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5篇(全文)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5篇(全文)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26 02:18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精选5篇)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 第1篇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

《一日看尽长安花》可以说是对国学的总览,也可以说是一本历史传记。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程郁缀花费六年心血编著而成。书中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部分,就从先秦的神话和诗歌讲起,一直到第十二部分的清代文学;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清朝的《桃花扇》《红楼梦》。读完之后,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身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实在是知之甚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文学发展高峰期的几讲:唐代文学。大唐盛世三百余年,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后人留下了51000多首诗词。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宋朝的210000首,但其影响程度却远远大于宋朝。而且在唐朝,诗的格律基本定型了,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古风,七言古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我认为: 唐代诗词的成就如此之高,不仅仅是因为诗词的格律,声调错落有致,更因为它表达情感、想法的方式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色。而且从每一首诗中看到当时朝廷的状态。就比如盛唐时期,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席上,写下的这首《行路难》。前面还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后面就成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为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富裕,所以李白觉得他还有机会,终究会出人头地。所以盛唐时期的`诗都很豪放,其代表就是李白写的诗,例如“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而到了晚唐时期,朝廷在经受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就可以看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好是好的,可是快完了。而同样的场景,在中唐诗人刘禹锡笔下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尽管快完了,但是依然无限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充分说明了晚唐时期诗歌衰飒的气氛,也可以说,晚唐时期的社会、政治,晚唐人的心态,都已经达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状态。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中华文学大门,真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2篇

一是在“经典”上着眼,采英撷华。笔者很赞赏学者高希均的主张:“人生学习的起点,是读一流书;人生历练的过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献的高峰,是构建一流社会。”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品读国学经典》匠心独运,选取三十六篇“中华民族最好、最有价值”“中国人最诚心、最喜欢阅读”的哲学、历史、文学佳作。这三十六篇经典,上起先秦管仲、孟子,下迄清中末龚自珍、曾国藩,纵横两千多年,囊括为学、为政、为人诸多方面,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每篇经典短者百余字,长也不过千余言,但均字字珠玑、句句光华,具有穿透历史、历久弥新的力量。全书每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互相映衬。品读篇篇佳作,如同观赏传统文化大观园中一座座标志性的亭台楼阁,不知不觉引领人入国学之殿堂,汲宝典之精华。

二是在“品鉴”上用心,见微知著。从品读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国学研究功力和哲学思维素养。作家奈保尔说过:“好的或者有价值的写作不只是一种技巧,它有赖于作家身上某种道德完整。”这种道德完整,是贯注于字里行间的对理想的执着,体现着作者深邃的理性思考和丰富的人生感悟。这本书联系经典佳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际遇,精要地指出其结构、旨趣,深挖细析其核心观点、闪光思想。这些阐述论析,既提炼先贤的思想精华,又提出对经典新的解释,展示了作者的独到思考。比如,在阐释荀子《劝学》时,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生理形态和道德形态,提出“没有道德的生命是没有质量的生命”,分析了荀子主张的道德生命的三个境界;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矛盾心理,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认为“乡居的恬淡清新并没有完全抚慰陶渊明心灵的创伤”;阐释李华《吊古战场文》时,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哲学思考;发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思想价值时,认为“给人最大的启示是深思”,进而指出,“对于社会来说,深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深思是人生发展完善的基础”;从传统哲学思想阐发文天祥《正气歌》之精华,从而深化和升华了对《正气歌》的认识。

《品读国学经典》思考之深邃独到,得益于作者广阔的视野。每篇文章,既对原作的思想观点做丝丝入扣的条分缕析,又旁征博引,把古人的评说、西人的智慧熔铸汇冶在一起,还紧紧联系现实,特别是联系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艺术涵养,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对经典的解析和重构,“自然融入了品读者本人的感情偏好和思想观点”。所以,读这本书,如同与作者进行关于经典赏读的精彩对话,在随作者走进文本、走近先贤的阅读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内省与思考。

