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红豆杉的种质资源,满足红豆杉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需求,增加特色后备资源及扩大物种种群数量的目的,北华山林场今年创新开展南方红豆杉繁育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种,具有经济、园林及药用三大重要价值,但其天然资源十分稀缺,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天然珍惜植物。红豆杉性喜阴,耐寒冷,在空气湿度较高处生长良好,喜生于富含有机质之潮润土壤中。林场根据红豆杉的这一生物学特性将试验地选择在东风分场泰山里石板路山场的杉木疏林地内进行,该地土壤深厚、林下植被相对较好,富含丰富的有机质,用2-3年生的容器苗造林。该试验地面积为336亩,分属6、7、8号3个小班,地理位置为东径114°40′27″,北纬27°30′2″,平均海拔4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杉木疏林经过2014年择伐清理后,现保存约35株/亩,林分较疏,郁闭度在0.4左右。造林试验地属于高丘疏林地造林类型,于2014年开始建设,经过全刈、砍杂、清条带后,沿水平条带打穴,营造红豆杉人工林。2014年冬,把造林地的杂灌全部砍除干净,之后清成保留带及造林带相间的条带,于2015年1月沿水平条带按2*3米规格配置开穴,于2015年1月沿水平条带按2*3米规格配置开穴,穴规格35*35*30cm,亩均约111株。2015年3月前完成容器苗造林。当年5月进行了培蔸扩穴,6月全刈一次,8月第二次全刈,当年成活率为95%。红豆杉试验地当年投入经费247823元,其中造林整地94918元,种苗费110000元,扩培、全刈抚育40905元,试验调查及其它费用2000元。
试验地共设置3个面积为0.6亩的标准地作为观测小区,从外向里挂牌编号,小区起讫位置有标桩标注,便于复位调查观测。试验调查以小区为单位,以单株为个体,逐株调查幼树地径、株高,附带调查抽梢高,以厘米为单位逐一记录在小区调查记录表内。当年5月及11月进行了两次观测,地径用油标卡尺量取,树高及抽梢高用钢卷尺量取。从试验调查数据可看出试验区的红豆杉幼树2015年年初平均树高为38.8厘米,平均地径为0.34厘米;2015年年末平均树高为58.2厘米,平均地径为0.66厘米,抽梢高为28.8厘米。通过以上数据发现,红豆杉幼树经过一年的生长后,树高增长19.4厘米,地径增粗0.32厘米,增长效果树高为50%,地径为94%。
由此可见,选取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杉木疏林地内进行林冠下红豆杉营养土容器苗造林,是基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符合红豆杉的植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具有造林栽培成功的可行性。此举既可以丰富红豆杉的种质资源,又为满足红豆杉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需求奠定基础,同时又是学习和创新技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