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参观“番茄林”,北京、天津和河北最大单体智能温室。第一批产量将达到700吨

参观“番茄林”,北京、天津和河北最大单体智能温室。第一批产量将达到700吨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31 21:06

无土栽培、自动水肥管理、精确的环境调控和实时数据监测,已经开始了北京番茄智能化生产阶段。3月29日,《新京报》记者参观了海淀前张村西路附近的智能农业创新车间,看到项目一期试验培育的温室番茄已开始挂果。第一批产量预计超过700吨,产量至少可以达到普通温室番茄的三倍以上,未来还会更高

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单栋智能多跨温室,温室全部投入使用后将达到10万平方米,国产化率超过80%。据悉,这也是北京市在基本农田建设的第一个高效设施农业试点项目。今明两年是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推广阶段,全市总规模将达到2500亩多跨温室“番茄林” 虽然周边项目仍在建设中,但智慧农业创新车间的智能多跨温室一期已经成型——在高度超过8米的玻璃温室中,空间干净明亮,室内略显潮湿闷热,但这一定是西红柿最喜欢的温度和湿度

工人们控制着铁路运营车辆在一排西红柿之间穿梭。车辆可以自动升降。所有植物都有三米高,果实密度惊人。这座巨大的温室已经完全变成了“番茄森林”。工人们在设备的帮助下在一个三米高的番茄架上工作。《新京报》记者曹景瑞摄,这座智能多跨温室采用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环境调控和水肥管理的自动化。北京西郊农场副首席农艺师、翠湖智能农业创新工作室相关负责人李新旭介绍,这是北京市第一个智能设施农业试点项目,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棚内每一个番茄的生长状态。“例如,当室外空气温度较高时,温室内的高压喷雾会自动启动,增加湿度并降低温度,这样西红柿就可以生活得更舒适。”有了这样的精心照料,西红柿产量自然可以预期,首批温室产量有望达到700吨。李新旭说:“我们的温室是中国第一座国产智能化多跨蔬菜生产温室,国产化率为80%。从目前的增长趋势来看,第一批水果的番茄产量至少可以达到普通设施农业的三倍以上。

北京已经在基本农田上试点了高效设施农业。”这是第一次。事实上,三倍的产出只是开始。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番茄果穗数和总果数远高于普通设施农业。目前,该智能温室仍处于试验种植期,软硬件设备的调试将继续进行。所有的生产数据将为今后大规模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李新旭介绍,未来温室单位面积产量将是传统设施农业的四到五倍

高效设施农业的番茄产量更高。《新京报》记者曹景瑞摄,1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整个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蔬菜单体生产智能连栋温室,但这只是智能农业创新车间的一部分

据报道,整个园区总面积约1000亩。这是北京第一个建立在基本农田上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未来还将有研发创新基地、配套合作区和两座单体面积10万平方米的智能多跨温室。两座温室将建成一座20万平方米的绿色示范厂房,整个创新厂房将集生产和科研于一体

整个园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新京报》记者曹景瑞摄 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将达到5000亩 事实上,海淀区智能农业创新工作坊是北京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去年,《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计划》正式发布。在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北京启动了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规划明确按照“一环路三区”的空间布局,构建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格局。“一环路三区”以六环路为中心布局,形成西北、东北、南三区。西北地区包括海淀区上庄镇,东北地区包括顺义区玉口镇、平谷区和李桥镇,南部地区包括余家家镇、通州区、庞各庄镇、大兴区和房山区良乡。事实上,这些城镇都是北京强大的智慧农业城镇。如通州区于家坞镇正在建设种业创新高地

根据规划,今年和明年将是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推广阶段,全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总规模将达到2500亩。到2024年,它将进入发展阶段。2025年,全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面积将达到5000亩。

相关知识

北京智能温室里机器人种番茄,实现国内首创
令人赞叹的高科技智慧农业产业园!拥有亚洲最大单体连栋智能玻璃温室、利用工业余热冬季供暖夏季制冷……
“科技范儿”满满的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温室育出红火“富民花”
定兴花卉产业园:智能温室育出“富民花”
太原市长沟村将建华北最大智能花卉温室
花卉温室厂家
智能温室电气工程设计与研究
最大最先进超级大棚,来看看投资了15个亿是怎么花的
海淀区首家市级生态农场 探秘“创新”番茄森林吃红色黄色番茄

网址: 参观“番茄林”,北京、天津和河北最大单体智能温室。第一批产量将达到700吨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2878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番茄智能化温室工厂”实现全季节
下一篇: 一串番茄里见智慧农业未来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