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01 15:38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通用13篇)

篇1: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4、尝试体验。学生尝试画梅花。

5、评价与展示。

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

篇2: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2014年10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梅兰竹菊所代表的优秀品质。

2、通过学习四君子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向四君子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通过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梅兰竹菊所代表的优秀品质,欣赏诗词歌曲作品,了解梅兰竹菊的文化内涵;

难点:理解四君子代表的美好品质。【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分小组收集有关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的诗词、歌曲。

教师准备:课件、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中四君子”都指的是谁吗?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四君子”吗?它们分别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品质,历来为名人墨客所称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花中四君子”。

二、分组展示每个小组的收集成果

(一)请“梅”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1、介绍梅花的知识

2、介绍它所代表的优秀的品质。

3、展示收集到的赞美梅花的经典诗句。全班齐声诵读,在品悟中体会梅花的“傲”

4、学生演唱收集的梅花的歌曲。预设:《一剪梅》

5、小组长发言:预设: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

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 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二)、请“兰”小组上台发言

步骤同梅小组 预设:歌曲《兰花草》:

诗句: 李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三)请“竹”小组上台发言

步骤同梅小组

预设:歌曲《竹子开花了》 预设:诗词: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小组长发言:预设: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四)请“菊”小组上台发言

步骤同梅小组

预设:歌曲:周杰伦《菊花台》唐磊《菊花香》

三、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打算像梅兰竹菊四君子学习什么? 预设:梅:剪雪裁冰 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 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 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 不趋炎附势

四、板书设计:

篇3:“梅兰竹菊”四君子(上)

以竹、梅为题材,配之以松,人称“岁寒三友”。元朝画家梅花道人吴镇在“三友”之外补画兰花,名之“四友图”。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新安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竹兰菊四谱》,准备作为学画的范本刊刻流布。他的好朋友,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华亭陈继儒在这本画谱上题签“四君”,借以标榜君子之清高节操。此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称不胫而走。随之,又有人在四君子之外或援松树、或援水仙、或援奇石,组合配伍而成“五清”或“五友”。直至清代《芥子园画传》专列兰、竹、梅、菊四谱刊行于世,四君子之说遂渐趋定型并深入人心,传遍神州大地。

虽然梅、兰、竹、菊四君子并称较为晚近,但四者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界,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向往的高标,却是早已有之,源远流长。“有条有梅”、“其臭如兰”、“绿竹猗猗”、“菊有黄华”,在《诗经》《尚书》《周易》等中华元典之中,梅、兰、竹、菊都已经展露了自己的优雅身姿,成为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源头和精神寄托。

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这种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是东方审美文化区别于西方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于梅兰竹菊四君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精神世界中,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难想象,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关注顺理成章地持续成为人们思辨的焦点。面对着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变化,我们的伟大祖先敏感地体悟到了“天行有常”和“物变有度”的道理,并巧妙构建了春兰、夏竹、秋菊、冬梅的对应关系,赋予其丰富的“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内涵。古人通过对这四种植物生长习性和姿貌形态的仔细揣摩与品昧,经过内心移情和外植,归纳出了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淡雅清贞的显著特征,并将其与人生的修养操守一一建立关联,实现了物言心说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在这样的内在的天人对话当中,人生的价值取向有了明确的精神参照系,内心境界得到了洗涤和提升,而梅兰竹菊所共有的“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的品格,则成为中国人最为神往的人格追求目标。因此,只有全面了解了梅兰竹菊的文化内涵,才算是真正走进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感情细腻的中国古人,对自身周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赋予了人之于自然的一片真情。而大自然也毫不吝惜,倾其所有,将其最真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并通过像梅兰竹菊这样的自然钟萃的精灵,净化人类的内心世界,推助人格塑造,关怀生命意义,升华出人生境界之大美。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永恒,对于当下的人类社会而言,显得尤其具有借鉴意义。由此看来,梅、兰、竹、菊之所以能博得四君子的雅称,决非浪得虚名,而是各具特色,历经中华文明几千年陶冶而形成的。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天寒地冻,万木萧疏,唯有梅花傲然挺立,繁花满枝,冷香习习,传报春意,因此可以说,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开放的花,又是一年中率先开放的花。正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言,梅花“寂寞开无主”,不求人前显赫,她也“无意苦争春”,但却“一任群芳妒”,以冬春之交开花最终“独天下而春”。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其自然,浑然天成。梅花凭借自身的嶙岣傲骨,不畏严寒,不争芳妍,静静绽放,其高标独秀的气质,孤清坚贞的品格不禁令人联想起“清雅俊逸”的君子。的确,君子淡泊隐逸,与世无争,不求识赏,坚贞自守,这种理想的人格风范,不正像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抖擞傲梅吗?所以,梅与君子一经结合就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敬仰推崇的对象。

