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水往高处流——植物水分改变地球丨琪林科学讲坛第43期回顾

水往高处流——植物水分改变地球丨琪林科学讲坛第43期回顾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01 09:29

点击上方「华南植物园」可快速关注

琪林科学讲坛

解读科学前沿

讲述科学故事

传播科学精神

启迪科学思考

7月19日上午,第43期“琪林科学讲坛”邀请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刘慧博士作以“水往高处流——植物水分改变地球”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刘博士以丰富多彩的图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植物如何将水运上大树?”和“植物为什么要将水向上运输?”刘博士向大家详细介绍植物根、茎、叶运输水分的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案例,并讲述植物由海洋向陆地演化的故事,在让大家感受“植物改变地球的力量”的同时,明白全球水分平衡的重要性和气候变化中植物承担的重要角色,从而对水资源利用和植物生态学有更深入的科学认识。

▲刘慧作《水往高处流——植物水分改变地球》科普讲座

从古至今,人们从不缺乏研究植物水分运输的好奇心。那么植物是如何将水运上大树的呢?刘慧博士首先就这个问题,带领大家开启了植物运输水分的探秘之旅。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是什么呢?用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理论可以解释这一个问题。实际上,植物水分向上运输动力就是由蒸腾带来的张力,同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保持水柱不断向上。接下来,刘博士为大家介绍了水势的概念。水势是水分移动的能量基础或基本动力,水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植物细胞里自然也有水势,并且在越干的时候水势越负,通常用压力室来测定植物的水势。

▲讲座现场

了解了植物运输水分的基本原理,刘博士从根系吸水、树干导水和叶片失水三个部分,进一步讲述了植物向上运输水分的机理。通过刘博士的讲解,大家了解到,植物根部吸水其实是通过根毛来吸水,通过三种途径运输水分,为向上运输打下基础。树干又是如何导水呢?原来树干的木质部中有成百上千的导管来运输水分,导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平滑笔直,而是有很多孔隙。植物的导水率是植物水力性状的测定指标之一,与最大树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世界上最高的树可以达到112米,那么,为什么树不能无限制的往上长呢?是什么限制了最大树高呢?刘慧博士为我们进一步揭秘,生长季的降水是决定植物最大高度的决定因素。而科学家通过对植物枝条导水率的研究,提出了水力限制的假说。也就是植物向上运输水分是有限度的,越往上需要消耗的物质越多,也就越困难,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树向上的生长。在科研中,结合大数据分析,通过测定全球样点植物的水力性状,可以更清晰地揭示植物水力性状与最大树高的协调机制。植物汲取水分同样也消耗水分,叶片通过蒸腾作用失水便是它消耗水分的一种方式。叶片失水与气孔息息相关,气孔的生长位置、开关的控制又与植物的抗旱策略产生联系。平时我们看不见的植物内部实际上蕴含了许多的奥秘。

那么,植物为什么要把水向上运输呢?这就要从生命的起源开始说起了。生命来自海洋,植物的起点也是在海洋里,在漫长的年月变迁中,植物登陆与演化,最终到达现在的状态。现在,陆地与海洋虽在面积上有很大差异,但是物种数量上却差别不大,这是因为海洋的环境更加稳定。刘慧博士告诉我们,其实水往高处流,总结下来其实是八个字:“生存节水,发展长高。”水往高处流,可以使植物降温,保证了光合作用,还能运输矿物质元素,从而实现生存节水和发展长高的目标。

▲现场听众提问交流

作为陆地上最大的抽水泵,植物与地球密不可分,植物与地球生态系统对水的利用共同形成了全球的水循环,密切影响着气候与环境,人类活动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部分自然灾害的频发与气候变暖的现象,很有可能就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地,人类活动也可能推动地球正常的水循环,改善自然环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也能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慧与献花的小粉丝合影

感谢志愿者邹滢、刘鸿敏对本期讲座的大力协助!

琪林科学讲坛

“琪林科学讲坛”于2019年1月创建,是华南植物园面向社会设置的免费公益讲坛。其名字来源于“龙洞琪林”景观,1986年,龙洞琪林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并由此成为华南植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龙洞琪林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整个景观自然和谐,令人心旷神怡。连绵的水松、落羽杉依水而生,形成一道美妙的曲线。一边是四季碧绿的棕榈植物,椰风葵林一片热带风情;另一边是四季分明的落羽杉,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一片温带景象,宛如一幅变幻的风景图。

文:邹滢(志愿者)

图:刘鸿敏(志愿者)

审核:刘慧、廖景平

【旅游小贴士】

华南植物园游览区全年开放,全年无休,开放时间:7:30-17:30。

请携带身份证到现场实名购票(可微信支付)。

入园请佩戴口罩,配合测温。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1190号(正门/北门);

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西门)

门票:园区大门票20元;温室套票50元(含园区大门票+温室门票)。

交通:

地铁:地铁6号线“植物园”站,A出口西行370米。

公交:

①B12、30、39、83、84、345、346、494、534、535、564、775路公交车“植物园正门”站;

②775路公交车“植物园西门”站;

③46、54、218路公交车“中科院化学所”站下车,前行约600米到达植物园西门。(请勿在“植物园南门”站下车)。

自驾车:请将车行驶到西门停车场停放,导航请输入“华南植物园西门(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由于正门(北门)停车场(导航请输入“华南植物园正门停车场(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1190号)”车位有限,周末及黄金周假期每天10:30以后请尽量前往西门停车。若行驶到正门停车场无车位再去西门停车,路途颇为周折,请大家提前规划好线路。

—END—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都市里的森林、中国南方绿宝石

微信ID:scbggz

相关知识

课程回顾
空谷幽兰——兰科植物探秘丨"琪林科学讲坛"第83期预告
花美成韵 心巧赋诗丨“琪林科学讲坛”第73期回顾
大城名园 大国担当 | “琪林科学讲坛” 第56期回顾
藻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贡献最大的植物 | “琪林科学讲坛”第63期回顾
兰花概述与鉴赏丨"琪林科学讲坛"第75期预告
美丽的仙履兰 | “琪林科学讲坛” 第54期预告
琪林科学讲坛“花与城市生活”活动回顾(文末有彩蛋)
榕树与榕小蜂的共生关系丨“琪林科学讲坛”第49期回顾
“琪林科学讲坛”第十八期:邱园的观赏植物与中国植物

网址: 水往高处流——植物水分改变地球丨琪林科学讲坛第43期回顾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306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DeepSee
下一篇: S水电站大坝设计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