三是在“悦读”上下力,情理交融。读经典,是一般性地浏览,还是用心用情去品味,大不一样。作者说,自己“夜深人静,经年累月,口不绝于经典名文,手不停于思绪心得,于是成就了《品读国学经典》”。作者倾注其间的情感脉动跃然纸上。在作者笔下,品读韩非子《说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心里会有压力,脊背时时感到发凉”;品读《谏逐客书》,“不能不为文章鲜明的观点、恰当的身份、严密的逻辑和优美的文笔所折服”;品读《报任安书》,“不仅为司马迁所受的宫刑和屈辱感到痛心,而且为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意志毅力所震撼,更为司马迁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和诠释击节赞叹”;品读《岳阳楼记》,“最让人震撼的不是优美的文笔和壮阔的景观,而是范仲淹崇高的品质和精神”等。正是有了这样深切的阅读,仿佛“今人似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全书文字方有了情感的张力、生命的灵性,从而充盈了起来,生动了起来,鲜活了起来。《品读国学经典》文采斐然,作者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使本可能艰涩的阅读变得轻松酣畅,既能作案头常备的资料,又能作枕边时置的佳作,让读者在这一本书中得以感受诸多传统名篇的神韵。

梦想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3篇

我找不到准确的语方来描叙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以及在那些或明或暗的青春里,我遇见了谁,又有了怎样的对白。只是很突然地想念一种藏在内心深处的味道,那些因为一个梦想落空然后另辟新径的日子,仿佛一下子在记忆里鲜活起来,一点一滴就像在昨天。

在上海的屋子里,还保留着两三本飞天的杂志,如今看上面的文字,它之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关于青春的回忆,还有在那个年纪因为文字而做出的诸多努力。

小时候对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只是那时候能接触到的课外书实在有限。暑假里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看到爸爸收工回来帮我借到书。而借来的那些书,总是被我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才肯罢休。那个时候,文字有种魔力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上了学,看数理化以外的书籍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是偶尔的也还是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去参加一些作文竞赛,拿到奖他比我还开心。在他眼里,我的文字是有灵气的,反复叮嘱我一定不要浪费了这种天赋。

大学填志愿的那天,毫不犹豫地选了新闻和中文,只是后来经历了种种曲折,我还是没有读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所以我生命里最美好的四年,活跃在大学里各个需要文字的地方。广播站、记者团、文学社,我写很多的文字,淡淡的却不是自己喜欢的。然后也谈一些或刻骨铭心或不温不火的恋爱,可是那些人最后又去了哪里。

其实我的生命里真是出现了太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而我没有写出来,只不过是我不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是这样的吗?那要到哪一天,我才愿意承认那些少年曾在我生命里停了又走,然后时光静止,少年不老?我只是很清晰地记得学校道路两旁的香樟,斑驳的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身上的时候,我背着双肩包捧着图书馆的书一点点的看得青春明亮起来。

后来,我在上海。開始认识一些人,也开始给杂志写短短的稿。那个关于文字的梦想,其实一直都不曾丢弃过。总是期盼着有一天笔下的文字能在瞬间开出妖娆的花,然后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写自己喜欢的故事,故事里的少年和姑娘永远都不老去。有的时候想着想着,都有些迫不及待了。可是这真的是一条漫长的路,要有遭遇退稿后仍然敲着键盘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那天在网上看到白岸松为郑州大学的学生演讲时说的一段话,他说“理想不能天天想,天天想就没办法过眼前平常的日子了。如果你拥有一个清晰的理想,把它藏在心里头,努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也许,一段时间过后,你一抬头会发现,哟,这不是哪个叫做理想的东西吗?”“理想”这个词,能让人瞬站眼神发亮,因为它轻易地就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是的是的,梦想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埋下头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哪天抬起头说不定看到的就是那片你期待了很久的地方。就像有人说的,梦想有脚,它自己回家了。

