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番茄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及管理措施的简要探讨
摘 要:作为重要的经济农作物,番茄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口味独特,始终备受消费者青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市场对番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采取有助于增产增收等相关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可使优种番茄创造更多经济收益。站在深入剖析高产高效栽培相关技术的基本立场上,对先进种植栽培模式应用中的种植要点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设施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采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求遵循土壤质地成分及作物基本生长特性,将固体或液体可溶性肥料按规律对作物进行灌溉。先进技术要求种植人员充分把握本地区农业环境特点,实施机械化、集约化和精准化作物种植,推动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作为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兴农业技术,诸如集约化栽培和一体化水肥灌溉等技术,充分利用了新农业模式的可控特性,能够实现对番茄作物的精准培育,在提升水肥利用效率的同时,减轻土壤污染,推动番茄作物增产增收。
1宜机化土壤耕作准备
1.1大棚改造与机械化耕作
番茄在我国有着广大的种植面积。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土壤条件、水文特性和光照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因而番茄栽种方式并不完全一致。通常而言,传统栽培番茄的方式为大棚种植,通过在大棚内部修筑南北向田垄的方式,实现种植效果,该种植方式符合本地区农业种植条件。现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变革步伐的加快及农村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实现番茄栽培模式的机械化改造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基于此,在不改变传统大棚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可将番茄种植大棚进行合理改造。为便于机械化农机具进入大棚以替代人力耕作,可将专供农机具通行的道路部署在日光温室两侧。在大棚内部,传统南北向田垄应予以保留,并遵循“窄垄宽沟”原则进行作物栽培,便于后续栽培过程中实施施肥、灌溉、打杈和喷洒农药等操作。在北方部分地区,番茄大棚可能会面临越冬问题,应尽量确保大棚结构足够坚固,以具备充足抵抗积雪压力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将设施长度延长并削减支撑大棚的立柱数量。这一举措可在减少农机具转向掉头次数、便于开展更灵活的机械化操作的同时,大大提升大棚内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出农业机械化耕作优势[1]。同时,在维持南北向田垄的同时,田垄底宽维持在80cm左右,面宽维持在60cm左右,高度不超过20cm。田垄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m。在部署南北向田垄的过程中,可适当缩小番茄植株的间距,便于使用机械设备一次性完成地膜和滴灌带铺设操作。铺设时每条田垄应至少铺设两条滴灌带。
1.2番茄种植起垄方式对比分析
完成对番茄种植大棚和日光温室的机械翻耕改造后,番茄作物的经济效益可较过去传统种植方式实现显著提升。
本地区大棚内部田垄多使用符合农业种植条件的南北向起垄方式,在每亩田土种植番茄作物数量达到2000株的情况下,经过正常栽培、水肥灌溉和除草除虫等一系列种植流程后,亩产量约为8000kg。为达到这一亩产量,南北向田垄的番茄田每亩人工费用约为6000元,机械费用至少为200元。使用南北向起垄方式生长起来的番茄植株具有较为良好的生长态势,田垄南部的番茄长势略优于田垄北部。现阶段,本地区绝大多数番茄种植均遵循该种植模式,该模式对番茄作物增产增收的显著效益性已得到长期栽培实践的证实。
此外,部分地区可能会根据地方水土状况,将传统南北向起垄改为东西向起垄,在每亩田土种植番茄作物同样达到2000株的情况下,使用水肥一体化灌溉和机械化操作等栽培技术的番茄亩产量约为8000kg,每亩人工费用为4000元左右,机械费用小幅度提升到超过500元。使用东西向起垄方式生长起来的番茄植株生长态势较为优良,田垄南部的番茄长势略优于田垄北部,但二者之间的差异较传统种植模式更小。
2集约化番茄栽培技术
2.1选种与播种
