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抚过童年夏夜
湖南邵东 陈友云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些记忆让人刻骨铭心,它不随时光流逝而淡忘,不随距离遥远而消逝,反倒在岁月里沉静,积淀,如深窖老酒越沉越浓。 而故乡童年的夏夜,随小满、芒种的到来,随着习习清风轻抚,往事亦如电影,一帧帧,一幕幕,蒙太奇般的镜头,将思绪带回那难忘的时光里。 老家的夏天有一大特色,除了热而外,就是白天与夜之间,有一层幕布。白天太阳明晃晃,热得狗儿吐舌喘气,热得母鸡滚灰窝,热得瓜藤卷藤须,热得虾蟹躲丝草,热得禾苗紧束叶。可只要到了鸡进埘时,它便突然拉上了幕布,送来阵阵清凉。前一秒,奶奶还在催促,快回去收东西,快回家关鸡鸭。总是在奶奶的一再催促中,才翘着嘴巴回家。往往如是,刚收回晾晒的东西,清点、关好鸡鸭,就像大剧院拉上幕布一般,顿时蒙蒙黑,伴着阵阵南风,爆出的汗水收了许多。那时觉得很奇怪,大家没有手表,没有时钟,怎么这么准哩。仿佛间听大人说,酉时酉,酉字傍边三点酒,酉时断黑卯时天光。他们的准确,到底是观察所得,亦是琢磨而得,还是规律作息而得?是鸡进埘为酉时,还是酉时鸡进埘呢?至今不得而知。或许是骨子里的易经智慧,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奥妙。 天黑了,老屋七户人家,奶奶是第一个吃完晚饭,冲好凉的。清清爽爽的奶奶摇着脸盆大小的蒲扇,坐到堂屋大门口的石墩上,瞧着对面远处渐渐隐去的宋家山、宋家桥,眺望着南面横亘的南岳衡山余脉山影,似有所思,亦无所思。回首,慈祥地看着出工回来的家人,招呼招呼,问候问候。孩子们陆续围拢,奶奶说故事,出谜语的乘凉景致拉开序幕。
奶奶说故事与故事里的奶奶 奶奶不喊奶奶,也没有名字,我们姊妹都叫其“娭毑”。奶奶说她娘家姓太阳的阳,所以奶奶最后的书写名字就叫“陈阳氏”。 奶奶的脚很特别,尖而长,脚指头像三角形,大脚趾母与小脚趾母折叠着,软绵绵的趴在脚板底。只要奶奶没穿袜子,大家就会一起研究奶奶的脚。常常将奶奶的两脚趾拉称展,想让它同我们的脚指头一样,自然舒展,可一放手,或奶奶一抬脚,又是那么尖索索了。奶奶生于民国前。一九零九年生人,那可是一个女子缠脚,以“三寸金莲”为美,束缚加畸形的时代,女子五岁起,为母第一桩便是将女儿那双莲藕般娇嫩脚,用长长的布条,生生地裹起来。晚上勉强洗个脚,又要咬牙裹上。当时的女孩,别说识文断字,别说“女工”与浆洗,光是裹脚,够呛一大壶,常和着血与泪。 而我奶奶却是双大脚,三十六七码,比我的三十五码还长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奶奶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奶奶的母亲在其五岁多六岁不到的之时因病去世,太外公一人面对一家六七张口,四处帮工的他已是困难重重,心想,能将他们勉强养活已是莫大的运气,女子将来找婆家出嫁,等将来再说。怀着到哪山唱哪山歌,顺其自然思想的太外公,也就每天象征性问问,催催,奶奶也就象征性的裹裹。裹着裹着的脚,不经意早已超过三寸,于是外太公索性不催,奶奶也索性不缠。诚然,当生存生命都难以保障时,为什么非得反自然地束缚,反自然地裹绕,不如将枷锁打破,将裹脚布甩得远远的。 奶奶的不幸是小小年纪成了冇娘崽,当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幸运的是,不用与同龄女子一样,紧紧地裹着畸形的脚,摇摇摆摆走不动走不远。同时也没有因为大脚而愁嫁,反倒因为有双矫健的脚,儿时的奶奶常与堂兄弟跑去周边村寨、大屋看戏曲,听评书;也因一双大脚,立帮能干,诚如湖南邵东民歌《乡里妹子进城》所述,上山能挑百斤担,下水能捡水田螺。