(编辑 月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并州花 第4篇

关键词:《花月痕》;花文化;中国古典文化;意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48-04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花月痕》的文字诗词可谓“文如满月”[1],具有千般美;在一定时期,其文学地位一度甚至在《红楼梦》之上[2]。这两部小说可谓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绝代双骄,各立顶峰,各具其美。《花月痕》小说作者为清代魏秀仁,小说所述故事发生在太原城,古称“并州”。小说所提到的植物之美令读者美不胜收[3]。在花文化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单一的特定花卉作为研究重点[4-5],很少以整部小说作为研究切入点。目前尚未见有对《花月痕》花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国古典小说对处于现代社会的研究者来讲是雾里看花式的,是观文联想式的,是以文字诗句为载体来考究的,是不能眼见为实的。故对《花月痕》中花卉文化的研究,可谓是对“明月前身,梅花小影”[1]的研究,有着“手掐花梢記月痕”[1]的万般缥缈迷离,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并州花”之繁华观美。本文力荐研究《花月痕》花文化,这对研究我国古代花文化及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花月痕》花之实相

花之实相为真实之花之展现,可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①;为“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②;与园林植物生态美相关联。

1.1赠花习俗

“痴珠便将盆中开的玉簪,每人分赠一枝”“秋痕折下数枝半开梅花,递给痴珠”[1];痴珠送秋痕有“灼若芙蕖,赠之芍药”[1]之句。“重阳日,秋痕送了李夫人十盆菊”[1];秋痕收到的年宵盆花有秋海棠Begonia spp.、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牡丹花Paeonia suffruticosa等。可见以花传情,极其高雅。

1.2 赏花习俗

赏梅Prunus mume:“玩赏残雪新梅”[1]。赏兰Cymbidium spp.:“虽才打箭,灯光之下瞧那绿叶纷披,度着炕上内外的花香,就不倾筋,也令人欲醉了”[1]。赏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赏菊为秋心院风雅逸事[3]。赏荷Nelumbo nucifera:“夕阳映着红莲,分外好看”“只闻得雨后荷香芬芳扑鼻”[1]。

1.3发髻装饰

“秋痕两鬓茉莉花如雪”[1];采秋“头上是换个懒云髻,簪一技素馨花,似乎是绉着春山的光景”[1];采秋把一枝素心兰“接过手,对着镜台正要插在鬓边”[1];红豆“头上麻姑髻,上插一朵芍药花”“小生、小旦各折菊簪鬓介”“人生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1]。

1.4面容妆饰

文中提及“百英粉、丁香粉、木瓜粉、梨花粉”[1];还提到胭脂出处“燕支草似蒯花……”[1];且提及口脂“一曰石榴娇,二曰大红春”[1];还提到桃花妆。书中还提及芙蓉面及芙蓉妆,见“羞逞芙蓉娇面”“珠帘掩映芙蓉面”“你出家芙蓉淡妆,三千界芙蓉装艳”“也要些鸳鸯被芙蓉妆”[1]等诗句。

1.5花香

愉园及秋心院室内植物均以花香取胜[3];痴珠住所“一个磁瓶,插数枝水桅花,芬香扑鼻”[1];还可“向回廊月下,闲嗅着小梅花”[1];梅窝有可“领略些花香”[1]的梅花香;柳溪“云净天空,冰轮拥出,微风引着南岸桂花的香,阵阵扑人鼻孔”[1]及“槐影筛风,桂香湿露”[1]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香;更有“立多时,细雨梅花落香雪”[1]。文中荷生说“是个名花,再无不香的;只是这种香,只许细心人默默领会,比不得那素馨、茉莉的香,一接目便到鼻孔中来”[1],采秋接着说道“这才是心清闻妙香。要晓得它有这一股香,才算是不专在色上讲究哩”[1]。

1.6花卉饮食

可喝荷叶粥、荷叶茶、龙井茶、薄荷露茶;可吃“雪水炖的莲心菜”“菱角和鲜莲子”“鲜藕”“油炸的菊花叶”“松花糕”“杏酪”[1]等;可饮“莲蕊酿”[1]的酒;且重阳日前后,“赏菊持螯,秋光正好”[1]。其次行酒时可以用花为题击鼓传花令,着实风雅一番。

1.7花卉生态美

植物往往与其它生物一起构成更高层次、更具生态美感的群落生命之美。如柳溪泛舟:“那船就咿咿哑哑的,从莲萍菱芡中荡出”“水手们分开双桨,向荷花深处荡来。只见白鹭横飞,垂杨倒挂,香风习习,花气蒙蒙。真是香国楼台,佛天世界 ”[1]。吕仙阁“绕着水是绿柳成行,黄鹂百啭,便觉心旷神怡”[1]。

