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
木芙蓉在我国花卉文学史上出现的频率不如兰、菊、梅等名花高,但却自成一格。唐代以后才有木芙蓉的意象构建。有人认为屈原时代已有木芙蓉的记载,理由是屈原《九歌·湘君》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后人便用“木末芙蓉花”形容长在树上的木芙蓉。但屈原诗中所指依然是水芙蓉。这两句诗意是想在水中摘取薜荔,想在树梢采摘芙蓉,但这显然不可能,所以后面接连两句诗为:“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前面所写反常现象是为后面两句破碎的情感抒发做铺垫。所以这两句诗不能看作屈原对木芙蓉的书写。
唐代的木芙蓉意象构建多取自荒山野岸间
木芙蓉的别名有地芙蓉、拒霜、木莲、华木等,喜温湿而不耐干寒。检索关键词发现,唐前木芙蓉书写几乎为零,唐代木芙蓉诗歌大约20余首,宋代木芙蓉诗歌约240余首。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木芙蓉出世,也给人带来麻烦:唐以前,芙蓉就是荷花,一名一物;但唐以后,一名两物,若有人再说芙蓉,听者就要小心了,要辨别说的是水中芙蓉还是树上芙蓉。这个论断正与我们的检索结果相吻合,证明唐前诗文确实少见木芙蓉。而唐诗中的木芙蓉还大多生长于荒山野岸间。
岐王李范有句:“天涯故友无来信,窗外拒霜空落花。”李范雅好文艺,窗外的拒霜很可能是他特意移植而来。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此诗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长于偏僻草丛,想见并不容易,因此他才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芙蓉花随风凋谢。霍总《木芙蓉》:“本自江湖远,常开霜露馀。争春候秾李,得水异红蕖。孤秀曾无偶,当门幸不锄。”芙蓉长在远离闹市的山水间,诗人偶尔在门前发现一株,自然不舍得锄掉它。柳宗元《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木芙蓉生于湘水两岸,诗人为作观赏将它移入庭院。
白居易也格外喜爱木芙蓉,多首诗都写到了长于深山荒野的拒霜。白居易《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言木芙蓉长在江边水岸。白居易《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绝句三首,诗题即可看出木莲当时长于湖北巴峡山谷间。其一云:“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云埋水隔无人识,唯有南宾太守知。”说明芙蓉长于荒野而无人识。其二云:“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点明木芙蓉长于山间,难以随时观赏。其三云:“已愁花落荒岩底,复恨根生乱石间。几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抛掷在深山。”再言木芙蓉长在荒岩下的乱石丛中,想移栽而不得,只能任由其在深山深处盛开。及至到了吴中,才又在江边见到了木莲:“吴中好风景,八月如三月。水荇叶仍香,木莲花未歇。”可见唐世木芙蓉只是生长在荒山野岭、江岸草丛间不起眼的野花罢了。
孟昶广种木芙蓉成为其意象构建的分水岭
晚唐五代诗人仅有少许作品提到了木芙蓉。崔橹《山路木芙蓉》:“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黄滔《木芙蓉》:“须到露寒方有态,为经霜裛稍无香。移根若在秦宫里,多少佳人泣晓妆。”直到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之后,它的意象构建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孟昶下令广种芙蓉成为其意象构建的分水岭,由此也可解释为何《花间集》缺失木芙蓉的意象书写。
后蜀都城因孟昶为花蕊夫人遍种芙蓉而被雅称为“蓉城”。《花间集》中有不少花类,却独不见书写木芙蓉。考其成因,赫然发现《花间集》结集于孟昶广种芙蓉之前。赵崇祚选编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作品,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后蜀广政三年(940)间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其中有约15位词人常住成都,而当时成都并未广泛种植木芙蓉,芙蓉的知名度还不太高,蜀人诗作亦少记载。编选《花间集》的截止时间是广政三年(940),而孟昶于广政十三年(950)后才始遍植芙蓉。这一推论也正可佐证浦江清先生的观点,花蕊夫人《宫词》是前蜀王建的花蕊夫人小徐妃所作,并非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因为如果百首《宫词》是后蜀花蕊夫人所作,在孟昶遍植芙蓉邀她同赏时,她本就喜爱芙蓉,又能诗善画,怎会一首未写?除非她本不善言诗。若是如此,那《宫词》作者更要归属于前蜀花蕊夫人了。因为《宫词》与《花间集》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可推测,木芙蓉彼时还不是她们平日常见的花卉。否则以诗人之敏感善心,怎么可能一首未写呢?
