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又是一年春草绿:古诗中春草意象的审美情趣

又是一年春草绿:古诗中春草意象的审美情趣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04 15:40

在大自然的漫长历史中,青草作为最自然、最常见的景物,一直悄然存在于苍茫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草的物色形态可以引发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欣赏,进入审美愉悦的追求;草的生长衰落代表了普遍的自然规律,也暗示了命运的走向,生命存灭过程的缩影。

草木无情,但人有情。青草作为一种生命象征,经过历代文人的情感浸染与心灵的沉淀,它洞悉生命的循环往复、四季交替,见证万物的兴衰荣枯,也暗示了命运的走向,生命存灭过程的缩影。春来草长,“又是一年春草绿”,这青色的风景线折射出青草意象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对于我们感受生活、观照历史和人生态度都有着丰富的启迪。

相思怀人的离愁

年年春草新绿总是引发人世间的离愁,“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美好的春色引发相思怀人的离愁, 芳草最能表达无穷无尽的思念。“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千廻百转的离愁别绪如同漫山遍野的春草,诗人因草相思,缘草寄恨,以春草烘托离情,渲染别意。

草木无情,诗人有情。春草作为意象最早出现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诗赋中,后世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刘安所作。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 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其宾客的淮南小山担心刘安遇害, 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 早日归来。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 在明媚的春光里, 他迟迟不归, 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草。萋萋春草之“象”与相思怀人之“意”生成春草意象抒写伤别怀归的离愁。

于是春草与怀人联系起来,并且成为后代诗文中反复引用的春草意象。如我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写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一个“思”字就将草写活了: 路有多远, 草就跟着生长多远。河边青青的绿草绵延到遥远的伊人所在的远方,从而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缠绵不尽的相思与离愁。又如“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制官之润州行营》)诗人恨不能如同多情的青草与友人相伴同行。

以春草为意象抒写伤怀离别的诗句不胜枚举:江淹《别赋》中有言:

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

谢灵运《悲哉行》写道: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李白《灞陵送别行》诗云: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王维《山中送别》诗中: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裴迪《辛夷坞》诗中: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

范仲淹《苏幕遮》词中云: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李重元《忆王孙》诗中: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秦观《八六子》词中云:

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刬尽还生。

唐代李商隐曾把这个诗歌现象概括为:“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 绿遍天涯的萋萋芳草将人们的情思引向远方, 碧草连天, 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 萋萋的春草凝聚着无限思念,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诗人们见春草生离情,表现离愁别恨、相思怀远。春草既是报春的使者, 又成为诗人抒写离情别绪的载体。

蓬勃之生机与生命的活力

随时随处可见的芳草是大自然中最平凡也最顽强的生命,“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青青芳草、萋萋春草,或是离离原草、芊芊碧草,草的鲜嫩翠碧、葱茏繁茂展示着春草蓬勃之生机与旺盛的生命活力。

早春时节的春草是最惹人喜悦的。诗人见到早春的草芽是又惊又喜“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早春时节的草色、草芽是那么柔嫩可爱、萌芽待放,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蓬勃生机,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春来何物最先知,原上离离绿易滋”(孙原湘《春草》)离离原草带来春天的生机与期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草刚刚发芽,若有若无,稀疏矮小,被初春的小雨润泽之后,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这是早春的草色。尽管朦胧疏淡,但是敏感细腻的诗人还是感觉到了春天将至的生机与活力。每当春风吹拂春雨滋润,春草很快萌芽生长新绿如初,“春风作态点芳菲,极目平芜接翠微”(刘大绅《春草》)描写春草鲜洁青翠的生动景象。“一度春风一斩新,遥看如绣复如茵。”(沈寿榕《春草)》)春草屡新,以绣茵称美的物色之丽。

终春一季,草从萌芽之态,逐渐生枝抽叶,在这个生命的过程中,对草的描写多呈现其长势茁盛的形象特点。“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诗人用“桃李花开尽”与“青青草色齐” 对比,烘托草生命力的顽强,不仅没有落花被摧残的零落之状,而且愈加青翠欲滴。“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不见生。”(刘敞《春草》)不在车马繁华处,而是人迹稀少的野外,是春草展示自由生命活力的空间,且不论水陆异处。春草对自我的安置,一方面是不择地而生,处处可生时时尽力;另一方面这种自由蓬勃的情态只有在远离人居之地才更富有自然情味。

