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首次走进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的忐忑,到2025年迈入科技小院里的从容;从最初的7人小分队,到现在400余名师生的规模;从简单的问卷调查,到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在晋北广袤田野上坚守的这十年,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赴大同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纸,在乡村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青春助农之歌。
十年耕耘 硕果累累
“凌晨1时采摘黄花”的艰辛,是队员们2016年在峰峪乡调研时最深刻的记忆。为解决这一难题,实践队联合三利集团共建组培实验室,研究生团队驻点,帮助当地降低育苗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阳高县智库合作基地,指导教师带领队员们建设的 “种植—销售—康养”一体化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全钢架双拱双膜温室、水肥控制器、LED植物生长灯……这些高科技装备的背后,是队员们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同市10余个乡镇,累计服务农户超5000人次,引种多个黄花新品种,推广实用新型技术,帮助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助力黄花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青春筑梦 乡风新貌
在龙玉池村的“青春夜校”里,72岁的张奶奶第一次用普通话说出“谢谢”时湿润的眼眶;在兼场村的非遗工坊中,“巧娘”们用钩针“编织”出每月的收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换物”激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这些温暖的画面,记录着队员们扶智又扶志的点点滴滴。
十年来,队员们累计开设普通话、农业技术等课程200余课时,培训农户1500余人次,促成多个校地合作项目。更令人欣慰的是,多名队员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成为“带不走”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2025年暑期,实践队再次启程,深入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双千双万”大调研,先后走访了坊城新村和唐家堡村等革命老区,通过实地考察乡村巨变与产业发展,进一步坚定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深入田间地头、加工车间,解决产业难题,并安排研究生长期入驻科技小院开展科研攻关;与黄花育种团队协同创新,了解黄花菜优良株系选育进展,有效提升了种苗质量与生产效率。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还跟随当地农户参与采摘、分拣等农事操作,为黄花采摘工送去“爱心系黄花”文艺汇演,并开展普通话推广等惠民活动。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送技术,更要种下希望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已在晋北沃土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乡村振兴之花。
编辑:王艳兵
作者:王新嫄
来源:山西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