1.8花卉之真实造景

文中园林景点星罗密布,有彤云阁、芙蓉洲、汾神庙、秋华堂、秋心院、愉园、寄园、邃园、吕仙阁、小蓬瀛、听雨山馆、竹坞、梅窝、绿玉山房、大营等;且各处的植物造景均别具特色,让人心驰神往。文中花卉有地栽、盆栽、瓶花、鲜切花、唐花(温室栽培花卉)等多种形式应用。秋痕“会画菊,便爱艺菊,凭你枯茎残蕊,她一插就活”[1]。

2镜花水月,梦幻泡影——《花月痕》花之虚相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应用具体真实的植物实体,也可以实相为基础,把其形象姿态抽象化、变形化、艺术化,着重展现园林植物的艺术美,间接应用体现于生活中,这也可称为“花之虚相”,为花卉的虚拟应用。花之虚相往往展示在绘画作品[6]、雕塑作品[7]、诗词作品、园林小品、陶瓷作品、室内外装饰、摄影作品、曲艺作品、舞台陈设、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形态中。部分花之虚相往往包含鲜明的艺术思维,有着较强的艺术美感。

2.1花卉梦境

梦为真,其梦中之境却为幻境虚景。如采秋的出生缘由:采秋母亲 “那年身上有娠,夜梦一仙女手拈芙蓉一枝”“掷花于怀,是夕生一女,因名梦仙,小字采秋”[1]。痴珠在草凉驿有一梦,见一丽人“手拈一枝杏花”[1]。剑秋有“惊好梦门外花郎”[1]之语;文中还有“梅影横窗,闷入梅花之梦”[1]及“红楼原一梦,转眼便成空”[1]的感叹。

2.2花卉灯谜

元宵节花神庙有花卉灯谜。如“深恨行止不能自主(花名一)”“春信到重关(花名一)”[1]。有几个给出了谜底,如“仆貌惭傅粉,剩有青丝(药名一)”[1],为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至于这一灯谜,小岑打笑道“但可惜荷生姓韩,要是姓何,那更切当了”[1]。

2.3花卉与陈设装饰

秋心院有芭蕉Musa basjoo叶形状的月亮门,还有海棠座椅。愉园水榭船室有“蕉叶的门”[1]和“九瓣莲花灯”[1];彤云阁有“海棠式、梅花式的坐墩”[1]。文中还有以芙蓉之虚拟抽象花朵形态为主题的芙蓉扣、芙蓉镜 、芙蓉帐 、芙蓉软褥等多处应用。

2.4花卉命名与别称

以花卉为人物命名的有“销恨花潘碧桃”“虞美人颜丹翚”[1],红豆、柳青、青萍等。而以花卉为住所命名更别具特色。如剑秋住所“遍种芭蕉”[1],故称为绿玉山房;文中还有芙蓉洲、碧梧山房、荔香院、柳溪、竹坞、竹竿岭、梅窝、芍坡、藕斋、紫柏山、草凉驿等住所地名。菊花还可谓之黄花,见“犹忆三秋识面初,黄花开满美人居”[1]等句。文中还提到“成都府城多种木芙蓉,也唤作芙蓉城”[1],与今成都简称“蓉城”一致;而荷花的别名有“芙蕖”“芙蓉”[1]等。

2.5花卉与诗词

花卉的诗词渗透,见诗词、对联、楹联、书信等形式。小说有一首水仙花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的诗,极其传神写照。痴珠有“弱絮一生惟有恨,空桑三宿可胜情”“琐屑香闻红石竹,淤泥秀擢碧芙蕖”[1]等句,秋痕还作有《秋海棠》和《白鸡冠花》的诗。

2.6花卉与绘画

秋心院“挂一幅墨竹”“痴珠的帐缘,是秋痕画的菊”“荷生看那扇叶上系画两个美人携手梧桐树下”[1];秋痕自己小照:“手拈一枝杏花”。“昨有秦中鸿便,题一梅花画册,寄与红卿”“团扇画梅成小影[1]”;另外心印和尚会画梅,秋痕会画菊。

