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理论实践田间研学 触摸农业发展新动能——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师生开展综合实习

理论实践田间研学 触摸农业发展新动能——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师生开展综合实习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04 21:47

为深化理论实践结合,感知现代农业脉搏,7月2日,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组织82名师生(含4名国内教师、2名泰国教师、61名国内学生及15名泰国留学生)在贵阳市内开展《植物营养学》综合实习。师生们先后深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乌当区新堡村“采风梨林”家庭农场及贵州智仁源生物有机肥公司,通过沉浸式田间研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切身感受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创新活力。

解码31年“施肥密码”:黄壤长期定位监测的启示

在国家(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长达31年的科学坚守积累下宝贵的“农业密码”。师生们现场观察到不同施肥处理的显著差异:单施有机肥的地块土壤培肥效果突出;有机无机配施的作物长势最为旺盛;而缺素处理(尤以缺磷为甚)的植株则明显稀疏瘦弱。基地专家现场讲解,从秸秆还田的生态价值到轮作模式对土壤改良的关键作用,生动阐释了“施肥模式决定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也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长期定位试验对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图1  师生在贵州农科院黄壤长期定位监测基地合影

“农业+观光”融合:梨园里的乡村振兴巧思

作为乌当区新堡村“一户一田一农场”(“三一”模式)的先行者,“采风梨林”家庭农场以130亩的梨园内,梨树与大丽花、百合花套作共生,采用有机农场种植模式,既保障果实品质,又铺展赏花画卷,真正实现“土地生金又生景”,展现了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巧思。该村农业发展的“三一”模式主要针对山地农田分散的难题,通过土地置换整合探索“种植+观光”的融合路径,生动诠释着山地农业的创新路径。农场主与村支书分享的“节约成本就是增收”理念及一系列配套创新举措,为师生们展示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成功实践。尤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现场对梨树生长状况及缺素症状进行了植物形态观察与土壤诊断,将课堂理论在真实生产场景中进行了验证与应用。

图2 农场主在“采风梨林”向师生介绍经营模式

图3 师生在“采风梨林”农场合影

变废为宝:中药渣“种”出循环经济新链条

走进贵阳智仁源生物有机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师生们见证了中草药残渣的“蜕变”。从原料预处理到堆肥发酵再到成品包装,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育苗基质、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公司负责人介绍,以中药渣为原料不仅环保减排,更赋予产品差异化营养优势。此次参观学习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学生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好氧堆肥各阶段工艺,亲身体验了发酵过程的核心参数(如高温和腐熟),更了解到企业正从单纯“卖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这一思路让传统有机肥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循环经济的浓厚兴趣。

图4 师生参观贵州智仁源生物有机肥公司生产车间

图5 师生在贵阳智仁源生物有机肥业有限公司合影

此次沉浸式实习打破了课堂与田地的界限,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远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而是一项融合尖端科学、持续创新与深厚情怀的系统工程。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田间和生产一线的真知灼见回归课堂,未来要为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

文字:龚  徐  张钰馨

图片:郭书伟  陈  桃

编审:赵路玥

二审:王  明

三审:冉龙彪

相关知识

理论实践田间研学 触摸农业发展新动能——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师生开展综合实习
农业与食品科学系2019级林学专业赴闽侯开展林木遗传育种学实践实习
探索植物营养奥秘,提升养分管理技能——国土学院开展2024年植物营养与养分资源管理综合实习
北京农学院各招生专业简介
释放农村经济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人才培养方案
田间强党建 地头做科研——记云南大学农学院(资源植物研究院)教工党支部
《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集农文旅资源、文化禀赋于一体 泰州花栖云里成师生研学热土

网址: 理论实践田间研学 触摸农业发展新动能——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师生开展综合实习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437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山银花嫁接育苗技术规程.pdf
下一篇: 田垄劳作虽辛苦 科学育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