时光流逝、古今易变的感叹

草的生长呈现春荣萋碧、秋枯衰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唐彦谦《春草》) “东风吹出绿迢迢,接水连山入望遥。到处生机同活泼,几时芳意忽萧条。”(宝廷《秋草和文镜寰(其五)》)春来草萌叶长,秋至枝败叶衰,如此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在春荣秋枯的季节转变之间,春草显露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叹。

“花落花开多少恨,一年一度一萋萋。”(屈复《春草》)年年新草从外表的物态来看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其浸染与累积了时序轮回交替的生命体验。“青草年年多,白发日日少。青草催白发,似恐人不老。发落白有尽,草生青不了。我是乐天人,梳头对青草。”(沈周《青草吟》)白发代表衰老,人见己之老却,往往哀感生命无多,青春不返。而诗人却见草之重生心感乐天旷然之趣,是对生命自然规律的体认与旷达。

草是人类历史沉默的旁观者,见证着古今历史的兴亡,“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杜牧《春日古道旁作》)在古今历史的变迁中,“风流豪贵终流水,只有青青共古今”(朱芾煌《金陵芳草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唯有不言的青草冷眼注视着人世间的兴旺与衰亡、繁华与冷寂。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刘长卿《春草宫怀古》)春草宫是隋炀帝的别宫,由宫名可见此地春草之茂盛。昔日豪华的亭台楼阁也已变成废墟,唯有芳草年年春意宛然,寓托古今兴废的悲慨。“吴苑夕阳明古堞,越宫春草上高台”(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高台上的春草见证着越宫的陈年往事,抒发诗人怀古幽情之思与古今沧桑之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杜牧《金谷园》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之意,金谷园昔日的繁华却已随烟尘飘荡无存,在春草依然而繁华消失的对比中蕴含了多少物是人非的感慨。

清新淡泊的理想追求

青草并没有斑斓的色彩与巧丽的身姿,也难以与众多的观赏性植物相提并论,因而对草的体察并不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正是如此,青草意象的审美边缘化则意味着它可以静居一隅而与世无争,保持自我生命的清新淡泊之韵味。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诗人隐迹于田园山林,追求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从中获得生命的安顿和宁静淡泊,将“芳草”喻归隐之地和归隐理想。这种清新超脱的理想追求成为多数怀才不遇文人的共同心态,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诗人用“缓寻芳草”的行动来解释“归迟”的原由,尽显其闲淡自在的心情。“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以春草自春的清新淡泊对比人世的喧嚣纷杂。宋代诗人姜特立的《庭草》诗云:

一簇墙阴绿正繁,不依朱户傍雕栏。

竹光苔色深相映,只许闲人静处看。

小草纤纤,不喜热闹繁华,但爱水湄原野,不求闻达,安于平淡,不与万紫千红争艳,诗人借草咏怀,流露出闲适淡雅之情趣。

结语

在历代文人的吟草诗中,“春草”意象不仅表达相思怀人的离愁,还象征着蓬勃之生机与生命活力。在春荣秋枯的生长规律中,“春草”意象不仅表达时光流逝、古今易变的感叹,还在静居一隅而与世无争中,寄托文人清新淡泊的理想追求。

自然界中的万物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正如“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古诗中的“春草”意象对于我们观察自然、感受社会与人生都有着丰富的启迪。那一片青草地,又是谁心境的投射,谁又在其中追寻着梦想……

相关知识

又是一年春草绿:古诗中春草意象的审美情趣
二十首关于春草的诗词,又是一年春草绿,春草绿时亦有诗
古诗中荷花意象的性别意蕴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花意象
古诗中花的意象的品读
古诗中的菊花意象
**不是花中偏爱菊:探寻古诗中的多元审美与情感寄托**
古诗中花的意象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网址: 又是一年春草绿:古诗中春草意象的审美情趣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428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
下一篇: 春有花开秋有落全诗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