与爷爷一起养家糊口,将五个儿女养育成人,同时将太公分家时的一间茅屋修筑成五间丈二进升瓦房。奶奶与山村同时代女性而言,可算得上见多识广,但也曾不无幽怨,不无无奈的打趣:有娘糗娘害,冇娘也要大。属实,娘的爱也是把双刃剑,太浓太腻,往往娇儿难成器难自立;太刚太严,孩儿缺慈爱,成人易偏执。 夏天的夜,天刚刚段黑,农家灯火还未点亮,奶奶的故事,已经开讲。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却有一肚子故事,有现成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姑》《二郎神与哮天犬》《沉香救母》《诺咤闹海》等;有生活的童话故事,《斑鸠哭哥哥》《万百千先生》《银子化水》《滚被翻则抱被下尿》等。奶奶也擅长现想现编,就像父老乡亲编草鞋,只要有把稻草,起个头,便可得。比如“哦嗬”的故事:有个小孩帮奶奶买过年的东西,具体是钱纸、线香、蜡烛与炮火。孩子怕忘记,所以一路走,一路念,“钱纸、线香、蜡烛、炮火,钱纸、线香、蜡烛、炮火”。眼看铺子要到了,不曾想,遇到个田坝塘,两三尺宽。于是起跑、鼓劲、跨步、“嗨啾”加油。跨过去,却记不起要买什么了,于是“嗨啾”过来过去,倒成一句无奈的“哦嗬”。老板问孩子要买么子时,只有“哦嗬”了。 而奶奶讲这个故事,有十余种标题,如嗨啾、哦嗬、钱纸、线香、蜡烛炮火、伢子买年货等等。其中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名字,某伢子,某妹子,某崽宝、某孙陀等,总是常讲常新,既吸引孩子们,也以故事形式寓意:凡事不能死记硬背,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至后来竟然与奶奶一起,讲、听、问、编,一起想象,一起接续。奶奶也会穿插着编些谜语,有时猜谜语比听故事更来劲,短小精悍,形象立体,更吸引孩子们。如,千条线万条线,落到鱼塘都不见——落雨;黑鸡婆生红蛋,转起团团有人看——烤碳火;一对白狗,蹲在汉口,两根光棍,赶起飙走——擤鼻涕;黑猫呢戳灶头,有口冇脑壳,谜底——瓦缸子。 有时听着,想着,竟忘了时间,奶奶催孩子们回家睡觉,大家却强打精神,明明哈欠连天,却鸭子嘴硬,“眼闭冇来,看,眼珠瞪着,说,眼皮冇打架”。奶奶也不说穿,轻轻念:眼闭金来眼闭银,眼闭来了不求人。不知是经的魔力,还是奶奶的善解人意,念没两遍,逞强的我们不知怎么上床,又几时进入了梦乡。
乘凉的凳子五花八门 湖南省邵东市团山镇建龙村刘家组移兴堂的大门石头石墩,坐着乘凉非常舒服。大门槛青石做成,有尺多宽尺多高,有四五尺长,摸着很玉,并排可坐五六个小孩。门墩太阳照一会就温热,中午直照很烫脚,只要太阳一落山,门槛门墩很快又冰冰凉凉,舒舒服服了。 门槛门墩坐着躺着都很舒服,但坐不了几人,因此忙了一天的家人们,都愿意搬出凳子,坐到禾堂坪乘凉。场地宽,通畅,既不耽误叔伯聊天管白话,也不妨碍婶娘母亲绩麻螺线纳鞋底。 正是,再现成再舒服的石门槛与石墩,都不如人气的聚集,人气旺处处充满生机,人多时即便不说话也热闹。所以大家都宁愿将凳子搬进搬出,也不会去硬生生挤门槛。无意间,最舒服坐处便成了奶奶的专坐。 老屋人家,虽说都是太公太婆那藤上结下的瓜,但小家又不尽相同。有的经济宽松有的手头的拮据,有的家有大队干部、有的家有工人,有的人口多有的人口少。总之如十指伸出,各有短长。乘凉凳子的材质、高矮、长短、新旧也就千差万别了。有竹靠椅、竹凉床、有木高长凳、独墩凳、矮板凳、叠凳、小椅子、轱辘凳等。 我家那条叠凳是乘凉首选之物,面板宽一尺多,木质、本色,其间灰褐色自然纹路如水波,层层叠叠,越往两端越尖索,如一幅水墨画。面板温润如玉,摸着如纯棉毛巾,脸贴上,像冬天干燥皮肤摸了层雪花膏。凳子四只脚像麒麟脚,强劲有力,且抓地牢固。躺在上面,既便翻侧,也不担心会滚落地上,小叠凳既是最爱坐骑,也是当时显摆之物,邀人坐、躺是最真心的表现。 同样有特色的,要属叔叔家的了。