2.7花卉与曲艺

荷生曾作《采莲歌》;柳溪乘船,众丽人“便齐声唱起《采莲歌》来”[1];痴珠诗中有“《采莲曲》里猜怜子,丛桂开时又见君”[1]之句;荷生诗中有“愿借西湖千顷水,听君闲唱《采菱歌》”[1]之句。秋痕曾弹奏《水仙操》;梦中夜戏有“菊花秋,霜做冷”[1]之句。还有朗朗上口可以唱和的竹枝词,见“娇呼小字猜莲子,爱唱新词谱《竹枝》”[1]之句。

2.8花卉与人物审美

主要表现在“人拟花”。如“痴珠从那月光灯影瞧着秋痕,真似一枝初放的兰花,葳蕤窈窕,极清中露出极艳来”[1];秋痕一身淡妆,“直似一树梨花,远远扶掖而至”[1];秋痕“绿惨粉销,真像个落花无言,人淡如菊”[1]。采秋“烟黛微颦,正如雪里梅花”[1];红豆“笑盈盈的,已似海棠花,娇艳无比[1]”;一个丽人“濯濯如春月柳,滟滟如出水芙蓉[1]”。荷生有“出水芙蓉,晚风杨柳,我自谓似之”[1]之句;痴珠有“好男儿芙蓉俊姿”“偏似他翠袖临风惨落梅”[1]之句。其次表现在“花拟人”方面,如秋华堂“客厅中两盆碧桃花开得艳艳,映着灯光,就像嫣然欲笑一般”[1],而其西院屋内“瓶花欲笑”[1]。

3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花月痕》花之心相

心中之相因观者内心不同,眼中相景不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故心为主导;故可天马行空,文心雕龙;故可寄情托意,影射内心。而能否从实际真实的园林景致、或艺术作品中虚拟的园林景致中感受到美感和意境,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密切关联。《花月痕》是一部为失意文人写心之作[1],文中还有超脱俗事的心印和尚,故作者笔下之园林景致必然影射了作者的主观性情、审美、志节。

3.1花卉与人生感悟

“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则迹疏而可久,浓则情纵而难长。你不看这碧桃花,开到如此繁艳,还得几天排在这里呢?人生该聚多少时,该见多少面,都有夙缘,都有定数”[1];小说中心印和尚以碧桃花Prunus persica var. duplex的花开花败为例,表明自己的人生观点。文中还有“大海飘萍,离合无定”[1]的感叹,以漂浮植物随波逐流之态,道出其人生感悟。小说中还有对人才知遇的评论:“倘遇着不能用才之人,杞梓楩楠都成朽木”[1],这也是对现实中真实的自己及小说中虚拟的痴珠之怀才不遇境况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3.2花卉与解忧忘愁

文章首回说道“如今要向何处发泄呢?吟风啸月,好景难常;玩水游山,劳人易倦。万不得已而寄其情于名花,万不得已而寄其情于时鸟”[1],可见花卉与心境调节是有一定关联的;文中还有“灯下红儿,真堪销恨;花前碧玉,颇可忘忧”[1]之句,可见花卉与名酒杜康一般,可以解人忧愁。也让人不禁想到当前在园林景观中应用广泛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其别名为“忘忧草”,目睹观之,大概可忘忧吧。

3.3花卉与园林意境

园林景致之美重在有意境。当观景者内心与实际或虚拟景致物我交融时,往往有意境美的产生。文中有“立多时,细雨梅花落香雪”[1]的雅致意境美;“桃花如雪牵归马,湘水连天泛白鸥”[1]的缥缈意境美;“最是荻花萧瑟处,琵琶帘外雨如烟”[1]的凄凉意境美。尽管树木花卉本身是中立的,但往往被人为主观地赋予不同的品格。故才会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豪迈诗句。文中秋心院以不畏寒风绚丽盛开的菊花作为景致主体,更有一株孤独傲雪的古梅,再加一副“一帘秋影淡与月,三径花香清欲寒”[1]的对联;不仅影射了秋痕孤傲刚毅的性格,还营造出秋心院清雅苦愁的意境[3]。