梅原产于中国,我国植梅赏梅的记载至少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从《诗经》中的“有条有梅”,人们只重果梅而不重花梅,到春秋战国时期“梅始以花闻天下”;从汉代上林苑中梅多异品,到晋朝陆凯折梅传递友情;从南朝刘宋寿阳公主偶扮梅花妆,到传说中隋代赵师雄于罗浮山巧遇梅花仙子:从唐代宋璟咏梅“独步早春”,到北宋林和靖自称“梅妻鹤子”,中国赏梅文化传承不绝,梅花内涵渐趋丰富,梅花特质不断被挖掘,终于到南宋时期孕育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

范成大的《梅谱》又称《石湖梅谱》《范村梅谱》,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距今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从晚唐至两宋时期,我国民间艺梅赏梅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期,梅花新品种层出不穷,栽培技艺不断提高,以梅为主题的诗词书画作品大量涌现,有关梅花的著作也脱颖而出。比如,周叙《洛阳花木记》、张镃《梅品》、宋伯仁《梅花喜神谱》、释仲仁《华光梅谱》等,范成大的《梅谱》就是在这样的梅文化氛围之中出现的。在上述著作中,《梅花喜神谱》和《华光梅谱》侧重于画梅图谱,《洛阳花木记》和《梅品》又略显单薄且不专精,因而更加突显了《范村梅谱》的地位和影响。范成大晚年致仕后退居故里苏州石湖,仿效林逋而筑构范村,植梅栽菊渐成规模,遂醉心于艺梅赏菊,悠游园圃,怡然自乐。他酷爱梅花,一生以梅为题赋诗170余首,并多方搜求各种梅品,经过仔细观察和辨别,终于选定了12种梅品,编撰成《梅谱》一卷,为后世艺梅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梅香飘至明清时期,人们又借梅花之五瓣赋予其五福之文化寓意,即梅花五瓣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至此梅花一改往日孤傲清逸的形象,以传春报喜的面目进入寻常百姓家,化身为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员。喜鹊登梅、竹梅双喜、梅开五福等等,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场文化蜕变之中,梅花的高标品格丝毫没有被低估,反而更加展现了君子自甘奉献的凛然大义。这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境界,恐怕才是真正梅香万年的永恒价值之所在吧!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中,兰又被特指为“花中君子”,这是因为她一身而具备君子“全德”。比之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有叶而少花香,竹有节而少花姿,梅有花而少叶貌,唯独兰于叶、花、香三者兼具有之,且以气清、色清、姿清、韵清这四清饮誉群芳,故而称兰为花中“全德”丝毫无溢美之词。兰花坚贞素洁,不择地而生。她既可长在深山穷谷,远离尘嚣而不自怨自艾,又可生在堂前庭阶,身居世俗而不沾沾自喜,永远都是亭亭静立,淡洁素雅,可比君子之坚贞操守不为时移,不为世易。“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兰花幽香清雅,甘于寂寞。她不以花姿艳丽取媚于人,不以茎节挺拔著称于世,唯以素淡绵长的清雅之气令^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可比君子之宁静致远,“人不知而不愠”的高尚品德。所以,古人称兰花为君子中之君子,有王者之风,有国士之美,有馨德之香,诚不为过也!

“韵而幽,妍而淡”的兰花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人的倾心和移情。兰花从早期的佑子生育价值,到孔子拔升其当为王者香;从郑穆公因兰而生,到越王勾践种兰渚山;从屈原“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到刘向“十步之内必有芳兰”;从嵇康“猗猗兰蔼,殖彼中原”,到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从唐太宗孪世民“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到李白“孤兰生幽园”,“香气为谁发”;从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到陈陶“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在这千年的时光流转之中,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从来就没有偏离过兰这一主题。虽然汉代之前的兰草与后世的兰花有着天壤之别,魏晋野生兰也与唐代盆栽兰有着较大差异,但是这些瑕疵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兰之君子形象的热烈倾慕与追捧。这股热情延续到两宋时期,爱兰者将“致兰得子”、“秉兰祓邪”、“纫兰为饰”、“喻兰明德”的兰文化内涵发掘得淋漓尽致,终于形成了自上而下全社会的赏兰高潮。在这样的艺兰大背景之下,具有总结性质的兰花专著《兰谱》应运而生了。

