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三峡好风光 最暖是民生

三峡好风光 最暖是民生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27 20:14

本报记者   雷   耀   刘静静

建在家门口的幸福食堂,让城乡老年人按时吃上了热乎饭;创新打造的“分片互助养老”等模式,让山区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的照护服务;“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等,让困难群众获得及时、高效、全面的救助帮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让更多患者重拾自信;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让城市更有温度……如今,在湖北省宜昌市这座因三峡工程而闻名的城市里,民政工作为群众带来了可感可及的幸福。

这份幸福的背后,是宜昌民政人日复一日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近年来,宜昌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一次次基层调研中、一项项为民实事办理中、一次次暖心服务送达中,摸准民政服务对象的需求,确保每一项惠民政策的出台都能让更多服务对象得到实惠、感受到温暖,用心用情擦亮民生幸福的鲜明底色,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用“在身边”的养老服务勾勒幸福享老的图景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7月8日临近中午,记者在西陵区学院街道解放路社区的幸福食堂看到,大厅里坐满了来用餐的老人,选餐区排起了长队,饭菜品种齐全、价格亲民。这是宜昌市老年助餐点日常的一幕。

看似普通的“一餐饭”,却是宜昌市破解养老难题的起点。“为重点解决高龄、独居等老年人吃饭难题,我们从2019年起全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第三方运营、与餐饮企业合作、开放养老机构食堂等助餐模式。”宜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科干部刘莉蓉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老年餐桌等210个,今年将基本实现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吃上一餐热饭,看似一件小事,却能帮老年人解决大难题,让他们感受到被惦记的幸福。”宜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告诉记者,“作为2023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入选地区,我们将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核心载体,将家政服务融入社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幸福养老,让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幸福的‘最近一公里’。”

在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的同时,宜昌市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立足地域特点,选取兴山县作为试点县、夷陵区太平溪镇作为试点镇、18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分别建立“党建+互助养老”“农村互助照料站辐射周边”“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互助养老模式。

按照宜昌市民政局的部署,位于鄂西山区的兴山县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分片互助养老”模式。“我们在每个村成立老年协会,划分养老互助区,设置中心户,并为其配备共享箱,选聘养老互助员,搭建互助医养中心、智能在线守护、幸福食堂、志愿积分超市等共享平台,精准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兴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万俭告诉记者,他们还探索出了“早看炊烟晚看灯、勤理头发多聊天、月洗床单季换衣、常问病痛急送诊、端午重阳两重席”的农村养老服务新办法,让山区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贴心的照护服务。

兴山县的“分片互助养老”模式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为农村老年人勾勒出幸福晚年的美好图景。老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美好。

用有温度的救助增加困难群众幸福的“厚度”

“现在,我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救助金。民政部门给家里安装了智能设备,我遇上紧急情况可以‘一键呼救’,还能跟照料人及镇、村工作人员视频通话,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家住夷陵区樟村坪镇砦沟村的特困人员张某对上门回访的民政工作人员说。

65岁的张某在外务工多年,因身患多种疾病于2021年返乡,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扶、抚)养义务人,原居住房屋自然倒塌。民政部门按照政策将张某纳入特困供养范围,住建部门为他提供了砖混住房,医保部门为他落实了先诊疗后付费、参保资助、基本医疗减免等政策,卫健部门为他免费提供药品并安排专人上门送药,多部门的联合救助让他的基本生活和医疗得到有效保障。

张某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救助,是宜昌市开展救助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昌市民政局扎实开展全国“党建+社会救助”、全省综合救助试点,紧扣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核心任务,按照“困难群众利益最大化、单项救助政策精准、综合解决群众困难”的总体思路,以“对象综合、手段综合、成效综合”为发力点,拓展救助对象范围、联动多元政策手段、提升救助服务成效,推动社会救助实现从“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社会救助工作成效的度量衡,民生温度体现着救助力度。”宜昌市民政局副局长龚华明介绍,他们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通过一揽子举措精准发力、一盘棋部署上下联动、一股绳推进提质增效,让困难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用救助服务的“温度”增加困难群众幸福的“厚度”。

