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
2021年,山东省“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沂水县双崮流域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是其中的重要子项目,总投资1800余万元。双崮流域位于沂河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沂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近年来,流域内公益林退化严重,存在林木密度过大、结构层次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降低等问题,导致流域公益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衰退,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足。该项目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精准识别生态问题,以生态防护为主导,兼顾游憩康养的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构建4种森林经营类型,因地制宜综合采用5种修复措施,开展系统修复治理。通过项目实施,优化了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改善了森林“四库”联动协同作用,增强了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升了沂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图1 双崮流域修复后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做法
(一)尊重生态系统规律,因地制宜精准定策
一是坚持精准识别。对流域内森林资源开展作业区块调查,分析林种、树种、龄组、郁闭度和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公益林退化等级和森林质量。工程区内公益林退化面积254ha,占工程区面积的67%;森林质量方面,工程区内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以松类、柏类等针叶树种面积占工程区面积的78%,林分结构简单,基本为单层林,且林分稀疏,乔木层缺乏地带性建群树种,林下阔叶树种更新能力不足,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森林群落稳定性较差。二是坚持精准定策。遵循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根据林木生长发育特点和森林演替规律,坚持问题、目标双重导向,制定以生态服务主导的侧柏-阔叶树混交林经营类型、赤松-阔叶树混交林经营类型、松柏-阔叶混交林经营类型和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主导的多树种混交林经营类型等4种经营类型,促进森林向健康、稳定、高效的多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发展。三是坚持多效统筹。工程区内退化公益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以为民、惠民、利民为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补植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乡土树种,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统筹,助推乡村振兴。
(二)科学制定针对措施,多措并举精准修复
一是间伐(择伐)控密度。清理枯死木、病死木、竞争木,间伐(择伐)林分质量不高的林组及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干扰的低质林分,控制林分合理密度,保持林分健康稳定水平。二是补植调结构。在郁闭度低或主林层林木生长势衰退的林分的林隙、林窗、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树种的林分中进行补植,优先选择与原有林分和谐共生的其它珍稀乡土树种,丰富树种结构,培育异龄复层混交林,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三是定株促更新。按照间密留匀、去劣留优的原则,调整天然萌生幼苗密度,优先保留与原有树种不同的珍稀幼苗,进行开穴、浇水、排涝、除草除灌、松土、培土、扩穴、除萌、施肥等措施,促进幼苗更新生长。四是修枝增蓄积。针对侧枝、萌条、死枝过多的林木,去除干枯枝、竞争枝、病虫枝,促进养分集中,增加树木顶端优势,加快树木生长,提升森林蓄积。五是割灌割藤扩空间。清除妨碍苗木生长的灌木、杂草和藤蔓,间伐过密的灌丛和萌芽条,为下层的植被提供生长空间,保护稀少的珍贵乔木、小乔木、灌木,促进补植苗木、定株苗木的生长,增加生物多样性。
(三)创新监测监管机制,统筹社会生态效益
突破传统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探索退化林修复管理措施、标准和流程,通过设立标准样板林、全链条闭环监管,全面提升施工质量,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森林生态改善。一是坚持试点先行。在项目启动阶段,针对自然萌生和人工植苗两种林分类型,开展修复提升试验,探索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路径,树样板、抓示范、提标准、促成效,为项目后续建设提供经验遵循。二是跟踪监测评价。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立地条件、坡位、坡度、坡向等要素,设置修复提升标准地和对照区,按期开展森林结构、物种资源、林木生长等数据的采集录入,科学监测林分变化情况,为后期持续进行森林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三是严格工程监管。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监督管理机制,市级统筹,严格按照试点工程和技术标准,对项目立项、规划、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管,县林业部门会同技术专家团队现场全程跟进指导,乡村参与建设、监督实施,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图2 设立标准样板
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升森林功能。项目实施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生境持续改善,森林群落结构逐步稳定,生态功能全面增强。通过补植、定株等措施,新培育麻栎、流苏、皂角、黄栌、连翘等苗木30.5万株,占保留目的树(56.1万株)的54.4%,纯林比例大幅降低。通过间伐、修枝等措施,林分郁闭度渐趋合理,林木生长加快,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
二是增加经济效益。项目区栽植槲树、栓皮栎、皂角、流苏等珍稀乡土树种1.2万株,折合面积13.3ha,其叶、枝、花、果可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化工等领域,开发利用价值较高。项目区修复提升侧柏林266ha,侧柏种子增产约9000kg/ha,年收益增加22500元/ha。刺槐、黄荆等蜜源植物每年实现4500元/ha的经济收益,有效拓宽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三是凸显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共建共享,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提供各类用工3万余人次,发放劳动报酬约9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项目区栽植连翘、黄栌、麻栎等树种15万余株,不仅起到了绿化彩化的效果,还带动了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图3 修复前后林分质量对比
原标题:《山东省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沂水县双崮流域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