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打通“梗阻”、构建“水下森林”,我市相关生态化改造“多点开花”见成效

打通“梗阻”、构建“水下森林”,我市相关生态化改造“多点开花”见成效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30 03:28

随着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南京正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河道生态化改造,通过自然修复和工程手段,恢复或增强河道生态功能,使其在满足防洪、供水等传统需求的同时,提升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并增强生态服务能力。如今,不仅越来越多的河道能“畅快呼吸”,水质也越来越好。

打通“梗阻”,让河水自由“串门”

眼下,雨花台区圩区小河与南南河的连通工程完工后,工人们正对圩区小河两岸杂树杂草进行清除,并栽种美人蕉、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以进一步扮靓河道。

圩区小河横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雨花经济开发区,虽不足3公里长,却是片区内水系连通的重要一员,其与南南河是上下游邻居,但南南河的河堤阻隔让两河无法“自然连通”。

多年来,两河一方面靠史村泵站进行汛期应急排涝,当圩区小河水位超过警戒值时,启动泵站强排作业,将涝水输送至南南河;另一方面靠虹吸式调水泵,实现南南河(常水位5.08米)向圩区小河(常水位4.70米)单向补水。“‘汛期强排、旱季虹吸’的双轨调控模式,虽保障了基础防洪需求,却将自然水系切割成了封闭式管理单元,违背了水文连续性原则。”雨花台区水务局水环境科现场负责人高超介绍,基于区域水网系统优化的重要生态水利实践,在两河生态化改造中,以水系为“脉络”、闸坝为“关节”,通过系统整合河道、泵站等水利设施,打通部位“梗阻”,并兼顾“末梢神经”,创新实施了多维度水系连通方案,通过在阻隔的河堤下方置入直径1.8米的管涵,让两河河水24小时“相互串门”,真正构建起秦淮新河—南南河—圩区小河—板桥河的大水网格局,实现“河河通、水源活、河水清、生态好”的水系连通整治目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重构流域生态脉络,恢复自然水体流动的连续性,将显著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与生态活力。”高超表示。

清淤泥筑生态,紫金山湖泊重现“水清岸绿”

近日,记者在琵琶湖、流徽湖等钟山风景名胜区水体生态治理现场看到,七八名养护工人正忙着为岸边和水中植物进行养护及补植,这项持续一年多的生态治理工程将在近日基本完工。

南京城建城市运营集团项目负责人王海峰介绍,库容约9.3万立方米的琵琶湖,因长期未实施整体清淤,淤积较为严重。同时,其上游共有9个进水口,但出水口只有1个,大量的腐殖质随着雨水等汇聚入琵琶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湖水氮磷超标,岸边水体发黑,2022年10月的水质检测为劣Ⅴ类水。而距之不远的流徽湖也是多年未实施湖体清淤,且水生植物种类单一、覆盖面积较少,水生态系统缺失,水体自净能力低下。

“此番推进的琵琶湖、竹海湖、流徽湖等水体生态化改造工程,以清淤为主、生态修复为辅,通过综合施策,使琵琶湖、流杯渠、东北区湿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流徽湖水质保Ⅳ类争Ⅲ类。”王海峰告诉记者,工程通过干挖清淤方法,累计为琵琶湖、竹海湖、流徽湖等水体清出约2.8万立方米淤泥。

记者在现场看到,完成清淤后,琵琶湖、流徽湖等同步实施了水生态修复。在浅水区,种植大量根系发达、对氮、磷吸收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在深水区,种植景观效果较好、蔓延可控的浮水植物;在生态净水区,则种植了耐污性强、植株低矮、适宜水下生长的沉水植物,不仅让河湖更美,水质自然净化能力也大大提升。

给水生物“安家”,多水域拥有“水下森林”

“快看,好多螺蛳、小鱼……”站在鼓楼区西北护城河岸边,市民们总是忍不住惊呼。细细观察,水下不仅有众多水生动物欢快地畅游爬行,水生植物们在水流作用下也是优雅摇曳,水下世界可谓“一片岁月静好”。

西北护城河流经玄武和鼓楼两区,其中,鼓楼段全长约5.66公里。治理之前,水体结构性污染严重,水体生态系统崩溃,自净能力丧失,水质及水体观感差。

鼓楼区水务局相关人士介绍,鼓楼段治理以生态修复为主、其他手段为辅,因段施策,打造了不同功能的净化区段。例如,小桃园—桃园桥段,河道较窄、水体污染相对较轻、沿岸无居民区,以水生态修复为主;桃园桥—中山北路桥段,河道较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西岸居民较多、面源污染风险较高,采用“水生态修复+滨岸植物带+涌浪增氧系统”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中山北路—卢龙桥段,则采用“水生态修复+砾石接触氧化+滨岸植物带+景观喷泉”综合治理技术。据统计,西北护城河鼓楼段清淤超过24万立方米,整治排口达54个,打造3250平方米生态浮床,完成29924升微生物、14022升浮游动物及其他鱼类生物的投放……“水下视频监控显示,西北护城河具有大范围的‘水下森林’,鱼、螺蛳、虾等生物的回归,表明西北护城河小桃园至绣球公园段已形成良好的水下生态系统。中等耐污、敏感性鱼类的回归也表明西北护城河水质明显改善,生态食物链恢复。”上述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西北护城河水质部分指标稳定在Ⅳ类。

位于河西地区的中心湖同样拥有一片“水下森林”。据了解,在对中心湖的生态治理过程中,先后应用了水生森林系统净化技术、去富营养化技术、草皮技术和湿地技术等。前两者以生态平衡为原则,以沉水植被修复为先导,通过人工构建或调整水生生态系统,使水生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构成具备高效净化能力的食物链结构。水生草皮技术则是侧重于模块化沉水植物种植。“水生动植物不断吸收营养盐,并结合微生物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通过人工对水生动植物进行收割和捕捞,将氮、磷等物质移出水体,使水体逐渐呈现贫营养化状态,最终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心湖水体透明度超过1.5米,主要水质指标保持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相关知识

打通“梗阻”、构建“水下森林”,我市相关生态化改造“多点开花”见成效
森林生态修复工程
德清:养护“水下森林” 助力水生态修复
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
水生态修复技术之“水下森林”
“水下森林”景致展现北京良好水生态
大片水草形成“水下森林” 阳澄湖首开江苏省开放性湖泊水生植被修复先河
四川绵竹:打通桑旅产业发展梗阻 助推甘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种一片“水下森林”
南宁市积极探索“公园+”模式构建生态美丽宜居绿城

网址: 打通“梗阻”、构建“水下森林”,我市相关生态化改造“多点开花”见成效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2200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南京赏花:绣球花、石楠花和木香花
下一篇: 2023南京五一去哪里看花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