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吴金平(右)向吴海兵(左)介绍生姜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
挖沟施肥、播种浇水……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的地头十分火热,姜田里,附近来务工的村民们正熟练地种植着姜苗。4月的阳光使每一株姜苗都如翡翠繁生,在土地上种下希望。
2025年是吴海兵种植生姜的第7年。从湖南株洲、广东佛山等地打拼归来后,他选择在家乡种植生姜。7年来,他慢慢摸索当地种植生姜的技术要点,参加技术培训学习新理念,尝试种植新品种,与“00后”儿子一起积极融入互联网,用直播带货的形式推销生姜和生姜加工产品,打造“爆款”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当地优质农产品。如今,他的身份是咸宁市咸安区致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也是湖北欣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游子归乡觅新机
吴海兵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回家乡的。
“村支书经常跟我们讲,年轻人要返乡。之前村里建的几个蔬菜大棚都已经荒废了,村支书觉得我在外面闯荡过,见识多,相信我能把它干好。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但是之前没干过农业,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信心。”吴海兵回忆起当初自己回家乡的原因时坦言道。
犹豫:从建筑行业到农业,跨度太大了。
迟疑:继续干建筑工程,不也挺好吗?
未知:搞农业的话,种植什么?多久能成功?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2017年,吴海兵与村里签订150亩大棚租赁协议,又成立了咸宁市咸安区致远种植专业合作社,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农田。他说:“人还是要回来的,为了家乡和乡亲们闯一闯。”吴海兵考察本地农贸市场后,又前往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调研,发现相较于其他农产品,生姜的市场行情较为稳定,但是也存在每亩种植成本高达8000元和田间管理复杂的难题。基于对市场风险可控性与收益预期的综合研判,他最终决定种植生姜。
第一次种植,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当时我请来了山东的生姜专家,按照他的方法种下姜块,浇水,等到第5天一些姜块已经腐烂了,后面没有腐烂的生姜也没出芽。复盘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咸宁的土与山东不同,这里属于板土层,渗水能力差,浇水后留在土地上的水仅靠地面蒸发是不行的,山东属于沙土层,利于生姜扎根生长;另一方面,闭棚后温度升高,把姜块‘煮熟’了。就像人去了另一个地方会‘水土不服’一样,原有的生姜种植技术在这里并不成功。”吴海兵说。
面对挫折,吴海兵没有放弃。有了经验,他开始第二次、第三次尝试,终于获得初步成功。2019年,种植的130亩生姜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7000斤,带动160人实现就业增收。
几年的种姜经历也让吴海兵意识到,单凭经验种植难以有更大的突破,必须引入科技力量。借助参加湖北省蔬菜协会组织的“生姜高效种植技术培训班”契机,他首次接触到四倍体生姜新品种“金凤1号”及配套快繁技术,打开了发展新局面。
科技赋能新品种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的凤头姜是闻名全国的土特产,也是来凤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凤头姜具有纤维少、肉质脆嫩、辛辣味浓、品质好的特点,鲜食除作为蔬菜外,还可以大量加工成风味独特的腌姜,远销全国各地。然而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经过调研发现,凤头姜种植存在常年以根状茎无性繁殖为主,导致品种退化、田间病害重、产量较低的问题。
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吴金平研究员介绍,针对来凤姜产业中品质保障、产量提升与病害防控协同增效的关键问题,研究团队根据多倍体具有膨大性的特点和组培苗具有提纯复壮的特性,利用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对二倍体凤头姜进行诱变,获得了四倍体生姜新品种—— “金凤1号”。
一个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常常是十年磨一剑,实验室的成功只是第一步。2017年新品种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香沟村进行了品种对比试验,2018—2019年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香沟村、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基地进行了区域试验,2020年又在三地进行了生产试验,终于在2021年11月通过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的成果鉴定,定名为“金凤1号”。
生姜新品种“金凤1号”的肉质脆嫩且香味浓郁,每亩产量4000~4500公斤,比凤头姜产量提高30%以上。经检测,在粗纤维、姜辣素、可溶性糖等品质指标方面,“金凤1号”与凤头姜无显著差异。
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里,吴海兵第一次直观看到二倍体与四倍体在利用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诱变生姜组培苗、保卫细胞和气孔大小等方面的不同。良种还需配良法,吴海兵是带着问题来的:哪些技术可以助力“金凤1号”高产、优质、高效种植?
“金凤1号”需要用组培快繁技术来繁育原原种苗和原种切块集约化育苗。首先是利用生姜茎尖建立繁殖系数为6~7的高效快繁技术体系,然后利用无糖培养技术驯化组培苗,下地成活率≥98%。无糖培养技术中,无根组培苗不需要接种到灭菌的生根培养基中,而是直接寄栽于基质中。传统组培苗在瓶内生根然后下地生根需要50天左右的时间,而无糖培养只要30天左右;无根组培苗还省去了生根、炼苗、洗苗等步骤,在基质中直接生根,节省成本40%以上。育壮苗后,“金凤1号”能够实现主要病虫害发病率降低50%,每亩节药30%以上,可节省5~6个人工,吴金平介绍。
一网一膜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这些技术都还需要吴海兵慢慢学习,下地实践。
2025年,吴海兵试种50亩新品种“金凤1号”,期待着通过试种实践这些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使生姜产量提升,进一步扩大生姜产业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再添新动力。
产业振兴进行时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新农人群体正积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他们在直播平台全景式呈现田间地头的一线种植实景,多维度展示自家特色农产品。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是当代“新农活”,为农产品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春种时泥土的芬芳、夏耘时汗水的晶莹、秋收时果实的饱满,都在方寸屏幕间舒展成诗。
吴海兵和儿子吴浩林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吴浩林这位“农二代”的加入,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把直播间搬到生姜种植大棚里,在屏幕前展示着自家种植的生姜,桌子上摆放的是与“桂花之乡”咸宁市的桂花结合在一起的生姜制品“富硒桂花生姜茶”。
吴浩林是一名在读大学生,主修电子商务,目前负责销售“富硒桂花生姜茶”“富硒米”等产品,主要在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销售。2023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父亲扩展销售方式,巧妙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小视频宣传引流+线下渠道拓展”的多元销售模式,全力协助父亲打开生姜销路。他与父亲积极延伸生姜产业链,将种植的生姜运往河南焦作加工成姜茶,单盒售价可达30多元,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每月销售额在15万元左右,为生姜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7年来,吴海兵投身生姜种植产业,凭借这一事业累计创收达400多万元。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他每年为村民提供300多人次的就业机会,切实助力村民增收。吴海兵表示,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带动家乡经济发展,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4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实验室的试管遇见田间的锄头,当直播间的流量激活土地上的资源,中国农业的故事便有了更富生命力的叙事——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创新的试验场,每一位耕耘者皆是农业现代化答卷的书写者。
本刊记者:王怡文 特约记者:徐大凯
特约记者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相关知识
人物风采
第三届寝室文化风采大赛
探秘清代艺术瑰宝:《花卉人物册》的魅力与价值
企业风采
教工风采
“大”人物
关于举办“金秋光影颂,共绘时代风采”摄影活动的通知
100位动漫人物
唐朝人物
梅兰竹菊雕塑玻璃钢人物雕塑梅兰竹菊人物雕塑
网址: 人物风采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48353.html
上一篇: 洞口:科技赋能“一路生花”“一扩 |
下一篇: 中国蔬菜协会发布三个蔬菜品种产业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