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水陆空来袭——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

水陆空来袭——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03 05:05

文、图 / 李飞飞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已发现外来入侵植物约 200 种,入侵的区域几乎涵盖了森林、海洋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

原产于美洲的水生入侵植物凤眼莲

【没时间看全文?只读红字↓】

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灾区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那些在自然条件下本不存在,而通过人为活动有意或无意地从原产地传入到另一地区,并在该地区大量繁殖、蔓延,从而对当地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生物。我国面临着外来入侵物种的严峻挑战,至今已有超过 400 种外来入侵植物,给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管理。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以下简称《重点名录》),于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该名录包含了 33 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它们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防控对象。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外来入侵植物在广西的传入、定殖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入侵机会和生存环境。广西已发现外来入侵植物 180 ~ 200 种,入侵的区域涵盖了陆地、淡水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它们既有草本,也有木本;既有陆生,也有水生。不同的入侵植物在不同的生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危害着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水路——潜伏在水中的“生态杀手”

在所有外来入侵植物中,水生入侵植物最受关注。这类植物通常扩散速度极快,兼具无性和有性繁殖能力,繁殖体能够借助水流迅速扩散,从而占领新的水域。在广西,水生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池塘、水库、湖泊和沟渠等淡水水域,以及沿海滩涂和红树林等海洋与河口生境,对当地水生植物多样性、渔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造成严重危害。

在广西常见的水生入侵植物中,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凤 眼 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重点名录》中的典型代表。

喜旱莲子草又名“空心莲子草”,是苋科莲子草属植物。这类多年生水生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巴拉纳河流域,该物种传入我国可能源于有意引入和无意传入两种途径。1940 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将喜旱莲子草作为饲料引种至上海,后来逃逸。但该物种也可能在 19 世纪末或 20 世纪初就随船舶无意传入了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喜旱莲子草作为猪饲料在我国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

原产于美洲的水生植物喜旱莲子草

由于喜旱莲子草兼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能够无性繁殖的部位包括它的茎段、根状茎和条状贮藏根。超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使其在广西各地的池沼、水沟、湖面及湿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本土水生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水生农作物的产量,影响鱼类的觅食和生长。此外,该物种的密集生长还会严重影响沟渠的灌、排功能,引起涝害或加重旱害。

凤眼莲又名“水葫芦”,是原产于南美洲的雨久花科植物。19 世纪末,这种美丽的水生植物开始走出南美,传播到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1884 年,凤眼莲作为观赏植物出现在美国新奥尔良的世界博览会上,被誉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从那时起,凤眼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1901 年前后,凤眼莲作为观赏花卉和饲料植物从日本引入我国。到 20 世纪初期,这种外来植物在华南地区已有野生种群。然而,凤眼莲超强的繁殖能力很快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灾难性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凤眼莲因营养价值不高逐渐失去饲料作用,其野生种群开始在河流与湖泊中迅速扩张,现已在广西各地均有分布。凤眼莲主要依靠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5 天就可以通过匍匐茎产生新植株,一年内可长满 140 平方千米的水面。

大量繁殖的凤眼莲群体形成密集的草垫,严重影响水体透光、阻碍水流,导致水中溶氧量下降,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凤眼莲还会富集汞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一些带菌动物(如摇蚊)也会利用凤眼莲进行繁殖,加剧疾病传播风险。为了控制凤眼莲,相关管理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付出高昂的经济和生态代价。

互花米草隶属于禾本科,是一种原产于美洲温带海岸的高大草本植物,强大的耐盐性和泌盐功能使其能长时间耐受海水的浸泡,成为最接近大海的陆生植物之一。这种生长在低潮区的植物具有卓越的环境塑造能力,能够快速沉降和淤积,抬高盐沼,改变滩涂地貌。1979 年底,互花米草作为“工程植物”从美国 3 个州引入我国。随后,互花米草的种植被列为重要的生态工程措施在我国沿海推广。由于从不同区域引进的三种生态型互花米草发生了基因融合和种内杂交,加上人为的大面积种植,该物种在我国沿海地区展现出超强的扩散能力和强大的适应性。1980 年,广西北海市山角村开始引种互花米草,几十年后,该物种已在广西北海市的沙田、北界、青山头、西村港以及防城港市均有分布,总面积达 389.2 公顷。

原产于美洲海岸的互花米草

大面积的互花米草入侵种群改变了底栖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导致泥螺、四角蛤蜊和文蛤等滩涂贝类的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进而影响到迁徙、越冬鸟类的取食和休息。低纬度的互花米草侵占了红树林等原生生物的海滩滩涂,直接威胁当地红树林等生物的扩展与生存。同时,由于互花米草大面积侵占光滩(指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滩或河滩),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

陆路——草本“入侵者”

在广西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占据近半,涵盖了菊科、豆科和禾本科等,分布在农田、果园、林地和湿地等各种生境,其中的鬼针草属(Bidens)植物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是《重点名录》中的典型代表。

“鬼针草”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公元 739 年)书中。书中记载:“生池畔,方茎,叶有丫,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这里说的“鬼针”,据考证应为我国本土植物小花鬼针草(B. parviflora) 。而在广西的道路、撂荒地、林缘及田边随处可见的三叶鬼针草(B. pilosa)和白花鬼针草(B. alba),其实是原产于美洲的外来植物。它们虽然只是并不高大的草本植物,但繁殖能力极强,在自然状态下每株可产生一万粒以上的种子。三叶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的瘦果顶端都具有针尖一样的芒刺,不同的是三叶鬼针草顶端芒刺为 3 ~ 4 枚,而白花鬼针草瘦果顶端只有 2 枚芒刺。这些芒刺上还具倒刺毛,极易钩附在人类的衣物和动物的皮毛上,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

