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借万千红妆之笔,看盛世大唐之美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借万千红妆之笔,看盛世大唐之美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25 11:04

前言:

唐代是我国两千四百年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留下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佳话。

彼时的唐朝经过了李世民等皇帝的励精图治,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各国使臣互相往来,互通有无,对外来文化保持着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并有武则天、上官婉儿等女性进入政治舞台,使唐朝妇女地位也进一步提高。

因此唐朝女子对于美丽的追求也更为旺盛,更注重梳妆打扮,妆容丰富多彩,尤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妆容的华丽浓艳程度更是达到顶峰,为中华妆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妆面

诗人元稹的《恨妆成》是唐诗中关于唐朝女子“妆容”的最典型的一首。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通过诗文,我们仿佛穿越回大唐的一个寻常清晨,晨光曦微,香炉氤氲,闲庭深院中鸟语唤回残梦,刚起床的少女梳洗后慵懒地坐在铜镜前,乌发如云铺散,打开妆奁,施以粉黛,描红点唇。

唐朝人的妆容,一直被称为“妆粉”,花钿、眉形、眼影、口脂都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诗中“傅粉、施朱、鬟鬓、蛾眉、轻红拂脸、圆靥”等词语详细记录了化妆流程。



可见唐朝女子从额头到嘴唇以及发髻等部位,都会有化妆项目,十分注重妆容的全面性与细节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化妆原料还是形式来看,唐妆都与现代十分接近,以致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为仍被致敬与效仿,成为中国妆饰的文化符号与灵感源泉。

唐代女性妆容受胡族影响较大,衍生出许多妆面。

①桃花妆,胭脂在面部占据较大面积。先抹白粉,再涂胭脂于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及下颔部分则露出白粉的本色,亦称"桃花妆",多用于青年女子。

《妆台论》有"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之说。

②酒晕妆弈棋仕女图



贵妇乌发如墨,高髻如云,朱唇如桃花。她指尖夹着一粒棋子,做出准备落子之态,手腕处的玉镯被纤纤玉手比得暗淡无光。

③斜红妆胡服美人图

唐朝的女子们会采用朱砂、胭脂之类的红颜色将太阳穴部位涂抹成类似于月牙形的形状,使整个脸部看起来更加红润,这个月牙形的形状就叫“斜红妆”,是唐朝女子十分推崇的妆容。

④梅花妆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是由唐代宗时期画家韩滉所创作的一幅作品。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鹅黄

如果说敷粉施朱是日常,那么额黄可谓隆重,尤其在唐朝的宫廷民间风靡一时。

李商隐曾写“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的著作《幽怪录》中的神女智琼下凡,也是额头染黄的模样。

额黄,是唐时一种将前额涂黄的妆容方式,其色调灵感,据传来自佛像。

南北朝时期,佛教繁荣,寺庙云集

唐朝诗人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寺里金像林立,渐渐地,信女们也受佛陀金佛之面的启发,纷纷效仿起佛像,“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的佛妆渐成风尚,额黄因此诞生,一直深受女子喜爱,随着朝代更迭,文人墨客诗词中出现的“鹅黄”、“鸦黄”、“约黄”、“贴黄”,都是不同画法的额黄。



额黄在不同朝代的流行也呈现出迥异之态,唐朝的额黄从南北朝的额黄继承而来,继承了色彩,风格却大相径庭,发展出独具唐朝特色的形态。

南北朝的女子采取的是“约黄”半涂法,指在额前只涂一半黄色,额前只涂一半黄色,或上或下,再以清水推开,色彩在额前皮肤缓慢过渡,晕染开来,渐次浓淡,如北周庾信诗“额角细黄轻安”,娇媚中又带有中国文化独有的含蓄之态。

而唐朝的女子却是采取的“平涂”手法,是将额头全部涂黄,没有浓淡深浅的晕染过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是最明亮的黄,如唐朝裴虔馀诗“满额鹅黄金缕衣”,金黄一片,灿烂,绝对不留余地。大唐极尽奢华的高调可见一斑。

如果涂得厚,黄粉堆积出一层层小山,这种额黄画法则叫“额山”

晚唐温庭筠的《照影曲》中写道“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

额黄若山峦一样起伏,如尘埃一样轻覆,盛世大唐造就了自信热烈的女子,钟爱明丽浓艳的张扬。

古代女子额部涂黄一般有两种材质



第一种是使用毛笔的染画法,用植物粉末制成的黄色染料,涂于额前,那么,这种植物做成的黄粉究竟是什么呢?

