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笔记1 理论简介与评估
第一章 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介绍 进程:①向来访者介绍评估和治疗过程;②进行评估,确定治疗的焦点问题;③制定治疗计划;④实施治疗;⑤在合适的时机结束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的是有问题的信念和行为再心理问题的发展中如何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心理问题的维持上如何起作用。 各种不同的疗法中,治疗关系的质量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成功的治疗目标是教来访者所需的技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卡尔·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观点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的立场非常吻合,不会因为来访者的症状而指责他们。认为症状的维持是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懒惰、缺乏动机或软弱。 情绪上的准备:”彻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这一目标是不实际的。合理的方法是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引导来访者采用认知行为的方法去理解和治疗一个特殊问题。我愿意教给我的来访者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对治疗他特殊的问题时有效的。“ 认知行为疗法背后的理论——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的整合 行为疗法:只关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而忽视所有的心理活动,把大脑看作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黑匣子,强调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但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习得行为。行为越复杂,就需要对其作出更加复杂的解释。了解人们的想法和感受对理解他们的行为也非常重要。 认知疗法:强调的是心理的作用,尤其是认知因素对感情和行为的决定作用。认知疗法的基础是认知模型。认知模型主要对心理活动感兴趣,认为想法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认知模型认为歪曲的或失调的思维是所有心理障碍的基础。认知模型的关键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不是事件本身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认知模型始于一些主要的核心信念,这些信念是关于自己的、他人的,以及我们基于成长经验在童年期建立起来的关于世界的看法。 认知模型中的刺激是由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事件的解释组成,刺激也可以是想法。反应主要是三类:情绪的、行为的、生理的。 认知行为疗法最基本的技术,是改变来访者对事件或情境的解释,从而改变来访者的反应。 基本的认知技术是认知重建,即确认和改变失调的想法。对想法进行质问,当这些想法不合理或者没有用处的时候,再对它们进行重建。 行为技术很多种,如暴露、社会技能训练、放松训练和结构化问题解决。均基于学习理论,是刺激与反应间旧的、不适合联结的消退,以及新联结产生的过程。新的联结可能导致信念的改编,行为的变化。 第二章 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 入手点:请潜在来访者(打进电话的)简要介绍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我今天能帮你做些什么?今天为什么联系我们?最近你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缓解来访者初期焦虑的一个很好的入手点是强化”分享“的行为。告诉他们你非常高兴接到他们的电话,因为作为治疗师,你知道告诉别人自己非常私密及苦恼的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其次,可考虑讲人们的顾虑正常化:你现在遇到的问题与来我们诊所的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十分相似。 初次接触中,要确保以缓慢及易于理解的语言提供信息。确保清晰地提供所有必须的信息。 第一次会谈的初始部分是在处理业务(获得许可,讨论保密性,费用等)。而关于这些行政话题的讨论可以揭示许多信息。来访者在这段时间的反应可能也揭示了他在面对人际冲突或困难情况时的一般反应,可能提示了可以预见什么。 第三章 评估过程 治疗师对来访者所分享的信息的反应极大地影响着治疗关系。治疗师需要留意自己的反应。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来访者的困难正常化,而不是最小化。”我们在这里见过很多与你问题相似的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们的情况是能被理解的。 评估——评估过程主要有两个目标 第一个是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行DSM-IV-TR做出诊断。诊断性评估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半结构化的临床访谈。DSM诊断系统只能告诉治疗师一件事情:你的来访者所经历的的这些症状集合起来,符合某种可识别的障碍或综合征。知晓症状是怎么开始的,怎么维持的,是第二个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目标是形成个案概念化,即对案例有一个理论化的认识,用认知行为术语对来访者的症状给出一个初步的解释。越过简单的诊断,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框架内了解为什么来访者会有这种特殊的问题,是什么在维持着这个问题。这时候治疗师需要搜集来访者具体想法的信息。 半结构化临床访谈:常用的有DSM-IV结构化临床访谈,DSM-IV焦虑障碍访谈。仅仅对来访者读出书面问题是不会得到多少有用信息的。重点在于提出后续问题。 非结构化临床访谈:最大的兴趣在于来访者在不同领域中的功能状况,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如应对风格、社会支持)。这时候访谈不会显得过于直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获得足够信息。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①人口统计学资料。 (名字,出生日期或年龄,民族或宗教背景,目前工作状态或教育状态,目前关系状态或家庭结构,目前居住情况) 这类问题是个很好的起点,通常不具有威胁性,可以帮助建立彼此间融洽的关系。这些信息也可以帮助治疗师勾画出一幅草图,初步了解来访者的功能状况。要重点了解来访者目前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工作、教育和社会功能。 ②问题呈现。 (对问题的描述;问题的起始和进程;症状出现的频率或发作的频率;问题开始时的环境事件;与问题相联系的思维;对触发因素或生活事件的反应;问题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之前针对此问题的治疗) 需要着重注意问题的发展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以及经过了什么样的阶段。还应了解关于问题的其他信息,了解导致问题思维和行为出现的情境和事件,是个不错的起点。治疗师随后需要询问来访者是如何看待这些情境的。需要花时间来理解来访者对于重要清净的独特解释。询问对这些触发情境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讨论逃离和回避行为:由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现在哪些事情是你不去做的?你通过做什么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可控。 ③家庭背景 (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年龄;抚养状况和家庭关系;父母的婚姻史;父母的职业、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病史和精神疾病史) 这些信息也许会提供关于靶问题在病因学方面的重要线索。 询问家庭史可以帮助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核心信念有个大概的了解。核心信念是在童年期所形成的关于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信念,这些信念来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历。 来访者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持有的信念,也可能与他们的家庭所持有的信念有关。 ④个人生活史 (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早期病史;对学校的适应和学业成就;行为表现方式;同辈关系;兴趣爱好;约会史) 其它可用来完善评估的工具 自陈问卷:当自陈问卷与访谈不一致时,记录下来并询问。有时报告不足或否认症状的来访者其实并没有做好治疗的准备。 观察技术:观察治疗中来访者的行为。除了来访者所回答的问题外,他在治疗师中的表现也是一扇窗口,通过它,治疗师可以了解其在”真实生活“中对他人的表现。 自我检测:可以获得来访者的问题时如何影响他的日常生活的相关信息。 向其他专业人士请教:前提是,必须获得来访者的允许。 向来访者生活中的其他人请教:首先要获得允许,尊重来访者的隐私。 在评估快结束时完成问题清单。问题清单是来访者关心的所有问题的集合。 评估结束后,治疗师可以用这份问题清单来建立个案概念化,以此弄清楚这些看似分离的问题如何能够合并起来。引自 《认知行为疗法》笔记1 理论简介与评估
505人阅读
相关知识
第六章认知行为疗法课件
《认知行为疗法》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证培训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视频48讲】认知行为治疗(CBT)理论与技术|一步到位,掌握一个治疗流派
CBT认知行为疗法在中学青少年心理工作中的应用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网址: 《认知行为疗法》笔记1 理论简介与评估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08065.html
上一篇: 认知行为疗法怎么做 |
下一篇: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