4讨论

《花月痕》花文化如下特点:

4.1花文化本初来源具多元性

花文化的本初来源为现实中真实生长的园林植物,本小说作为花文化本初来源的花卉植物种类繁多。有槐Sophora japonica、垂柳Salix babylonic、桑Morus alba、松柏类、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var. nana、湘妃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桂花、梅花、海棠类、梧桐Firmiana simplex、玉兰Magnolia denudata、桃Prunus persica、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杏Prunus armeniaca、梨Pyrus bretschneideri、石榴Punica granatum、梓樹Catalpa ovata、丁香Syringa oblata、牡丹、枸杞Lycium chinense、薜荔Ficus pumila、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茉莉Jasminum sambac、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菊花、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罂粟Papaver somniferum、虞美人Papaver rhoeas、玉簪Hosta plantaginea、芭蕉、秋海棠、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石竹Dianthus chinensis、夜来香Telosma cordata、晚香玉Polianthes tuberosa、素心兰Cymbidium gyokuchin var. soshin、水仙等;水生植物有莲、萍、菱、芡、芦、蒲、荻等;还有若干中药植物及一些未注明名称的花草树木。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并州花。

4.2花文化虚实相生,渗透广泛

《花月痕》中花卉表观真实之美使读者目不暇接、时闻花香、间览美食,且有花卉诗词、花卉梦境、花卉审美、花卉装饰等升华了的花文化与之相互补充。既虚虚实实、落英缤纷般,又出水芙蓉、天然去雕塑般,亦真亦幻地呈现出了缤纷繁灿的花文化。其花文化侧面反映了清代的社会习俗和礼仪、花卉应用的形式及领域、文人雅士的审美倾向、文学诗词创作的偏好等。可见当时花文化在赠花、赏花、饮食、文学、绘画、诗词、音乐、灯谜、装饰、审美等方面都得到了重点体现,在园林文化、历史传说、文化典故、宗教、哲学等领域也略有涉及。园林艺术与文学、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互相交织渗透,统一起来,形成中国古典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很显然,花文化为《花月痕》小说的艺术性锦上添花。

4.3花之相由人心定夺

很显然,花之实相强调其自然属性,花之虚相强调其艺术属性,花之心相强调其精神属性;而从逻辑上讲,实相、虚相及心相偏向主观情感。从某种角度看,心纳万物,心为主宰,心可有可无,心可实可虚;故西天取经路上的唐玄奘会有“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明·吴承恩《西游记》)之语;故六祖慧能会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偈子。广义上的心相包含有相和无相,有相中包含虚实二相。至于无相,如同观月:眼中之月会有圆缺变化,而真实之月何曾增减。观花亦如是。

文中兰花在室内装饰摆放及赠花、赏花等,为兰花花文化实相之表现;以兰花花卉形象的图案雕刻作品在室内装饰摆放,以兰花为题的诗词,以兰花为比喻的人物审美则为兰花花文化虚相之表现;而以兰花创造的园林意境则是源于虚实、超越虚实的,以心观景的,是兰花花文化心相之展现。而文中心清闻妙香之讨论,对花香的欣赏从花之实相跳跃到了以心为主导的心相审美中,可见花相迷离变幻,交错盘绕,互为依存,不可明分。而因人的主观情感及认知不同,故对虚实、对有无之界定,如同对阴阳、对色空、对动静、对得失之界定一样往往也未有明显界限;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不可明分、融合一体的。可谓“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梁羽生·《白发魔女传》)”。故而,花之相或有或无,或虚或实,或虚实相间,需看花之人自心定夺;亦无必要执著区分。