篇4:梅兰竹菊感想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传统文化宝藏中的珍品,是我国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梅兰竹菊也因为其高雅的品性被文人画家拿来入画,表达清高拔俗的情趣:寄托出尘脱俗的心境。因此,梅兰竹菊是传统文人画之最核心题材,学习欣赏梅兰竹菊绘画无疑是走进中国绘画最深处的迅捷途径。本学期刘建冰老师的《梅兰竹菊绘画欣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了解中国文人画。我也有幸选上老师的绘画欣赏课,对梅兰竹菊的意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君子”即梅、兰、竹、菊,这种称谓自明代末开始,在老师的课上,我知道了“四君子”作为绘画的题材由来已久。以墨竹为最早,墨梅次之,墨兰墨菊稍后。在表现手法上,梅兰竹菊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综合运营,尤注重与书法的结合,主张以书入画;在对墨和色彩的选择上,更重视水墨的表现力,讲求墨分五色,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描绘不同的物象,抒发不同的情感和心绪。

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上,我们了解了一些梅兰竹菊国画大师的生平及代表作,老师也经常在投影仪上展示他们的作品,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例如北宋时期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墨梅画派大师扬无咎令我印象深刻。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南昌人,汉代扬雄的子孙,所以姓“扬”而不是“杨”。扬补之得“仲仁画法”。关于仲仁的画法据陈与义的诗誉为“从教变白能为墨,桃李依然是奴仆。”若按元代汤垕补之则一变其法用圆圈画花,乃元代吴镇所谓“逃禅老人变黑为白,自成一家。”南宋和尚仁济学扬补之墨梅,自嘲为:“用心四十年,仅作花圈稍圆。”乃是仿补之画法之效。可见墨梅画中以扬补之的地位之高。

我一直都很喜欢兰花,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上,对国画中墨兰的了解也更深了一步。墨兰,楚国诗人屈原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在课上我们着重了解了郑思肖的生平及作品。郑思肖对宋的灭亡感到悲伤,他将念念不忘君王的赤诚之心寄托于诗文之中,作为这样一位忧国之士与其墨兰一起将遗芳千载。相传宋灭之后,他画墨兰不画土,或问其故,答曰:“地为蕃人夺去,汝犹不知乎?郑思肖的兰花兰叶遒劲,由互不交叉的三笔组成,不画花茎,在叶梗基部画上花。他秉性高洁而气宇昂锐,与赵子昂、管仲姬之妩媚全然迥异。

在本学期,梅兰竹菊绘画欣赏》上,我开始体会到,文人画梅兰竹菊,并不仅仅是关于笔墨和题材的问题。这是一种直抒中国画本味的体验,关系到心性追求的方向,隐含着中国人的视觉观察方式所决定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进一步讲,它还代表着国人心理的成熟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应该注意传统与现代的承接,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艺术需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对于我而言,梅兰竹菊是文化与心灵的回归,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心灵的语言,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境界。

篇5:梅兰竹菊诗句

2、秋日白沙馆对竹【唐】许浑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3、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阴覆翠苔。《竹》

4、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咏竹》宋?黄庭坚

5、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6、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7、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8、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9、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10、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11、森森移得自山庄,植向空庭野兴长。便有好风来枕簟,更无闲梦到潇湘。荫来砌藓经疏雨,引下溪禽带夕阳。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竹》

12、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忆梦得》

13、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14、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池上竹下作》

15、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16、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17、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18、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1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0、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21、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22、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23、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24、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25、任客看花醉,随僧入竹行。《题禅定寺集公竹院》

26、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27、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28、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29、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30、一溪云母间灵花,似到封侯逸士家。谁识雌雄九成律,子乔丹井在深涯。描述梅兰竹菊的诗句句好词好句。《竹十一首?其七》

31、闻香喜识玉兰幽,雅洁清新韵欲流。

32、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33、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34、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题李次云窗竹》

35、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6、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37、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38、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3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6:梅兰竹菊的诗歌

