人“勤劳持家”的传统美德。“我们不是要夺走老人的乐趣,而是要换一种更安全、更舒心的方式。”李国勇在社区会议上的这句话,道出了治理的初心——不是对抗,而是转化;不是剥夺,而是升级。
真正打动张阿姨的,是社区干部们的“笨办法”。得知她种在那些空闲土地里的菠菜即将被清理,舒雅彤便在张阿姨自家小院里为她开辟了一个微型菜园,还带着两个年轻干部一起,花了一下午时间把菠菜移栽了过去。“那天我妈站在窗边看了俩钟头,晚上吃饭时突然说‘要不,就不种了吧’。”小高说这话时,眼眶有些湿润。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最终以理解取代了对立,以共情化解了隔阂。
清理菜地的日子里,不少曾经的“菜农”主动加入。张阿姨带着几个老姐妹和社区干部一起,蹲在地里把残留的塑料薄膜一点点捡干净。“她们说,不能给社区添麻烦。”负责清运垃圾的师傅笑着说,“光废地膜就装了二十多袋。”二十多袋废地膜,装的不仅是垃圾,更是居民态度的转变。当社区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诉求,当“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治理的力量便从单向推动变成了双向奔赴。如今漫步这一片片绿地,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太极扇声、年轻人的吉他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民生幸福的和弦。
社区干部和老年志愿者们每天都会来这些“幸福绿地”转一圈,有时帮着保洁员拾拾垃圾,有时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现在空气里都是香的,哪还有蚊子敢来?”他们笑道。从“种地”到“护绿”,老人的生活重心变了,但那份对土地的热爱,以更美好的方式延续着。
前进社区的这场华丽蜕变,并非孤例,而是大兴街道在基层治理中写下的生动注脚。事实上,在整个大兴街道范围内,类似的“清荒”治理行动已全面铺开,除了前进社区这150亩地块,街道还号召其他社区对辖区内其他多处零散空地进行了集中整治,总面积累计达200余亩。
这些曾经或被私自开垦、或堆满杂物、或沦为卫生死角的地块,如今都循着前进社区的治理路径,经历着从“杂乱无序”到“整洁有序”的转变。有的则种上了花草树木,成为社区边缘的“口袋公园”;有的则被平整硬化,暂作居民活动的共享空间。每一块土地的改变,都凝结着基层干部逐户走访的耐心、化解矛盾的智慧,也承载着居民从抵触到理解、从观望到参与的态度转变。
记者手记:
大兴街道这次治理行动中,不仅是一场从“卫生死角”到“幸福绿地”的环境革命,更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它以“共情式治理”破解了个人诉求与公共利益的深层矛盾,用耐心倾听与精准施策将“治理难题”转化为“民心工程”,既守护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这一变迁深刻印证:基层治理的高度,从来不在于行政命令的强硬,而在于对民生温度的精准把握;城市发展的质量,不仅体现于高楼大厦的林立,更彰显于公共空间里每个生命的舒展。从“菜地”到“绿地”的跨越,既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鲜活诠释,更为新时代社区治理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在细微处书写着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
▌记者:赵宇航
▌编辑:赵宇航
▌校对:郑胶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相关知识
“小菜园”种出治理“幸福味”!常熟市常福街道顶山村开启基层善治新篇章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家门口体验田园乐趣,“空中菜园”种出社区治理新路径
“共享菜园”诞生记
向世界讲述菜园赋能故事 斜塘街道“花田守护人”项目入选全球年会分享案例
小区的私家菜地“变脸”共享花园
凯里市白午街道: “微菜园”让易地搬迁群众走上“幸福路”
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利用社区空地打造共享“花园”
种花种草种幸福 延吉“共享花坛”开出“绿美团结花”
雅安雨城区花店订花立即送花上门!
常熟虞山街道:细绣海棠花 筑建群众幸福空间
网址: 雨城区大兴街道:从“私家菜园”到“幸福共享空间”的治理实践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80067.html
上一篇: 全城热抢!揭开城南现象级红盘背后 |
下一篇: 寺外桃源讲花卉第二十二集《紫薇花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