他家有两把小靠椅,六码丝焊的整体架子,四只脚扭成半圆,像小猫爪子,一块方形面板光滑反光,那是叔叔从水城钢铁公司带回的纪念品,亦是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制作的特色凳。每晚大家都会换着坐,享受那份新奇。 还有一个红色,缝纫线滚子型的凳子,尺把高,直径尺余,中间空心,每当此凳到手,便是百玩不厌的玩具,一是滚地龙,四五个孩子分两组,从上面滚下,接住;再从下面往上滚,接住;二是抬轿子,四同年各伸一只手,一边喊口号一边齐步走,一边唱着童谣:坐轿的是人,抬轿的是人,人踩人人下人,人抬人人上人,不要人踩人,不要人抬人,只要人平等。 不到大哥大姐数一二三,非轻易难放手。无论是搬凳子,玩凳子,比凳子,那情境,那趣味多年后回想,觉着,像极了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儿童不知春,问草因何绿之意,童真童趣跃然画里画外,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还是生活本艺术?或许,一颗永远的童心编织着幸福密码。
婶娘与母亲的乘凉天地 白天同男同志出工劳作,晚饭后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劳作,白天队里出工,晚上一堆事情等着,于是,一边聊着出工见闻,一边娴熟地绩麻、螺线、纳鞋。 因此,她们虽为乘凉而来,但每个人身傍,不是一架麻柱车一个麻蓝,就是一把代加工的苎麻,亦或引针、顶针、麻线与鞋底。她们相聚,不远不近,听得见彼此说话,甩得开膀子纳鞋底。 星星闪烁的禾堂坪里,绩麻的弯腰拾起一指粗麻,麻利地卡在麻柱顶当丫杈口,像发卡夹了一把长长的头发,根子处短,尾巴长。麻柱圆盘下面,装有酒杯大小的木质碗,精巧别致,三四尺高的麻柱车,底座除了起支撑固定功效外,更是一种艺术呈现。有的简单,坚固耐用;有的精雕细琢,各种吉祥物栩栩如生;常见图案有麒麟送子,有花鸟虫鱼,有梅兰竹菊。红漆程亮的绩麻车,雕刻的蝴蝶翩翩起舞,小荷含苞待放,蟠桃鲜艳饱满。 绩麻时,左手握麻,右手大拇指如刀片,将粗麻一划两开,然后,粗的破细,细的添粗,右手食指时不时在碗里蘸些水,一边聊天,一边破麻,一边绩麻,二两苎麻,魔术般搓成了一根,曲曲绕绕,层层圈圈,静卧麻蓝中,等待第二天新苎麻的加入。 螺鞋线的,光着膝盖,将两股苎麻不断添减,不断揉搓,掌心不断蘸些口水。螺鞋线时,一是粗细讲究均匀,二是顺着一边螺,讲究紧实,三是收尾留尖。一幅鞋索大约一米五至两米长,所以还要时不时比划比划。看着一幅幅鞋线收工,仿佛一双双千层底呈现眼前,只需配上鞋面,家人的新布鞋便有了着落。冻不着脚的冬天,母亲便是那隔阻寒从脚下起,为家人健康又多了道屏障的功臣。 乘凉的母亲、婶娘,除了绩麻,纳鞋底,她们还常聊着哪家妹子出落水灵了,哪家伢子糯米后生了(英俊帅气之意)。说着,年轮相仿,地势方便,家境殷实,柴方水便,祖父几代为人忠厚,都是好人,根本可靠。闲聊中,不经意,当了媒婆(红娘),促成了一对好姻缘,修成因果福报,皆大欢喜。
叔伯父辈聊天团 虽说都是未出五服的家人,但乘凉时,总有意无意与女眷间隔了点距离,这中间,只要你愿意听,声音不间断。说戏文,说评书,说封神榜,说三国,说聊斋,说西游;说庄稼,说收成,说毛重,说净重;说汉口,说宝庆,说湖南,说四川。 女长辈说他们“烧天浴弹地浴,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管白话管白话,三天三夜冇句真话”。 其实,不尽然,说戏文时,有板有眼,声音或高或低,语速或快或慢。开幕,出场,唱念坐打尽量琢磨,高潮结局绘声绘色,感同身受。有时是坏人得到应有惩罚、报应,便会不失时机感慨:别担起牛脑壳乱混,世间凡事有因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会报。 