唐朝王涯《宫词》中写,“闷来无处可思量,旋下金阶旋忆床。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内里松香满殿开,四行阶下暖氤氲。春深欲取黄金粉,绕树宫女着绛裙。”

没有详细描述,但可以大致推测出此种黄粉来自于松树花粉,春季花初开,采摘花穗后将其晒干提取花粉,除去杂质,得到清香的淡黄色细粉,制成染料。

黄粉不仅用来染色额头,还衍生出一种画法称作“蕊黄”,在额间绘制花朵形象,栩栩如生,娇艳无比,散发着氤氲香气。温庭筠词作中也时常提及

《南歌子》中写“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菩萨蛮》中也出现“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第二种鹅黄则是粘贴式的

《木兰辞》中便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述。

诗中的“花黄”,就是用金黄色硬纸或金箔,剪成花鸟星月等形状,粘贴于额上。

如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所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鬓发如浮动的轻云,梳成蝉翼般的式样,额头涂着嫩黄色新月状的图形。

又如温庭筠所写,“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

额头如山,碧草芳菲,穿花蛱蝶,额黄仿佛落日熔金,美轮美奂之景浓缩在面容之上,生机勃勃,极致浪漫,这正是惊艳千年的大唐美学。

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花钿

花钿是一种古老的妆饰,在晚唐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两鬓、眉间或双颊上的一种装饰物。



唐代“花钿”形式多样,有桃、梅、宝相花、石榴花等各色花型,还有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三叶形等几何图案,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花钿通常用胭脂点成,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红色最为常见,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因为唐代盛行“唐妆”,故称“花钿”。

花钿的质地也千差万别,复杂的花钿可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各种精细图案,质地不同,而颜色多彩,金箔片为金色,耀眼夺目;珍珠、鱼腮骨为白色,如冰壶秋月;黑光纸为黑色,鬼魅梦幻,螺钿壳则为斑斓色彩,熠熠闪闪。



而花钿中最为奇妙的则当属“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呈青绿色,晶点闪闪,轻薄精美。各色花钿精美绝伦,更称女子面貌娇花照水,繁复俏丽若三春之桃,简洁清素若九秋之菊。

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眉妆

眉毛部分的刻画在整体妆容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唐朝女子也深谙此理,并衍生出多种眉型,是中国历史上眉式最丰富的时期,大小形状、颜色深浅不一,也反映出唐朝不同时期的审美喜好。

唐玄宗曾命人作《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名为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却月、分梢、涵烟、拂云、倒晕。而“十眉”也仅仅是包含了唐朝眉式的一部分而已,接下来介绍几种唐朝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眉形。



初唐:初唐女性既画细眉又画阔眉,且阔眉越来越成为社会流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之下,孕育着唐代新时代特征的风貌。
①柳叶眉:状似柳叶,眉形两头尖细,中间较宽。这种娟秀端庄的眉形深受女性青睐,成为了日常的基本眉妆之一。
②却月眉:比柳派枯叶眉略宽,也更弯曲,形如新月。
③阔 眉:是较自然眉更为粗阔浓重的一种眉妆的通称,十分醒目。
盛唐:
①蛾翅眉:眉形极其短阔,末端上扬。看着像飞蛾的翅膀一样。这是开元年间及天宝初最流行的一种阔眉。




②青黛眉:形细长而色淡。武则天统治时期便开始鼓励女子画青黛眉,女子眉毛常被剃去,黛是一种有光泽的青黑色的颜料。当时流行种源于波斯的螺子黛,价格昂贵,普通女子则用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颜料来画。

这种眉形历史悠久,三国魏时就已经出现,曹操曾令宫人画青黛眉,一直流行至唐、宋。


白居易《上阳人》有云:“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也有李商隐《代赠》“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更有张祜《集灵台》中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描写。


中唐:仕女眉毛的共同点在于眉头偏重,由重及浅,不同之处在于眉尾出现不同风格
中唐的眉妆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奇异艳丽,这与中唐人复杂的社会心理,诸如彷徨迷离、寻求发泄的心理是分不开的。