喜欢梅花的傲骨嶙嶙

喜欢兰花兰亭序静

喜欢竹子的挺拔直立

喜欢菊花的菊菊莴苣

我在家后院的院子里

我采撷了一些砖块沏砖墙

我垒起了一个不大的花台

我种上了梅兰竹菊

我时常为它们培土施肥

我想让它们快快长大

让它们长得生机勃勃

让它们展示了在我的花台上

让它们迎着阳光茁壮地生长

梅兰竹菊

在我的花台上不负众望

在我的花台上绽放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美丽

也绽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

我欣赏它们的品格

我想为他们写诗

我更想为它们写序

而它们始终朴素无华

它们迎着风雨

它们沐浴阳光

一分一秒

生机盎然

它们各自以不同寻常的秉性生长

它们在春夏秋冬

在我的花台上

年复一年

展示着动人的微笑

篇7:“梅兰竹菊”四君子(下)

竹子修长挺拔,拂云冲霄,有玉立风尘之表;竹子疏畅洒落,翩翩飘飘,有羽仪鸾凤之姿;竹子苍翠葱葱,四时不易,有坚韧永恒之志;竹子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君子表里如一、虚心见性之操。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刚直不阿,高风亮节的代言人,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博得了“此君”、“万玉”、“管若虚”、“清虚居士”等嘉称令名。

自古以来竹子的直节虚心就受到历代谦谦君子的比附和思慕。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襁养竹记》中,从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对竹之于君子的高尚品德进行了归纳。他说:“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正因为竹子具有志坚、正直、虚心、贞节这四种品德,所以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植竹于庭,日与相伴,引竹为友。竹子不仅有四德,还具有刚、柔、忠、义、谦、常六品。唐代诗人刘岩夫在《植竹记》中云:“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此六品乐贤进德,依竹而生,为君而明,因而君子酷爱比德于竹,以竹为师焉。

不唯如此,身兼四德六品的翠竹并非只是道德楷模的标杆,它还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刘岩夫曾经对竹子的功用精辟地总结道,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tuan)象之辞,留示百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有了竹子制成的简牍,人们就可以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并传之子孙后代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子,那么先贤的精微大道早就湮没无闻,毁之殆尽,后人又到哪里去宗奉文化源头呢?在战场之上,竹制弓箭又可以征讨邪恶,保境安民,为众除害,成为伸张正义的重要利器之一。另外,竹子制成的篾席可以用于宗庙,展示孝敬,教化天下;竹子制成的乐器可以奏之朝堂,闻于乡里,调节内心,协和秩序,成就了五千年中华礼乐文明之邦。倘若嫌此为其大,那么再来观其小,箱箧筐篓,笊箸笥筛,簟席帘挂,篙竿舟筏,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竹的身影。

千百年来,竹子的形象和品德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之中。东晋王子猷感叹:“何可一日无此君!”吐露出自己一天也离不开清竹君子的真挚感情。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以质朴直白的心灵感悟,呼唤那似竹般清白高雅世风的到来。在深厚的中华竹文化涵养之下,到南朝刘宋时期,戴凯之率先撰成《竹谱》一卷,以飨天下爱竹者,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竹类专著,称誉海内外。戴凯之的《竹谱》以四言韵话记载竹子种类,其下自为之注详其细目,文辞古雅,读之成诵,可以说既是一部优秀的竹子分类专著,又是一部优美的六朝韵文佳作。戴氏竹谱产生后,对后世叙竹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北宋释赞宁《笋谱》、元代刘美之《续竹谱》、李衍《竹谱详录》、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代《广群芳谱》等诸书中都能够看到戴凯之《竹谱》的笔蕴,可谓泽被后世,惠及无穷。今之整理再现戴凯之《竹谱》全貌,乃希望竹之挺拔有节,竹之虚怀若谷,中华竹文化的博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永世其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犹如一位竣泊而乐观的隐者,从秋高气爽中飘然而至。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中,菊以淡泊著称。当百花争艳的时候,菊花并不浮躁,恬淡自如,不为外物所迁。正如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郑思肖所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种淡如的品质恰好契合了君子洁身自好,志向难移和定力如磐的情操。菊花又以斗霜傲雪,凌寒不凋而称名。当众芳零落的时候,菊花却不消沉,静静开放,“卓为霜下杰”。郑思肖曾有一名句赞美菊花的铮铮傲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从此以后,“宁可枝头抱香死”遂成为菊花凌霜不屈精神的最佳写照。在世人心目中,菊花淡泊以明志,凌霜以固心,她岁寒不折,傲立风中,独自盛开,达观自乐,永远都在挺立着高昂的头,舒展着俊雅的神姿。这与隐逸名士百折不挠,遗世特立,志节孤高,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操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故而自晋陶渊明独爱菊之后,菊花遂得“花中隐士”之令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然而这只是菊花“出世不折”的一重品格。菊花还有保健轻身,延年益寿,赈济充饥之功效,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又与奋发有为、济世救民的君子之道相吻合,从而更加引发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对菊花的追捧和比附。两者可谓志趣相投,天赐知音,此乃菊花“积极入世”的另一重品格。