4.4审美不同,意境不同

在艺术作品创作上,主观意识具有绝对控制力,这也是个人主观审美的表现;故而艺术作品创作是因心而异的。如在诗词中常有对秋的审美展现:既有“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清·曹雪芹《红楼梦》)之哀怨悲切表现;又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之畅快洒脱表现。可见在艺术作品创作上主观审美不同,作品意境不同。再如梅花以孤傲之态独立于世,引无数文人雅客对其风姿性情竞相折腰,着力赞扬。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林逋《山园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但对梅花也有截然相反的观感,如“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北宋·欧阳修《和梅圣俞杏花》);该诗词作者认为艳阳日盛开的杏花要好于在初春冰雪中绽开的梅花。可见,花文化本初来源虽然相同,但因主观审美及心境的不同,其诗词作品中表达出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故,个体对花卉有审美偏好性。

《花月痕》之痴珠和荷生均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人式的审美。但就人生境遇而言,痴珠是失意文人,荷生是得志文人;故二者各自分别归属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南唐·李煜《相见欢》)的失意感伤情怀审美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的畅意情怀审美这两类截然不同的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情怀。从而导致痴珠对淡雅孤傲的梅花极其偏爱;荷生对富贵娇艳的荷花则更钟情。综上,可扩大到对文学、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电影等不同艺术形态的创作和审美中——心境即心景,心境即意境。

参考文献:

[1]魏秀仁著.花月痕[M]. 瞿文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1.

[2]袁进. 浮沉在社会历史大潮中——论《花月痕》的影响[J]. 社会科学, 2005(4):112-118.

[3]张红亮,段九菊.《花月痕》中“秋心院”與“愉园”园林景观与花卉应用分析[J]. 广东园林,2013(1):17-19.

[4]李丽,周兴文,王彩云. 中国茉莉花文化研究初探[J]. 福建林业科技, 2012,39(2):186-189.

[5]苑庆磊,于晓南. 牡丹、芍药花文化与我国的风景园林[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60.

[6]王念祥. 中国古代花鸟画鉴赏 [M]. 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7]吴灶发. 唯美乡情:玉雕花鸟艺术探微[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 第5篇

路线:洛阳龙门石窟——洛阳水席——神州牡丹园——白马寺

古人将“一日看尽长安花”当做一个梦想来实现。对于我这个在“长安”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倒是想看看洛阳的花——牡丹。

洛阳离西安也不算远(大约300公里),不过想兑现看牡丹的事儿还真有些难度。一是要恰逢花期,二是要你有时间。只有当你和花的档期对上了,这才能办成。所以,我和洛阳牡丹总是失之交臂。它开花的时节我在忙乎,等我有闲了,它又低调地光剩叶子了。如果逛洛阳的牡丹园如同逛自己城市的花园一样,抬脚即到,那将是成全我与牡丹会面的最好方式。西安到郑州的高铁开通,让我的“一日看尽洛阳花”成为了现实。

8:30—9:50到达洛阳

在西郑高铁的帮助下,让我畅游洛阳优哉游哉。那天,吃过早饭,登上8:30西安开往郑州的高铁。西郑高铁开通将西安到洛阳原先五六个小时的汽车路程缩短到80分钟。80分钟是什么概念?我每年从单位到家坐公交就得80分钟呢,那才行了11公里的路程。而坐上西郑高铁,同样的八十分钟就行了300公里的路。真是不能比啊!最带劲的是,火车一路飞驰,无堵车之乱象,只有速度表飙高的兴奋,太给力了!在路上,我们看到高速路的一场大堵车,足有好几公里长。而我们坐的是高铁,不受一点儿堵塞之碍。

别看高铁行驶速度快,却是非常稳当,在车上走来走去如同信步闲庭。这比交通工具的老大哥飞机要高明许多。坐上飞机谁都得老老实实的,还得拿安全带把自己缚住,趁早打消在客舱里溜达的妄念吧。高铁的座椅也是舒舒服服,能让屁股恋上椅。我们几个人分布在两排座椅上,发现那个椅子还能整排转动,自行选择朝向呢。于是,我们将座椅方向自行设置成面对面,正好可以凑在一起打扑克,哈哈!