孟昶在城墙上遍植木芙蓉之后,芙蓉诗作逐渐增多。谭用之赋诗“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使湖湘大地披以“芙蓉国”的雅称。王士祯选编《五代诗话》记载:“立作诗以《豳风·七月》为刺,诗曰:‘四十里城花发时,锦囊高下照坤维。虽妆蜀国三秋色,难入豳风七月诗。’及广政末,后蜀已乱,立又作诗规讽,诗曰:‘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锦绣舒。今日重来旧游处,此花憔悴不如初。’蜀人称为诗谏。”张立这两首诗都是针对孟昶广种芙蓉而作,借此讽刺时政。孟昶凭借一道政令让木芙蓉从深山荒野走进了大众视线。宋灭后蜀之际,宋人闯入成都统领此地,得以欣赏引荐芙蓉花。美艳妃嫔、俏丽芙蓉、风流帝王组成了引人神往的浪漫传说。一来二去,文化输出就在悄然间完成了。
宋代后木芙蓉意象构建开始走向市井庭院
木芙蓉别名拒霜,喜温湿而不耐干寒,唐末至五代前中期的气候相对偏冷,不太适合木芙蓉的广泛种植。吴宏岐、党安荣认为,从唐后期至五代霜雪极端日期与黄淮海平原沿海海冰现象的资料中不难发现,大约在950年前后,从800年前后开始的寒冷期基本结束,持续时间约一个半世纪左右。葛全胜则认为,五代前期(公元907—930)较冷,公元900年前后通常被看做是欧洲地区‘中世纪温暖期’的起点,但中国境内(至少是中东部地区)晚唐以来的寒冷气候依然延续。并且他推论道,虽然存在区域差异,但930—1310年,中国气候总体上比较温暖,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冬季气温可能高于现今。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认为北宋150年间冬季气温平均值比1880—1979年的平均值偏高0.4℃,显现出温暖的特征。满志敏还汇集公元960至1109年间的气候变化,认为这些年冬季最冷月的温度至少要比现代高2℃以上。以上分析可知五代后期至北宋是温暖期,十分契合拒霜不耐寒的生长特点。
宋代以后,木芙蓉从荒山野岸正式走向了市井民间。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庭下即可栽种木芙蓉。王禹偁《栽木芙蓉》:“忆在长洲县,手植芙蓉花。春栽秋成树,枝叶青婆娑。八月寒露下,朵朵开红葩。轻团蜀江锦,碎剪赤城霞。”诗人已能亲植芙蓉。王安石《木芙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极言木芙蓉的艳丽风姿。司马光《和秉国芙蓉五章》:“北方稀见诚奇物,笔界轻丝指捻红。楚蜀可怜人不赏,墙根屋角数无穷。”诗言北方还未广植木芙蓉,但楚蜀等地的墙根屋角已经遍地开花。
宋词中亦可见木芙蓉已从荒山野岸走向了庭院楼馆。柳永《醉蓬莱》云:“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沈唐《望南云慢·木芙蓉》云:“栏隈砌角,绽拒霜几处,?深浅红芳。应恨开时晚,伴翠菊、风前并香。”谢逸《西江月·木芙蓉》云:“晓艳最便清露,晚红偏怯斜阳。移根栽近菊花傍。蜀锦翻成新样。”三首词均言拒霜和秋菊一样长在庭院。无名氏《减字木兰花·木芙蓉》云:“舞台歌院。雨后西风寒翦翦。翠掩屏风。花与残霞一样红。”词题即是木芙蓉,词人称赞木芙蓉和残霞一样红艳。无名氏《虞美人·极目楼观芙蓉》云:“爱他楼下木芙蓉。妆罢三千美女、出唐宫。”楼台下的芙蓉花被喻为唐宫里的三千美女。木芙蓉在宋代已然是庭院里的寻常花卉了。
综上,由唐至宋木芙蓉的书写构建从荒山野岸走向锦城城墙,最后走进了市井庭院。从唐宋诗歌中可以完整窥见这一转变。由最初长在深山僻处不被观赏的遗憾,到栽种城墙高下相照引得无数都人围观,再到移栽庭院与秋菊为伴尽显优雅清闲。这一转变应归功于后蜀主孟昶的卓越眼光,同时也与五代后期至北宋不断变暖的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孟昶广种芙蓉形成了一个书写分水岭,此后木芙蓉名声大噪,开始频频现身历代诗文作品,甚至扬名海外,最终成为世界花卉文学书写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张淑颖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助理研究员;曾明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相关知识
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
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写作
唐宋诗词中花卉意象的写作文化
唐宋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
浅析古代莲意象的产生及其在唐宋时期的演变
中国古代诗词中花卉意象的象征举隅
论唐宋诗词中“花”作为整体意象与诗人情感的有机融合
宋前诗歌中莲花文学意象研究
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 唐宋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 石润宏,陈星 著 2018年版
日本文学与文化中樱花意象的流变
网址: 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11339.html
上一篇: 药用植物木芙蓉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 |
下一篇: 浙江兰溪:木芙蓉花开畲族村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