菊花养生的功效也较早受到诗人骚客的关注。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旬。到了曹魏时代,曹丕非常喜食菊花养生,他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谈道:“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请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他把菊花看作延年益寿的最佳良药,希望能像屈原那样餐菊防老,像彭祖那样长生不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qiu,干粮),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也是期望通过食用杞菊来达到长命不衰。北宋诗人欧阳修也有诗云:“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全诗未见一“菊”字,但却将菊花独立寒秋,养生延龄之志趣描述殆尽。

菊花一身而兼具二品的性格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菊花不争芳艳,不媚世俗,恬淡自然,又能惠民济民,这种“出世超然”与“人世积极”的双重品格,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诠释得酣畅淋漓。其坚贞淡泊,豁达乐观的节操最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雅重。因此,与其称菊花为“花中隐士”,莫若誉为“儒花”更为贴切也!

两宋时期中国全面走向内在,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也提升到新的高标。当此之时,宋人自然不会对修身养性大有裨益的菊花予以忽视,不仅赏梅、赏兰、赏竹相继出现了高潮,艺菊赏菊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随之而来,菊花专著也大量出现。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刘蒙撰写出第一部《菊谱》,亦称《刘氏菊谱》或《刘有8部菊花专著相继问世。比如,史正志《史氏菊谱》、范成大《范村菊谱》、史铸《百菊集谱》等。其中,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记载了苏州地区的36个菊花品种,能起到与其它菊谱互为参照的作用。可惜的是,两宋菊谱中,胡融、沈竞、马楫、文保雍的菊谱已经佚失不传了,因而整理范成大的《范村菊谱》就显得特别具有文化传承意义。

篇8:描写梅兰竹菊的句子

1、【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竹子那坚韧不拔的品质。它在寒冬腊月里依然挺立着,即使寒风凛冽,它也毫不屈服。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竹子就是有着一股“钻”劲,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榜样。

2、【梅】寒风中,花儿低下了头,人们裹着厚重的大衣。而她,迎风傲然挺立,铮铮铁骨,任凭风吹雨打,大雪纷飞,仍然执着的在几乎没有生机的寒冬里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与寒冷抗衡,绽出了最美的笑容。她有一个清新淡雅的名字--梅。

3、【兰】兰,生于幽谷无人之处,没有鲜艳招摇的颜色,而有幽香,能够表达不求闻达,在隐居中独守情操的高雅精神。

4、【兰】兰花素有“王者之香”的美称,轻轻的吹起一阵风,满满带来一阵香,它的香气没有玫瑰馥郁芳香,没有百合丝丝沁甜,没有夜来香的清香四溢……但它的幽幽暗香却让人闻起来心旷神怡。

5、【梅】梅,凌寒独开,不肯结春缘。风霜,不畏凋残,雪寒,更助花香,临风雪,愈勃发。君当如梅,自强不息显毅力。

6、【梅】梅,枝干苍老虬曲,能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7、【梅】梅花是“四君子”之首,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它象征着铁骨铮铮,不屈不饶,幸福吉祥,历来比喻人的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梅之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古人云:“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8、【竹】一节节浓绿的枝节努力生长,直插云霄,那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抹绿。在春夏中舞动着,决不向困难弯下自己屹立的躯干。一片碧绿,是令人心舒意畅的良药,当人们注视她时,心怀钦佩、震撼。她有一个清脆高雅的名字--竹。

9、【竹】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宁折不弯,能够表达士人行为上的品质、操守,谦虚而刚毅的精神。

10、【菊】蜷曲柔嫩的花瓣,丝丝缕缕的淡香,古代诗人元稹为之赞叹,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倾倒。她,朴素而不失高贵,仿佛种在人们的心田,那一株恬静的身影,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么自然,那么清晰。她有一个朴素优雅的名字--菊。

11、【菊】菊,迟开,最爱霜林耐岁寒。天寒花更香,岁晚弥芬芳,不与繁华竟,自知能洁白。君当如菊,笃行高洁显品格。

12、【菊】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喜爱。菊花历经风霜却坚贞的品质一直被文人墨客所赞叹。

