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被误解的佛教

被误解的佛教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28 10:40

《正见》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佛教入门书籍,以佛陀的证悟为主线,讲述了佛学的核心内容《四法印》,即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具有自性的,涅槃超越概念。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这本书的作者是宗萨钦哲仁波切,来自“不丹”,不丹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面积仅3.84万平方千米。不丹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宗教国家,75%的人口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此外,不丹还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开放电视与网络的国家。虽然不丹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却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我认为这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事实上,现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宗教是基督教,因为许多人认为基督教代表现代化与民主,而把佛教和帝制、封建甚至迷信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谈到佛教的时候,大多人联想到的是打坐、修行、禁欲、不杀生、看破红尘,近两年我们流行说佛系、我佛了这样的流行语,也是这种意思。

然而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这本书以佛陀的证悟为故事线,深入浅出地讲了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稍作思考,也许大家就能看出来,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或恶的行为。偶尔抽一两口烟或有一点点风流韵事,不表示你就不能成为佛教徒,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被容许去做邪恶或不道德的事。

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佛陀本人也曾说,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

首先我们必须说佛陀的故事,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他享有优裕的生活,在迦毗罗卫国有美丽的宫殿、钟爱的妻儿、敬爱的双亲、忠心的臣民、孔雀悠游的苍翠花园,还有一群才华出众的宫女随侍在侧,直到成年以后,在一次出游时,他才得以一撇老死的痛苦,这在他心中生起了追求真理全貌的渴望。

如果所有生者都必须衰朽死亡,那么花园中的孔雀、珍宝、华盖、熏香、音乐、放拖鞋的金质托盘、进口的琉璃水瓶、他与耶输陀罗和罗喉罗的感情、家庭、国家,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一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对治贫穷、饥饿、无家可归等苦难他有办法,但是对年老与死亡,他却束手无策。他日以继夜地沉思这些问题,始终不得其解,终于舍弃了宫廷生活所有的舒适与豪华,出发去寻求证悟,他想直探痛苦的根源。

1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

佛陀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所有事物、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如此,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当悉达多看到一个人走过,即使他很健康,悉达多所看到的是此人的生与灭同时发生。

在夜空中,我们浪漫地凝视着的星星,许多其实早已消失,我们看到的是几百万年前的星光。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人际关系、男女关系,我们常常感觉到变化。在整个人类历史当中,即使是道德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精神而一直在改变。

当悉达多教导无常时,他也超越了一般“结束”的想法,像是那种认为死亡只发生一次就完了的概念,他认为死亡从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你可能会说自己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但是在生活中你还是没有停止过购买大量护肤品,以留住青春。

所以佛陀说,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2一切情绪都是苦

想清楚了无常的道理,悉达多仍然坚定不移地要寻找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他前往位于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国继续禅修。在途中,一位草贩送了他一把吉祥草。悉达多视此为一个吉祥的征兆,他在附近的一棵树下找到一块平坦的石头,铺上吉祥草当坐垫。发誓不证悟就不起身。

当地的魔王知道悉达多内在的潜能,会使他的整个地盘陷入混乱,于是派遣容貌秀丽的女儿去诱惑,派军队全力攻击,然而这些全都没用。

最后魔王来到悉达多面前,使出全部的外交手段,悉达多就说,我努力了那么久,是不会放弃的,魔王就问他,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你已经奋斗了那么久。悉达多回答,我无须确认,大地是我的见证。

说完之后,大地震动,魔王当场消失无踪。如是,悉达多获得了解脱而成佛。

他成佛的那棵树则被称为菩提树。“菩提”一词是梵文,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达到涅盘的境界。

我们没有必要相信或不信魔王是否真实存在;魔罗只不过是悉达多的我执。

悉达多因此了解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我们人类在追求快乐、止息痛苦上,用尽了无数的方法和工具。各个国家为了领土、石油、空间、金融市场和强权而征战。他们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来避免预期的痛苦;就个人层面而言,我们也一样地接受预防性的医疗照护,服用维他命,找医生注射疫苗及抽血检查,以及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我们不断地寻找痛苦的征兆,而一旦找到,就马上寻求疗方。

然而悉达多证悟到,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通常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

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是魔王引发的欲望之箭、迟钝之箭、骄慢之箭、自大之箭、盲目迷恋之箭,以及丧失觉知之箭。

那你一定想说,那么爱呢?也是痛苦吗?