用优质社区康复服务推动实现“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

7月10日上午,记者在宜都市陆城街道东风社区“宜康家园”看到,几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社工的指导下认真地制作手工花,长桌上摆放着做好的花束,墙上挂着“康复一个人 幸福一个家”的宣传展板,这些细节完美地融合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宜康家园”由宜昌市环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成立于2020年,面积约200平方米,配备管理人员1名、专职社工2名。“我们设置了多功能康复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创意工坊、辅助性就业培训室等,可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逐步回归和融入社会。”宜昌市环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范继北告诉记者。

陆城街道东风社区“宜康家园”是宜都市打造的5个乡镇(街道)区域性康复服务站之一。“我们以开展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为契机,创新推行‘中心+站点’模式,逐步建立起1个市康复服务指导中心、5个乡镇(街道)区域性康复服务站和N个村(社区)康复服务室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常态化派驻专业社工团队驻点服务,精心打造‘精神障碍社区康复15分钟服务圈’。”宜都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应蓉告诉记者。

为让更多精神障碍患者享受到专业的社区康复服务,宜昌市的其他地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枝江市打造了面积3000余平方米,集精神疾病预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精神障碍康复服务机构,为患者提供全面康复服务;猇亭区建立以区级康复服务中心为核心、联动5个社区康复服务阵地及3个残疾人之家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实现全区3个街道19个社区(村)康复服务全覆盖。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一项关系特殊群体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承载着众多家庭的殷切期盼。”杨青山告诉记者,宜昌市以系统化推进“精康融合行动”为抓手,在组织保障、服务网络、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突破,打造了“流程更优、联动更紧、效能更强”的部门衔接模式,争取市级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城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依托国家、省级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推动康复服务从“有”向“优”发展。

用蓬勃的公益力量助力缔造有活力的城市

“峡岸高亭亭,峡水飞重重。江豚吹白浪,冷日摇丹枫。”这是清朝文人任端书在《禹庙》中对三峡景色的描述。近年来,长江面临着生态保护难题。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启动“守护宜昌江豚”——留住母亲河的“微笑天使”项目,推动解决渔民安心上岸、保护长江江豚、守护长江生态系统稳定等难题。这是宜昌市2000多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局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宜昌市已连续10年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10年来,宜昌市民政局始终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从社区养老服务的创新实践,到困境儿童帮扶的精准对接;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志愿服务,到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全民行动……全市社会组织积极作为,在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

为给社会组织搭建服务平台,宜昌市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同时,搭建“宜家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现居民需求和社会组织服务的双向对接。

“我们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从群众家门口的小事做起,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践中,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变‘你和我’为‘我们’。”杨青山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宜昌市将充分发挥广大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以“小组织”提供“大服务”,以“小项目”贡献“大温暖”,助力缔造有活力的城市。

在今天的宜昌,民政工作不仅是一项职责,更是一种担当。宜昌民政人坚守“为民爱民”初心,为“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民政服务对象送去关怀和温暖。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正如一缕缕阳光温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宜昌的烟火气增添了一抹幸福的暖色。三峡好风光,最暖是民生。

相关知识

三峡好风光 最暖是民生
屏南:产业向新 生态向美 民生向暖
民生“增”福祉,实事暖“城”心!增城深入推进“民生微实事”工作
湖北宣恩:产业兴 民生暖 旅游旺
满园春色关不住!高明盈香生态园春节赏花一览自然好风光
三峡库区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
【下基层 察民情 解民忧 暖民心】变你我为我们 以民主促民生
富士俱乐部主题比赛《如花似锦好风光》优秀作品赏析
三峡植物园
再造一个“绿色三峡”

网址: 三峡好风光 最暖是民生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1251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供应美国金属辐射检测仪
下一篇: 石材辐射用什么检测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