原产于美洲的白花鬼针草

原产于美洲的三叶鬼针草

鬼针草属家族的另一个入侵者——大狼杷草(B. frondosa)虽没有被列入《重点名录》,但它曾被列入原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中。该物种更喜欢在河漫滩处蓬勃生长,纤细坚硬泛着红色的枝条连接着小叶箭头状的羽状复叶;头状花序有着辐射状伸长的苞片,如同绿色光芒的小太阳;没有金色或白色的舌状花。大狼杷草的瘦果扁平,也具有带着倒刺毛的芒刺,同样能让后代随着人类和动物的活动传播开来。

喜欢长在河滩的草本植物大狼杷草

鬼针草属植物入侵后会形成密集的单优群落,抑制本地植物的生长,降低生物多样性。它们在农田和果园等农业生态系统中疯长,不仅与作物争夺水、肥等资源,还会刺伤农作物和农民,给除草带来很大困难,导致作物减产和经济损失。

在广西的荒坡、路边、田埂甚至石缝中,常常会见到一种灰绿色的草本植物,它们总是成片地生长,这就是来自墨西哥的入侵者——飞机草。20 世纪 20 年代,飞机草作为香料植物的实验材料被引入泰国,1934 年在我国云南南部发现,推测是由越南、缅甸等国自然传入,随后迅速扩散到周围各省(区),现已涵盖广西一半以上的区域。

原产于墨西哥的飞机草

飞机草的入侵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飞机草入侵农耕地及经济林后,可造成 3% ~ 11% 的粮食减产以及 4% ~ 8% 的桑叶和花椒减产。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竞争者,飞机草能够迅速占领生境,在入侵区域大量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许多外来入侵植物自带的“武器”—— 化感作用抑制本土植物生长,导致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例如,飞机草入侵广西隆安县屏山石灰岩山地后,与本土物种雀梅藤和龙须藤竞争,抢占生态位成为主要优势物种。此外飞机草的种子和花粉能引起马属动物的哮喘病,甚至导致其组织坏死和死亡;叶片含有香豆素,可引起部分人群过敏。

空中——树梢上的“绿色霸主”

在众多入侵植物中,藤本植物因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强大的适应能力而备受关注。藤本植物通常借助卷须和吸盘等特殊结构攀附在其他植物或支撑物上生长,能够迅速向上和向外蔓延,占据大量的空间和资源。

广西的外来入侵藤本植物有 10 余种,隶属于旋花科、马鞭草科和落葵科等。这些外来藤本常见于林缘、灌丛、河岸和荒地等生境,对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公园绿地、城市边角等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和马缨丹(Lantana camara)是《重点名录》中的典型代表。

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灌木植物马缨丹

五爪金龙又名“五爪龙”,因叶片呈指状 5 裂,形似龙爪而得名。五爪金龙是一种旋花科藤本植物,原本分布在泛热带地区,因其叶形优美、具有喇叭形的花朵且花色鲜艳,早在 20 世纪初就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我国。这种植物更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可以沿着树木、墙壁或电线杆等任何支撑物攀爬,从而在广西各地大面积地蔓延起来。

五爪金龙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光合氮利用效率和更大的比叶面积(叶片的单面面积与其干重之比,比叶面积较大的植物通常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较低的叶片建成成本(衡量植物叶片建成所需能量的重要指标,较低的叶片建成成本可能会增加入侵植物的竞争优势),能够高效利用碳、氮资源,有利于快速生长和繁殖。五爪金龙常在果园、茶园、河岸、林缘和路边等地通过覆盖和缠绕等方式危害其他植物。该植物全株及其凋落物都具有化感作用,可抑制其他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导致本土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进而形成单优种群落,严重影响被入侵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此外,研究发现五爪金龙入侵后还可通过改变被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种群扩张的微生态环境。

原产自泛热带地区的藤本植物五爪金龙

马鞭草科的马缨丹同样拥有出众的“外貌”,其花序上的小花随开花时间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花色,初期为黄色或橙黄色,不久转为深红色,因此又被称为“五色梅”。马缨丹原产于热带美洲,1645 年由荷兰人引入我国台湾,随后作为观赏植物被引种到华南地区。这种漂亮的蔓性灌木植物不仅可以无性繁殖,而且可以产生大量的种子,一株马缨丹每年能产生约 1.2 万粒种子,这些种子通过鸟类、灵长类和羊的食用及排泄来传播。

马缨丹对环境要求不高,能耐高温、抗干旱,病虫害少。即使在长期干旱时枯萎,得到水分后也能迅速恢复。它同样具有化感作用,生长代谢产生的挥发油、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能够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马缨丹常作为先锋植物入侵生境,并迅速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并且有时蔓生为藤本植物攀爬在林木上,影响其他乔灌木的生长。

积极应战

可以看出,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各种途径企图在广西这座生物多样性宝库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或从水路偷渡而来,在江河湖海中肆意蔓延;或沿着道路蜿蜒前行,在林缘田埂处落脚扎根;或攀附大树高枝,妄图取代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这些不速之客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繁殖能力,正悄然改写着广西原有的生态格局,对本土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当前,广西在积极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这些物种的入侵机制和生态影响,可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的认识,才能遏制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维护广西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作者单位:国家植物园(北园)

本文为《大自然》杂志2025年第1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相关知识

水陆空来袭——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
广西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及其防控措施
广西农业外来入侵生物概况及其控制对策
“罪恶之花”盛开 广西外来物种入侵在全国位居前列
秦皇岛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植物入侵物种名单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有哪些→买购网
广西一路段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看到它,别采别种!
外来入侵植物
植物功能性状与外来植物入侵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深度分析

网址: 水陆空来袭——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3789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睡莲繁殖方法与注意事项(睡莲繁殖
下一篇: 关于荷花的课件.pptx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