有时也会因为彼此不认同,而音高八度。 一个说:“诸葛亮厉害,诸葛亮冇出茅庐就三分天下,后来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锦囊妙计层出不穷,所以是天下第一”。 一个说:“我还是觉得刘伯温比诸葛亮厉害”。 “好,就算刘伯温厉害,你管(说)他个子丑寅卯啊,列它个一二三四看看”。 “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帮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全身而退。留有烧饼歌,还有笑谈故事:打破砂锅城,捉了芋将军,一枪一个,跑了汤太保”。 “嘿嘿,有是有点道理,但我就是觉得诸葛亮最聪明,因为诸葛亮比刘伯温大啊”。 “呷饭呷米,管话管理,不要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你管三分厉害还是一统厉害”。 “莫争莫评,你两个是呷碗米饭担升米心,歇凉无事,替古人抄心”。 “哈哈哈, 嘿嘿嘿”。 朗朗笑声中,争论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家畜家禽数量,斤两,街上价钱话题。是水稻长势,红薯产量,鱼塘出产谈论。 聊到这些呷得的和身边的具体问题时,父辈收起了他们想象的翅膀,这回可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比如谁家生猪将送食品站,估计及格冇,能达几等级?叔叔伯伯便事先评估,各抒己见。 那时居家没有大泵秤,也没有试过曹冲称象 。父辈他们的拿手好戏是,一看生猪架子,二看膘,三用手指掐,掐背宽,掐长度,掐高度。然后各自琢磨,各自报出斤两,等食品站过了秤,再将报出的数字做比较,谁估计的数据最接近,谁以后说话便更有分量。同样,地里亩产评估依然,比如双武大坵早稻能打多少担,晚稻能打多少担,谁最接近真实,谁就最被尊敬。家乡生活,讲究的是实在,是纯朴,追求一个实打实,叫真人面前不说假话。
堂哥们的手工 老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孩子总是一波一波,一滩一滩,像山间菌子,林间竹笋。所以每个年轮段都有同年或称同庚几个。而大大小小的孩子又会自行凑堆。比如与二姐同龄的几个男孩,乘凉的晚上,他们总有忙不完的手工活。谁在外面找了根尺把长,茶杯粗细的柞木棒,便一起瞒着家人,悄悄找来锯子,三角架,斧头,柴刀;于是,划线,拉锯,斧砍,刀削,为自己心仪的地萝卜(陀螺)齐动手。削削、刮刮、比比 、画画,一会看正不正,一会试重心稳不稳,感觉差不多了,再用砂纸打磨打磨。过后,便是山间找羊骨头刺做抽打棍子。忙乎十天半月的地萝卜终于可以打着玩了。夏夜的禾堂坪,没有路灯,只有月明星稀或众星拱月的银色光亮。那时玩地萝卜好像不用亮光,比试中,看谁的转得久,看谁的抽得脆响;相撞时,谁的还能稳稳地转;或高空抽线,看落地后,谁的转得好,转得漂亮。打地萝卜比的不只是玩具本身的性能,更是个人技能与心理素质的比拼,所以常玩常兴奋。 玩过陀螺后,新的游戏总是接踵而至,流行踩高跷时,堂哥们又忙开了,找木棍,找木板,找钉子,订三角踩脚,做高高低低,分层次的高跷;流行玩弹子车时,他们更忙了,要忙着找四五个弹珠轮子,要找做轴承的木棒,要找木板。虽然当年物质比较贫乏,但他们转来绕去,以物换物,总能备齐。然后是又一轮不惧辛劳的操作,充满尖叫的赛车。 那自制的地萝卜,铁圈圈,弹子车,转着转着,一个夏天转走了;转着转着,童年转走了;转着转着,乘凉的童年成了中老年。记忆却似树轮,不经意印在岁月深处。