对于悉达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

然而我们无法让世界保持静止不动。我们无法让另一个人的情绪永远保持昂扬。我们可以尝试,甚至有时候会成功,但是这样的操控需要大量的维修和保养。只在恋爱初期说一次“我爱你”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做正确的事情——送花、关怀,一直到最后。只要你一次没做到,你所建构的一切都可能会分崩离析。而有时候,即使你关怀备至,你的对象也可能会误解,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受,也可能完全不接受。

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不是真正地在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没有那么糟糕。

但是,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我们的心里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

对此,悉达多的解决之道是——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如果情绪正在生起的时候,你能够有所觉察,即使只是一点点,就能够限制它们的活动;它们变成像有监护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监视着,魔罗的力量就会减弱。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举例来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的边缘——你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你仍然可以继续前行;带着觉知在悬崖上行走不再那么恐怖,事实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

3一切是空

悉达多发现,要确定某个东西真实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证明它独立存在,而且不需诠释、不能造作或不会改变。对悉达多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似乎能作用的机制,不论是身体的、情感的及概念的,都是由不稳固、不恒常的部分所聚合而成,因此它们随时都在改变。

举例来说,你可以说你在镜中反射的影像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需要依赖你站在镜子前面才行。如果它是独立存在的,那么你的脸不在镜前时,它也应该存在。

和《寻梦环游记》的设定很类似,当活着的所有人都忘记你了,你就真的死了。

按照佛教的理论,人若需要依赖他人的意识才能存在,那就是空性的,因为独立存在才是存在。

世间万物都是出一种“目前是真的”的状态。但是为什么对手里拿着的书或我们的身体时,我们就不能这样想呢?它看起来像本书,其他人也视它为一本书,它的作用是一本书;但当你分析它时,也可以应用这个“在目前是”的原则。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觉受都是“在目前是”。

在在佛教哲学中,一切为心所觉受之事物,在心未觉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于心。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实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它没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佛陀并不是虚无主义者,否定世间存在事物的显现与功能。他并没有否定彩虹的显现,悉达多只是建议我们检视自己的经验,而且思维它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幻象,如同白日梦一般。

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象当作真实而产生执着,不会有孩童追逐彩虹时一再的失望。你看穿这些幻象,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了解空性,你会对社会当中忽而建构、忽而解构的一切装饰和信仰失去兴趣

4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但证悟不是为了快乐,因为构筑于快乐之上的人生,基础是脆弱的。因为如果是这样,当某种更好的东西出现时,它也会被抛弃。

如果能不被赞誉所收买,不被批评所打击,我们就会有无比的力量。我们会极度地自由,不再会有不必要的期待与恐惧,汗水和鲜血,以及情绪性的反应。我们终将能把“我一点都不在乎”付诸修行。不去追逐他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他人的排斥,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悉达多的许多亲人都出了家,包括他的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喉罗。来自整个印度和其他地方许许多多的人,都尊他为无上之人。然而他并没有变为长生不老。经过了长期的教法,他在拘尸那城圆寂了。此时,他更超越了涅槃,而到达称为究竟涅槃(胜涅槃,parinirvana)的境界。

虽然所有的宗教都是起始于某种博爱的目标,通常是为了去除痛苦,但是它们之间都有基本的不同。它们都像药方,是为了减少痛苦而设计的;但如同药方,它们也依病人或病症而有所不同

我们也不能以严格的行为规范来定义一个宗教。严守规矩并不能造就出一位好人。归根究底,由谁来决定什么是“好”的?在一个宗教里的善,可能是另一个宗教的恶或无关紧要的。每个宗教必定有个基本的见地,而见地才是最为重要的。

佛教徒尊崇智慧胜于一切。智慧超越道德、慈爱、常识、容忍以及素食主义。佛教的一些规矩,诸如藏红袍子、仪式与法器、焚香与供花,甚至连寺庙等都是有形的——它们可见,也能被拍摄。我们忘记了它们只是方法,不是结果。

西藏的沙坛城和日本的禅宗庭园是很美丽;它们能启发我们,甚至可以作为了解真谛的工具。但真谛本身,既非美丽,也非不美丽。

在佛教中,没有所谓的“不信神的异端”或“亵渎上帝者”,因为不存在你必须忠诚的对象,也没有可以污辱或怀疑的对象。然而,对不觉知或不相信这四种真谛的人,佛教徒认为他们是无明的。

显然有耍流氓的感觉——你不信我,我不怪你,你只是蠢而已。

把这本书当做生活哲学来看,也许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扰。

相关知识

菩提根的染色现象:真相揭示与误解解读
对这朵花的误解,正是日本文化入侵的实例,我们要怎么做?
被“误解”最深的九首诗词,你的理解原来是错的!
被误解的红蜘蛛
被误解千年的诗意节气
被“误解”很深的扶桑,其实观赏价值极高,别不懂养!
被“误解”很深的扶桑,其实观赏价值极高,现在正当时,别不懂养
关于浇水频率的常见误解和误解有哪些?
佛教莲花座的含义(佛教莲花座图)
佛教莲花的寓意(佛教莲花的寓意和象征)

网址: 被误解的佛教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7397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理想汽车回应 i8 测试争议:东
下一篇: 《西游记》名著选段(猪八戒智激美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