随着消费市场对番茄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消费者对番茄品种与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使得番茄种植应遵循若干基本选种原则,诸如口感优良、抗逆性好、产量较高、环境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符合种植地区土壤与气候条件等。在此标准下,普罗旺斯、苏粉17、釜山88、金棚1号、宝冠和东圣欧美嘉等均为适合一体化水肥高效栽培的设施番茄栽种品种。在选种时,应充分结合本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不盲目追求高质高产。须知部分具备高质高产潜力的番茄品种未必能够适应本地区农业种植条件,若盲目选择番茄品种,可能无法实现预期产量,果实品质亦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完成选种后,即可选定适宜时节进行播种。通常而言,番茄播种应在适当时间段的晴好天气下完成。开始播种前,首先应将番茄种子作适当处理:首先将种子置于温水中浸泡,浸泡时间不应短于8小时,浸泡水温维持在25~30℃。当水温降低至与室温相当后,结束浸泡,捞起种子充分清洗,去除其中杂质,剔除其中的劣质种子和干瘪种子,确保种子的整体质量符合栽种标准。完成筛种后,应用纱布袋包裹种子进行催芽。催芽时间不应短于2天,但不应超过3天,催芽温度应保持在25~30℃。催芽过程中,可随时翻动和漂洗番茄种子,若发现露白的番茄种子数量超过总数的70%左右,即可结束对种子的处理,开始播种[2]。
2.2育苗、壮苗
育苗是番茄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其直接关乎番茄整体品质。若需在播种前进行育苗,则应选用72穴规格的穴盘进行穴盘基质育苗。其中,穴盘的大小通常为67cm×34cm左右,蛭石、泥炭、珍珠的比例为1∶3∶15。在穴盘上装入基质后,使用木板将其刮抚平整,每一穴放置一粒种子后,将基质覆盖在种子上,注意不应在此时立即压实基质。完成上述操作后,即可将穴盘置于苗床后部,完成充足的喷水操作,促使其实现一播全苗。
合理把控大棚温度是育苗、壮苗阶段的关键操作。在育苗期间,应时刻关注本地区气候变化和降水情况,严密把控大棚内部气温,并根据外界温度变化准确调整大棚通风口,以确保大棚内部环境始终温暖、适宜。进入夏季后,可在大棚内、外部加装遮阳网布,并部署通风设备、水帘和地源泵等降低大棚内部温度。临近冬季时,需充分做好相应保暖防寒措施,条件允许的大棚可加装内部小型拱棚,或在使用二层幕布和保温被的同时,将地热线和加热设备等保温设备部署在苗床上,确保植株能够温暖顺利过冬。
育苗过程中,当作物生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即可开始施肥和壮苗操作。依照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基本原则,选用相关氮肥进行施肥操作时,应将肥料以13∶2∶13的比例水溶化,使其浓度不超过75mg/kg,每周施加一次。随着植株生长速度的不断加快,施肥壮苗的浓度和频率需相应增加,肥料浓度可提升至200mg/kg,施肥频率可提升到每周1~2次。壮苗施肥时,可使用自动比例水流式泵机来实现一体化水肥灌溉。当番茄幼苗处于65~75天苗龄期间时,即可对幼苗开展移栽操作。当幼苗成长到约20cm高、约0.6cm粗、至少出现6片真叶时,即满足壮苗操作要求,此时幼苗长势较为旺盛,无明显病虫害侵袭迹象,子叶无脱落现象,苗现蕾可达到50%,便于进一步培育。
当前,随着工厂化育苗方式的迅速发展,通过直接购买以获得番茄幼苗的方式,可通过提升成本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节约植株培育时间。工厂化育苗得到的番茄幼苗具有质量较高、出苗整齐划一、对机械化种植适应性强等显著优点。
2.3翻耕整地与定植
由于番茄作物基本在大棚内进行种植,若大棚内部的前茬作物种类为非茄果类蔬菜作物,则应在整地开始前,将土壤中残留的各类作物及其秸秆清除殆尽,以免影响到番茄作物种植。在开展定植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翻耕操作。翻耕的深度不应超过25cm,同时亦不应浅于20cm,适当的翻耕深度是确保作物茁壮生长的基础[3]。翻耕整地的同时,应在田土内施加腐熟厩肥及其他微量元素,以供给番茄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腐熟厩肥的亩施加量约为3000kg,其他营养物质的亩施加量情况是尿素1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20kg等。
定植番茄应尽可能选在晴好天气时进行。开展定植操作前,应首先将黑色除草地膜部署在田土垄面之上,同时将直径符合灌溉标准的滴灌铺设在除草地膜下方,并及时用泥土将其压实。定植时,每一田垄栽种两行作物,每两株植株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每两行田垄保持70cm左右的距离。定植完成后及时、足量灌溉醒棵水。
3番茄栽培后的管理要点
3.1温度、湿度与光照管理
相较于其他茄果类作物,番茄对光照条件要求较为特殊,需予以充分重视。完成定植后的一星期内,应及时在大棚内搭建小拱棚进行闷棚保温处理。一周过后,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揭膜,使阳光逐渐透入大棚,注意在夜间将膜重新覆盖其上。这一操作的基本目的是确保白天大棚内部温度能够维持在20~25℃,即使在夜间,也可保持15℃左右的温度,适宜的温度是确保作物稳定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大棚内部的小拱棚并非必要辅助工具,当番茄进入成熟阶段后,即可将小拱棚撤除。
任何农作物都无法在干燥环境中正常生长,番茄也不例外。依照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基本要点,可通过使用覆盖地膜、排湿通风、调控温度、暗灌和滴灌等方式实现对温度的有效调控。为确保番茄正常生长,大棚内部的空气湿度不应低于80%。当番茄处于开花坐果期时,其空气湿度可适当调整到60%~70%。当番茄进入结果期时,空气湿度可相应进一步降低,维持在50%~60%。
3.2吊蔓整枝疏果
吊蔓是栽培后促进番茄正常生长的必要步骤之一。通常情况下,吊蔓使用尼龙绳或麻绳绑住番茄下部,使其贴近地面位置。番茄上部使用相同材质的工具绑在高度为1.5~2.4m的铁丝上。