姐姐与口琴 大姐有把银色的口琴,亮闪闪,既可照出人影,又可将外面光线拉回家。其长度与当年的课本宽度比齐,宽度约两指,中间有两排小蜂窝。声音好听,敞亮,也很好吹,不管是口吹还是扇子扇,有风就响,比吹口哨还省劲。口哨我能吹出一二一,立定,稍息。但口琴却只能吹出“吹吹”“呼呼”或“啦啦”,没有起伏,没有哆唻咪,只一味的响动,如俗语:拿起牛角吹不叫。吹过、看过、玩过,自然抛之脑后,找同龄伙伴玩去。 大姐几个,悄悄避开乘凉的家人,或蹲或坐于桃树下。一起拿出塑料壳包着的笔记本,上面有素描、有诗词、有歌曲,有她们青春的秘密。她们三个四个,挨着,靠着,头凑堆,悄悄密密一起翻看,一起试吹。渐渐地,老屋的团转,除了“呱呱”的蛙鸣,“知了知了”的蝉唱外,竟也随风传来了时断时续的口琴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映山红》《东方红》《珊瑚颂》《兰花草》等歌曲悠悠传来。那是另一道亮色,是青春女青年才情流露之亮色,如流星划过天际,闪亮飞速,吸引眼球;如渠道水灌溉农田,久旱逢甘霖,滋养心田。然而,口琴声似乎只在某个夏夜吹响,后来大姐读书参加工作,其他姐姐也结婚成了家。再后来,老屋也亮起了电灯,转起了风扇,播放了电视歌曲。
萤火虫 挂灯笼的萤火虫至今是个梦,是夏夜的梦,是童年的梦。 萤火虫在老家的名字叫“夜火虫”或“垭喝虫”。有童瑶:夜火虫,打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夜火虫,打灯笼,照着娃崽赶路程;夜火虫,打灯笼,萤囊读书考功名。 追萤火虫,捉萤火虫永远是童年最美的游戏。夏夜,谈天说地的大人们,突然发现爱问,爱插嘴的声音少了,静了,才感觉危险。赶紧唱山歌似的,放开喉咙,呼儿唤女。大人最怕孩子捉萤火虫,因为刺丛,水边常常挂着蛇皮,每年夏天都有人中蛇毒甚至丧命。而大人们觉得夏夜发出悠悠绿光,一闪一闪的,不只是萤火虫,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动物。其中蛇最幽灵鬼怪,一怕吓着孩子,二怕伤着孩子。所以整个夏夜,像星星一样闪亮的萤火虫始终是孩子的欢乐与美梦。而精灵般的萤火虫,却是大人眼里心里的妖精妖怪,分心,伤人。 堂哥柱子,浓眉大眼,胆大心细,人小精灵,只要我想捉夜火虫,他总会唤来他家的黑狗,事先到我们要去的渠道、塘基、田坎边走一圈,嗅一圈。确认安全了,便开始捉夜火虫。并变着花样编织装夜火虫的笼子,有时找个玻璃小瓶,有时用白纸折个四四方方小灯笼,有时找来蚌壳盒,有时得块小纱布制成兜。 而我的梦想是,捉数不清的夜火虫,放到蚊帐里,让它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一样闪烁。梦里便可以与夜火虫同行,一起遨游星空,看银河,看番桃园,看天宫。 然而,一直是个谜。有时捉了一纸灯笼萤火虫,满心欢喜捧着、瞧着、想象着,不知不觉,眼皮打了架,迷糊中让父母帮忙拿回家。迷迷瞪瞪,怎么回家,怎么睡觉,全然不知。隔天,又捉得一捧,赶忙悄悄放进蚊帐,心想,夜火虫终于可以在蚊帐里满世界闪亮了,睡觉时仔细寻找,却半只都找不到,莫名其妙。 后来才知道,是奶奶与母亲悄悄将它们放了。 不知何意,或许是爱惜飞蛾纱罩灯的悲悯吧;或许是觉得夜火虫是灵性生灵,就该在天地间飞舞闪烁;或许是怕深夜这冷冷的绿色光吓着睡梦中的孩子;亦或许是怕夜火虫叮咬吧。 因一时说服不了孩子,又怕虫子进家对孩子不益,大人只好采取瞒天过海术,不得已,一边让孩子们去追去捉,一边悄悄放飞。 等完全读懂亲人的良苦用心时,童年岁月如水溜走,童年如歌消逝。老屋长辈中,只有柱子父母健在了。其他长辈都走了,永远的走了。只有清风吹拂的往事存在心底,滋养着挥之不去的乡愁。
