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安溪新发现两处涉茶文物 见证茶史交通与商道繁华

安溪新发现两处涉茶文物 见证茶史交通与商道繁华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07 03:54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新发现调查中,安溪县文物普查队深入大坪乡7个行政村展开拉网式调查,发现多处与茶相关的文物古迹。除了香圃茶庄,新发现的太源桥及大坪杜村古指路石碑,宛如无声的史书,诉说着大坪历代茶商的传奇故事,为研究地方经济脉络与历史交通脉络打开了新窗口。

太源桥: 茶商义举筑就的交通印记

记者从安溪县文物普查队获悉,在此次发现的涉茶文物中,位于大坪乡大坪村的太源桥,因与当地茶商的深厚关联而备受关注。这座古桥的修建,与曾名噪一时的香圃茶庄密不可分。

据介绍,坐落于大坪乡大坪村杏林角落的香圃茶庄,于民国壬申年(1932年)落成,由高铭霍、高金钩兄弟共同建造。据高铭霍裔孙高树强回忆,距香圃茶庄前方500多米处,有一条宽10多米、深约2米的杏林溪,村民挑货过溪常要等到溪水干涸或水位较浅时,而建造香圃茶庄的建筑材料需经此溪而过。为此,高氏兄弟倡议建太源桥,为茶商和乡民交通运输提供便利。

如今的太源桥全长约7米、宽1.8米,是一座单拱式桥梁。桥体为西南—东北走向,桥下溪流为西北—东南走向。大桥由条石和土混砂浆混合砌筑而成,所用石块均经过打磨,同一部分所用规格均相仿。桥拱由较大条石砌筑,桥体为不规则石块砌筑,桥面土混砂浆铺面,桥面护栏同为石构。桥旁侧立两块石碑,上刻“太源桥,香圃捐大洋三佰七十元,三姓公助丁工四佰工,民国二五年季夏月立,髙云龙督造”。

高铭霍、高金钩兄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还在大坪旧街下方捐资修建泰山桥。这些义举,不仅方便了乡亲们出行,更体现了高氏家族回馈桑梓的拳拳之心。

安溪县文物普查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太源桥是20世纪30年代生产发展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杜村古指路碑: 茶米古道的方向坐标

位于大坪乡大坪村杏林角落的杜村古指路石碑,是此次普查发现的另一处涉茶文物。该石碑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配合泰安桥建设,在郊野岔路口特意设立,以便行人识别方向。20世纪90年代,该石碑曾进行维修保护。

整座石碑为通体石构,底座由条石构筑,碑体则为一块完整石头,上面刻有“1936 上路去同安 下路去长泰”。石碑底座长1.8米、宽2米、高1米,总占地面积约4平方米;碑体高1.2米、长42厘米、宽17厘米。

在徒步肩挑的年代,该石碑所在十字路口的位置,自然形成一条南北向的茶叶古道,又称“茶米古道”。当时,内安溪的茶叶等土特产经由此道外销,同安的百货食杂、长泰的大米等物资则沿此路内运,大坪正是这一贸易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1957年,全国茶叶观摩会的代表便是从同安沿此古道前往萍州参会。在交通不便、信息相对滞后的年代,这块指路石碑为当地村民及外来采买者指引方向,对保障茶叶贸易畅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大坪乡地处安溪腹地,自古便是闽南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此次发现的涉茶文物,是安溪茶业发展的鲜活见证,为研究大坪当地茶史、商道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东南早报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邱丰 赵伟 蔡紫旻 许小程 通讯员 林美莲 文/图)

相关知识

安溪从源头捧出 “放心茶”
茶法香道行云流水 茶艺中的生活美学
中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博览园
安溪铁观音的种植与制作
文物会说话
醉茶松香苑——安溪铁观音有机茶园的“探秘之旅”
安溪铁观音: 天然“兰花香” 独特“观音韵”
与换乘说再见 兴泉铁路泉州段新增德化—福州、德化—厦门两班列
2017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我校茶学专业教师团队参加2024年教育部高校教指委茶学学科组会议

网址: 安溪新发现两处涉茶文物 见证茶史交通与商道繁华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4894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金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
下一篇: 当草本香遇上烟火气 中医夜市“敲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