①八字眉:其双眉形似"八"字而得名,眉形基本平直,眉心上翘,呈八字状。眉梢下撇,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淡,妆成尽似含悲啼。
②血晕妆:“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将眉毛刮去,然后用红紫色的颜料涂画,怪诞另类,可谓是眉妆史上惊世骇俗的一页。
晚唐:
①桂叶眉:唐代典型的桂叶阔眉,形如桂叶,形阔色浓,这种眉形普遍都是要高高的额头,要先开额剃掉一部分额头前面的长发,拓宽额头,然后再把眉毛完全剃光,画一对像蝴蝶一样的桂叶阔眉。
②远山眉:和青黛眉有异曲同工之妙,眉形细长,眉峰上挑,给人远山飘渺的感觉。眉如远山含黛,似水墨画中连绵的山峰。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唇妆

自古唇妆也是女子妆容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崇拜妇女唇美的习俗,在朱砂中加入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状放入盒内,称为“口脂”,南北朝时期口脂技术进一步改善,在社会物质条件富足的唐代更是得到了多样化发展,在元稹《莺莺传》中,就有“口脂五寸”的记录,当时的口脂是一种管状物体,已经和现代的口红区别不大了。



用胭脂等化妆之物来点唇的方法在唐代也十分盛行,一般以红色的“朱唇”为主,“唇有石榴娇、嫩吴香”但唐妆并没有只局限于红色,还包括了檀、绛等色。元和年间之后,兴起“时世妆”,便是将唇点成黑色,这一点在白居易的《时世妆》中“乌膏注唇唇似泥”一句也得到体现。

不止颜色不拘泥于常规,唇妆的种类更是式别繁复,名目众多,使人眼花缭乱,唐朝女子为了搭配不同的妆容,彰显个性,其唇妆有胭脂晕品,大红唇,半边娇,露珠儿,天宫巧,淡心红,双唐媚等等,还有许多只有记载无法考证的名目。



这些唇妆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樱桃小口”的审美观点,以樱桃小口为尚,以小巧圆润为美,《捣练图》中的仕女也都多画“樱桃唇”。并且在这基础上加以创造,先在唇间点上口脂,然后向两边加以晕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轮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称蝴蝶唇。

梦笑开娇靥,眼鬟压落花——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用朱砂,或是胭脂,轻点双颊酒窝处。

传说妆靥源自汉朝或汉朝稍前。妃嫔们须依次侍奉天子,但有的妃嫔遇到月事不能侍奉,羞于讲出缘由,便在嘴角描上红点,女史见到之后自会作出合理安排。渐渐发展到唐朝,红点的实际用处被装饰功能所替代,逐渐成为是唐代女子极爱的一种妆容点缀。



“靥”多用朱红色,亦有用金色赋之的,称为“黄星靥”。

初唐时期,“面靥”的形状为豆状圆点,盛唐之后,形状有所扩大,形似杏核的“杏点”或似弯月、花卉的形状,其中“杏点”较为流行。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曲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妆靥俏丽非常如白居易咏叹“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妆靥媚色天成,如李贺诗云“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结语

大唐开放的民风,繁荣的经济支撑起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唐朝是奇幻瑰丽的时代,是浓墨重彩的时代,追求人生灿烂如繁花的理念在唐代女性的妆容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诗仙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们同诗词与文章一起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从唐朝女性的国色天香中,感受大唐繁花似锦的盛世荣光。



参考文献

《中国妆容之美》 李芽:陈诗宇 服饰导刊 2021年

《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 罗香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李彬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彭定求等撰《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唐诗简史》郦波 著 学林出版社

相关知识

鲜花美容青春不老
盛世红妆之嫡妃风华
尚织汉服学塾:宋代女子妆饰的素雅之美
春之花:海棠
【妆容教程】乱花渐欲迷人眼 到新春何不来款“桃花妆”
【古体诗词】如梦 | 【十二花神】之临江仙(新韵)
西安:汉唐盛世东方文化之魂
专家解读《国色芳华》中式美学:爱梳高髻喜簪花,眉间翠钿映时潮
鲜花美容养颜法 让女人娇嫩如花(6)
咏花诗词之《贺新郎 秋海棠》全诗原文鉴赏

网址: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借万千红妆之笔,看盛世大唐之美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0268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怪美莉亚双头唇线笔:学生唇妆必备
下一篇: 双头雾唇笔测评:花洛莉亚C02#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