数星星 想到数星星,总会情不自禁哼起: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就像美丽的小眼睛。 歌词所唱,正是童年星空再现。童年的老家或老家的童年,星星很多很闪亮,夏夜,满天星星一闪一闪;地上,接天接地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常傻傻分不清楚,不知是星星唤醒的萤火虫,还是萤火虫催促星星上工。静静的夜,闪闪的灯。 随着萤火虫与星星的闪亮登场,奶奶天天故事会也开讲了:古时候,有个小孩,经常挨在奶奶身旁,奶奶教他认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后来,他比奶奶认得更多,再后来,他就成了天文学家…… 奶奶的故事很简单,但又非常吸引人,它在每个听故事的孩子心里都注入了一个梦。一个当天文学家、科学家的梦,都想成为第二个张衡。 奶奶接着讲数星星的故事,说有一大舌头姑娘到了相亲年纪。姑娘除了舌头大,话多,出落其实很水灵。为了第二天给探访之人留下好印象,家长爷爷再三嘱咐待嫁的孙女们,多听少说话。看着漫天的星星,看着天边拉扯的闪电。开心的爷爷随口吟出:东上(闪)太阳西上(闪)风,南北上水(闪电)连夜空。今夜满天星,明日大天晴。 第二天,得了宝贝似的大舌头姑娘,还是禁不住炫了一回:今夜满天星,明日大天晴,爷爷要你莫管,你要个管,搭帮还好,我冇管。 家乡这典故或笑话,光文字书写或记录,远不及方言表述。文字表述看起读起均平淡无奇,若方言传古则绘声绘色。真个是文字不及之处,口头可以言及,口头言不及处,曲艺表演可及,曲艺表演不及处,文字可以。 而听故事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口述与演绎,都有自己的新创作,个个绘声绘色,手舞足蹈,着重随意。故此常听常新,常学常精。 数星星大致记得这两个故事,致于二十八星宿,商参、勺子、斗柄、启明星,观的时候本就迷迷糊糊,加之奶奶说的也是模棱两可。诚如俗语调侃,“师傅毛三教,弟子乱弹琴”。 调侃归调侃,但深深记着奶奶的话:不管走多远,不管走多久,只要找到北斗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就能找到家。 夏夜,清风徐来,不觉中,轻轻哼起: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领路人。困难时想你有力量,胜利时想你心里明,跋涉时想你鼓干劲,成功时想你有信心! 思念在歌声里飘荡,在岁月里绵延。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友云,湖南邵东团山建龙村刘家组人。西南文学网小说、散文编辑,六盘水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办公室副主任,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六盘水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工人报》《首钢日报》《六盘水日报》《钟山文艺》《故园情》《贵州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及“孔雀东南飞微刊”,散文《母亲不想长寿》《童年记忆》《趣话吃鸡》曾多次在《水钢报》与水钢工会获一等奖。
相关知识
夏夜即景作文500字(精选25篇)
诗词中的夏日清凉:李子树下,夏夜追凉
【吴门诗社】吴门六月社课《夏夜》词部评析
清风轻拂,“廉花”盛放
清风伴我行征文
七月盛夏,愿生命绿意盎然,如夏花灿烂;愿清风抚君怀,夏安
夏夜
作文:《童年趣事》
童年趣事200字作文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童年经历
网址: 陈友云:清风抚过童年夏夜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1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