10:10—12:00览龙门石窟 观女皇武则天真容

不到10点就抵达洛阳了。洛阳高铁的出站口就设在龙门石窟附近,正好一游。一条伊水河穿行于两山之间。西山是龙门山,东山是香山。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山。在这里,我见到了著名的卢舍那大佛,据说这尊佛是武则天捐出了自己一年的脂粉钱建造的,因此按照她的容貌所建。对于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容貌,我一直停留在相关影视剧的形象中,从冯宝宝到潘迎紫,从刘晓庆到归亚蕾,这次目睹了卢舍那佛的真容,才发现,女皇到底是异于常人的,她的容貌超乎所有关于美女的想象,而是那种看着让人十分舒服又舒坦的样子。

对面香山上也有一些石窟,不过规模较小。山上有座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即隐居在此,字号香山居士。白园正是白居易的最后归宿地。迈入白门即是一连串的下台阶。栏杆上刻着白居易的诗,有一句很打动我“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来到白园也正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整个园子是从山脚一直建到山腰的,林木葱郁,鸟鸣啾啾。这里恬静怡然与对面龙门石窟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走过石阶,便看到白居易的青冢,小小的,上面长满绿树,外边有一圈砖石围护。谁也逃脱不了“青冢一堆草没了”的宿命,无论是诗人,还是女皇。

12:30—13:30品传说中洛阳“水席”

两个小时游完龙门石窟,正好赶上午饭时间。早就听说“洛阳水席”很有名堂,既然来此,一定要尝尝。之所以称为“水席”是因为每一样菜品上来都是带着汤水的,每种汤水又滋味各异。而且水席的内容也有平民化和贵族化之分。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将白萝卜切成头发丝状,连吃几口都以为是鱼翅呢,再仔细端详,才发现是白萝卜。能切得如此之细,可见厨子的刀工是多么到位!

14:00—16:00看花中之王——牡丹

吃了一肚子的汤汤水水,感觉有点儿撑。下一站去看牡丹。洛陽的牡丹公园很多,如:王城公园、邙山牡丹园等。我们去的神州牡丹园就在白马寺对面。为什么洛阳牡丹开得最美,据说是“洛阳地脉花最宜”。再加上武则天对牡丹的情有独钟,将天下许多珍稀牡丹移植到此,形成了牡丹盛况。出于历史原因,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也是不需要理由的,新娘的捧花不是用西洋玫瑰,而是中国牡丹。

从步入园子的那一刻起,我的视觉被满园牡丹彻底征服。在这里我见到了许多不曾谋面的特殊牡丹:“二乔”是红白双色牡丹,花型颇大,开得娇嫩嫩的;“豆绿”是绿色的,牡丹中的绝品,其颜色十分清爽,花型有些像包菜;黑牡丹也着实难得,不过那个“黑”确切的说是黑红色;还有那明亮大气的“花王”姚黄和含蓄深情的“花后”魏紫,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6:10—17:00千年古刹听梵音

从牡丹园出来后去了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寺庙,被尊为“祖庭”,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因白马驮经而得名。一踏入山门,便进入了与世隔绝的清静地。梵音古刹,香花缭绕,参天树木,无上清凉。如果说牡丹花海代表大千世界繁华景象,那么,白马寺正是繁华背后的一道极致风景,那就是心的宁静归宿。

17:30—19:00抵达西安,结束旅程

从白马寺出来,我和朋友坐车奔赴火车站,买了回西安的高铁票。回来的时候坐高铁感觉更快,我们几个的“杀人游戏”还没“杀”出个眉目,火车便到站了。一看表,不过是一个来钟头的时间。回到家中还居然赶上了晚饭。第二天上班,体力一点儿也不受影响,时间一点儿也没耽搁。

这种旅行,是不是如同梦游?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甲天下的牡丹、武则天心仪的美食,在一天时间内让我赏玩了个遍,而且时间宽裕,无催命之感,这都是托了高铁的福啊!编辑 朱国伟

花费共计:510元/人

门票花费:210元(龙门石窟:120元、牡丹园:30元、白马寺门票:60元)

吃水席:20元/人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寓意是什么?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隐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的“花”是指什么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花是什么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什么意思?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孟郊《登科后》全文翻译赏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探寻寓意背后的文化意蕴》

网址: 《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后感5篇(全文)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0562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读《一帘幽梦》有感(精选5篇)
下一篇: 《锦瑟流年最痴情—李商隐传》读后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