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黄芩(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药)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26 19:28

黄芩,又名山茶根,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命名与其色有关。明朝李时珍道:“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黄芩之宿根中空,外黄内黑,习称“枯芩”,在古代别称“腐肠”“烂心肺”等,即由此而来,其子根内外皆鲜黄,质量最佳,习称“子芩”“条芩”,李时珍称“片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中医

中医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而得中药黄芩。医家认为黄芩气微,味苦。以外表皮棕黄色、切面色黄者为佳。生用或酒炒用。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中药黄芩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苦寒清热解毒中药“三黄”之一。

《神经本草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本经疏证》

刘潜江曰:“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是 《本经》固以治湿热。”推之与张洁古所谓 “泻肺火,治脾湿”者不殊矣,乃罗天益谓 “肺主气,热伤气,黄芩能泻火益气利肺”,则其说不同,何欤?曰:“黄芩专主上焦阳中之阴者也。”盖惟下焦阴中有阳而气生,故阴恒由命门以升;上焦阳中有阴而气化,故阳恒由膻中以降。今者上焦阳实阴虚,则气无由化,气不化则热阻生湿,故 《本经》所谓指阳实言也,洁古所谓指阴虚气不化言也。齐其本末,约其初终,皆为热搏于气,与罗氏所谓泻火利肺者,岂有异耶!肺之热除,则阴下降入心,心气既和,斯恶疮、疸、蚀、火疡悉消,于是膻中之阴,自和胃以浃于脾,脾得阴济,遂能复其健运,而黄疸泄利能已。胃得阴和,遂能复其通降而痰热胃热自除,且能消谷。大肠者,肺之合;小肠者,心之合。上窍阻则下窍亦阻,上窍通则下窍悉通,肠澼、水气能不解耶!如此则黄芩能清气分之热是已,乃亦能治血分之病,何欤!盖黄芩所主血分诸病,本由乎气,上焦阳中之阴治,肺得降阴于心,血分之源浚矣,源既浚则流自清,又何患血闭及淋露下血耶!夫阳中之阴化,气化乃行,气化行,水道乃畅,故《本经》逐水下,即继之以下血闭,血与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虽然黄芩于肺热属气虚者即不可妄投,以气虚即阳虚,阳虚更用黄芩,是虚虚也,故黄芩治气分之热为专功,大肠次之,清心胃之热者,由肺而推及之,未有肺热,心胃能清者也。小肠、膀胱又因心胃既治,而推及之,未有心胃留热而血能和,血不和而水道能清者也。

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李濒湖言:“有人素多酒欲,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 “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病小便,服芩连药而愈。”大抵黄芩之用,凡气分有余,挟热攻冲他所者,乃为的对,若他所自病,不系热气攻冲者,则不可服,服之必益虚其气,他所之病,反足以攻冲于气矣。

李濒湖自缘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烦渴,寝食既废,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其尊人以谓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昼甚者,宜一味黄芩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黄芩一两煎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于此益可知黄芩所治,必肺经气分之热,肺经气分之热,必昼甚于夜也。

《本草崇原》

黄芩,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本经》名腐肠,又名空肠,又名妒妇,谓外皮肉,而内空腐,妒妇心黯,黄芩心黑同也。出川蜀及陕西河东,近道皆有。芩者黔也,黑色也。其根黑而黄,故曰黄芩。)

黄芩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热,乃手足阳明兼手太阴之药也。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者,言诸经之热,归于胃土而为黄胆,归于大肠而为泄痢。黄芩中空,主清肠胃之热,故能治之。肠胃受浊,得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血气营运,逐水下血闭者,黄芩外肌皮而清肌表。肌表清,则肺气和,而留水可逐,血闭自下矣。火热之气留于肌肉皮肤,则为恶疮疽蚀。恶疮疽蚀名曰火疡。黄芩治之,清肌表也。

现代药理

黄芩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及黄芩素能抗变态反应,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实验动物哮喘有抗组胺、抗胆碱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能缓解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以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黄芩还有抗炎、镇静、解热、降压、利尿、利胆等作用,并能解痉、解毒、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

时间:2024

相关知识

黄芩的功效
黄芩,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补肾气,活血化瘀,清热燥湿解毒
刺黄芩
茵陈、黄连:利胆退黄、清热燥湿
【偏花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资料介绍与图片欣赏.ppt
中草药科普丨黄芩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网址: 黄芩(清热燥湿药)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6827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黄芩、白术、防风、桔梗、甘草
下一篇: 偏花黄芩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