对番茄的整枝主要分为单干整枝、摘心换头整枝和双侧整枝等。其中,单干整枝指的是剔除叶腋内部生长出的侧枝,仅仅保留主轴。属于无限生长类型的番茄较为适合这一整枝方法。摘心换头整枝主要在番茄作物处于5~6坐果阶段进行,选择性地保留1~2个侧枝后,将其余侧枝全部剔除。若侧枝上已出现3片叶子,则应去掉该保留侧枝,在另一侧枝上保留2片叶后进行摘心。双整枝法是指保留除主轴外第一花序下的第一侧枝,将其余侧枝全部剔除[4]。保留下来的这一侧枝通常具有较好生长态势,其生长与主轴并行不悖并最终形成双干态势,适用于生长周期较长的番茄品种。
需要注意的是,番茄花蕾期处于低温时间段,则其在开花阶段易出现受精状况较差的现象,落花、落果发生得较为频繁。为避免该现象出现,可将0.1%~0.3%的磷酸二氢钾、1%~2%的尿素和0.1%的花蕾保等制成混合溶液,以每10天喷洒1次的频率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减少落果现象。同时,使用20~25mg/mL的防落素喷洒或蘸花,可起到显著的防落花效果。药剂的浓度应随着温度的变化适当调整,当温度升高时,浓度应相应降低。植株果实同样不宜过多,每株保留3~4个果实即可,其余果实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3.3肥水灌溉
正确运筹水肥灌溉操作是设施番茄的水肥一体化栽培的核心。一体化栽培要求水肥灌溉使用膜下滴灌方法,首先在番茄植株完成定植后及时浇醒棵水,4~5天后浇灌缓苗水。若处于冬季或春季,则不应浇灌明水,同时应确保土壤湿度维持在60%~70%。应通过分次追加和一体滴灌的方式完成追肥,肥料应选择水溶性较好、不含杂质、含量高且符合绿色农作物种植要求的种类,植入雷力海藻肥、花多多、浩斯特或德美绿源等。
当作物进入第一穗花坐果阶段后,每亩田土应施加2~2.5kg水溶性肥料。配制水溶性肥料时,应首先制成约25kg的母液,将母液以50倍左右的倍率进行稀释后,使用自动比例泵灌入田中[5]。灌溉前,应预先完成10分钟左右的水分浇灌,以取得更好的施肥效果。将水肥全部施入田地后,继续使用滴管将清水注入田中,时间不少于20分钟。继续滴灌除能够清洁管道、疏通堵塞外,还可保证水肥的入土深度能够为20~25cm。第一次水肥浇灌过后,后续浇灌频率保持在7~8天进行1次即可。
3.4果实采摘
当番茄完全成熟后,即可开始进行采摘作业。采摘番茄以上午时段为宜,操作时应尽可能将部分果柄和萼片保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若番茄在其生长期间使用过化学农药,则采摘日期应在确保果实新鲜的前提下尽量延后,待化学农药失去药效、进入安全间隔期后再进行采摘。若条件允许,可使用科学手段对果实表面残留的农药成分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符合绿色健康标准,则可采摘并上市售卖。
3.5病虫害防治
通常而言,白粉虱、潜叶蝇等是对番茄危害较为明显的害虫。其中白粉虱无论是幼虫还是成虫均会通过吸食植株汁液的方式破坏番茄正常生长,潜叶蝇在吸食植株汁液的同时,亦会将卵产在叶片之中,妨碍植株进行正常光合作用。灰霉病和叶霉病是对番茄危害较为明显的病害。防治病害可使用50%腐霉利、10%多抗霉素溶液等,或72%左右的霜霉威水剂外加50%烯酰吗啉·锰锌混合溶液。防治害虫可使用黄色粘虫板、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手段,或螺虫乙酯悬浮剂、溴氰虫酰胺悬浮剂灭杀等化学防治手段。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正确运用,设施番茄栽培种植开辟出了新发展空间。种植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该技术对番茄种植的增益之处所在,充分利用其优点实现高效作物栽培,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番茄种植领域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婷婷,王锐竹,甄少华,等.设施番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23(3):30
[2]殷俐俐.设施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2):29-30.
[3]王军.大棚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2024(11):43-44.
[4]赵亚琴,王美龄,杜辰生.礼县设施番茄绿色栽培关键技术[J].果农之友,2024(4):63-65.
[5]吕文卓.设施番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23(2):25-26.
相关知识
设施番茄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及管理措施的简要探讨
设施花卉高效栽培技术探讨及效益分析
设施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番茄高产核心栽培技术
设施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doc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北方地区温室番茄的高效栽培技术
设施网纹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百合设施轮作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无公害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网址: 设施番茄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及管理措施的简要探讨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28829.html
上一篇: 番茄如何高产栽培?番茄栽培技术全 |
下一篇: 番茄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