13、【菊】菊,于深秋百花凋落时,还可以傲霜雪而开放,即使枯干残败犹有抱霜枝,能够表达士人在困难来临时的勇敢精神。

14、【梅】梅花是“四君子”之首,当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时,当大雪纷飞之时,当百花凋零之时,梅花却竞相开放。一簇簇花朵在寒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梅花拥有最高尚的品质: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坚强、刚毅,不向困难低头。它虽不像春天开的那些桃花、李花那样艳丽,而它却敢于和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大雪抗争,直面险恶的环境,勇敢地面对挑战。

15、【兰】她不畏干旱,顽强生长,一片片翠绿的叶子,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对阳光的感谢,对未来的向往。每一靠近,便能闻到她散发的沁人心脾的幽香,让人怡然陶醉。而当她举出自己小巧玲珑的花朵时,又为生命增添了那样一丝色彩。她有一个清幽典雅的名字--兰。

16、【兰】兰花,花简叶幽蓝,清雅馥郁,素有“王者之香”的美称。历代诗人墨客常以兰喻志寄托幽芳高洁的情操,也常常把品质坚贞有骨气的人用兰花作比喻。

17、【兰】兰,生空谷,清艳含娇,寂寞吐芬芳。不以色香自炫,不因无人不芳,岁岁生空谷,留得世人香。君当如兰,默默奉献显精神。

18、【竹】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磨万击仍坚韧。君当如竹,坚韧不拔显气节。

篇9:赞颂梅兰竹菊的诗句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代)《墨梅》

3、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元代)《白梅》

4、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宋代)《梅花绝句》

5、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唐代)《忆梅》

6、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柳宗元(唐代)《早梅》

7、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辛弃疾(宋代)《生查子・重叶梅》

8、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唐代)《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9、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唐代)《早梅》

1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唐代)《上堂开示颂》

11、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唐代)《杂诗三首》

12、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明代)《早梅》

13、匝路亭亭艳,非时�`�`香。――李商隐(唐代)《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1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南北朝)《赠范晔诗》

15、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李弥逊(宋代)《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16、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曹雪芹(清代)《香菱咏月・其二》

17、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阴铿(南北朝)《雪里梅花诗》

18、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宋代)《落梅》

19、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宋代)《盐角儿・亳社观梅》

篇10:赞美梅兰竹菊的诗句

狮龙景象竟飞天,再度光辉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菊城吟〕――王如亭――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曦。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幸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兰》

傅 玄《秋兰》

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

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

双鱼自积极,两鸟时回翔。

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

徐丰之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

尚想高朋,希风永叹。

《竹》

本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作于元丰二年(一零二零)湖州

於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欠大嚼,凡间哪有扬州鹤。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菊》

菊城吟

狮龙景象竟飞天,再度光辉任自威!

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嫡萧条尽醉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篇11:赞美梅兰竹菊的诗句

独立冰岩发浩歌,朔风凛凛剑横磨。

可怜万卉昏昏睡,欲斡春回舍我何!

清颜素玉胜浓妆,淡淡幽香逸韵长。

笑彼名花迷市井,何如云壑是仙乡!

怪杰鬼才青眼看,清高谁似玉琅玕!

独怜摩诘琴声杳,且拂流泉入管弦。

一句东篱笑姓陶,濂溪无意点孤标。

篇12:赞美梅兰竹菊的诗句

梅,笑傲严冬看雪飞。花枝俏,挥手送春回。

兰,飘逸芳姿写妙颜。风华敛,香韵满红笺。

竹(新韵)

竹,倔强虚怀伟丈夫。逍遥绿,寒暑亦春初。

菊(新韵)

篇13: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兰花在水中的样子是多么美丽啊,它的味道,芳香四溢。即便是人们对她视而不见,她也绝对没有为此而伤心。这句话表现得就是兰花那种美丽寂寞却又淡然不张扬的一种态度。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梅兰竹菊教案(优秀3篇) .pdf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雅韵
梅兰竹菊(中国四君子花)
梅兰竹菊是什么四君子
梅兰竹菊为何称为四君子
2021冀教版信息技术三下第19课《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梅兰竹菊(传承千年的四君子)
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国画花鸟四君子 梅兰竹菊多养性
梅兰竹菊(中国四君子花之审美追求)

网址: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316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
下一篇: 林黛玉与潇湘竹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