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成鱼养殖技术

成鱼养殖技术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25 04:38

成鱼养殖技术 篇1

1 池塘条件

池塘不仅是养殖鱼类的栖息、生长、繁殖的环境,又是饵料生物繁殖生长的场所。池塘养鱼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一般高产稳产的成鱼养殖池应具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并且排灌水方便,水中不含对鱼类有害的物质和敌害。池塘面积5×667 m2~15×667 m2,最大面积不宜超过20×667 m2,水深1.5~2.5 m为宜,不宜超过3.0m,土质以壤土为好,鱼池最好为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平坦,周围无高大树木和建筑物,有利于延长光照时间,也便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此外,还要求交通方便,有电力供应等条件。

2 放养前准备

成鱼养殖池经过一年或几年的饲养,池底沉积了大量的饵料、肥料残渣,容易引起池水缺氧,产生有毒气体,滋生各种有害的寄生虫、病原体和野杂鱼等。因此,必须进行池塘整修和清塘。

2.1 鱼池整修

一般在每年的冬季或早春进行一次。按照高产稳产池塘条件要求进行“五改”:即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瘦水塘改肥水塘;漏水塘改不漏水塘;死水塘改活水塘。加固池坝,堵塞漏洞,平整塘底,疏通渠道,完善进排水口,铲除杂草。

2.2 清塘消毒

一般在鱼种放养前10~15 d进行。清塘应选择在晴天中午,光照强,水温高的时候进行。一般常用的清塘药物和方法有:生石灰干法清塘(水深30cm)每667 m2用60~75 kg,带水清塘(水深1.0 m)每667 m2用120~150 kg;漂白粉干法清塘667 m2用4~5 kg,带水清塘每667 m2用12~15 kg;茶饼干法清塘每667 m2用12~15 kg,带水清塘667 m2用40~50 kg。

3 鱼种放养

鱼种是池塘成鱼养殖高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关系到养殖成败的有鱼种质量、混养搭配、放养密度和放养时间等因素。

3.1 鱼种质量

放养鱼种应从体质和规格两个方面进行选择。在体质上要求肥满结实,体形正常,鳞片完整,体色鲜艳,皮肤光滑,无伤病或畸形,游动活泼。在规格上,原则是生长快,当年上市,价格合算。要求同种同龄的鱼种规格整齐,大小均匀,体长、体重大致相同。根据养殖周期,一般养殖周期短,放养规格可大些;养殖周期长,放养规格可小些。通常放养草鱼、鲢鱼、鳙鱼等鱼种规格在13~15 cm以上,鲤鱼、鲫鱼、团头鲂等鱼种规格在6~10 cm为宜。

3.2 混养搭配

主要根据混养鱼类的生活水层和食性等,在适当放养密度下合理混养,以充分利用饵料和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池塘混养鱼可分为3类,鲢、鳙为上层鱼;草、青、鲤、罗非鱼等为底层主养鱼;鳊、鲂、鲫、鲴、鲮等为底层配养鱼。这3类鱼之间的比例,因养殖放式、饲料供应、池塘条件和鱼种来源的不同具体搭配方法如下: (1) 精养塘中,上层鱼和底层主养鱼都应占较大比数;其中饲料充足时,底层主养鱼的比数大些,饲料不足,主要靠施肥时,上层鱼的比数大些。完全不投饵,只靠施肥的池塘以上层鱼为主。底层主养鱼中各种鱼类之间的比例应根据当地饲料供应情况而定。 (2) 粗养塘中,应根据池塘中天然饵料的组成来确定鱼的搭配比例。水质肥沃的池塘以上层鱼为主,水质清瘦的池塘以底层主养鱼为主。 (3) 食性相近,活动水层基本相同的鱼类之间,如鳊鱼和鲂鱼之间,鲴鱼和鲫鱼之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鱼种供应情况去选择养殖对象和搭配比数。 (4) 上层鱼中,一般鲢、鳙鱼之间的比例为3∶1~5∶1。 (5) 底层主养鱼中,青鱼与草鱼、鲤鱼与草鱼之间在食性上没有矛盾,只要饲料有保证,两者都可作为主养鱼。

3.3 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应当是在保证必要的养成规格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提供最高的鱼产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放养密度与池塘条件和养殖措施等相适应。一般精养池塘每667 m2放养鱼种为800~1 200尾;粗养池塘每667 m2放养鱼种为300~600尾为宜。具体放养密度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池塘条件:有良好水质、水源、排灌设备和增氧机的池塘,放养密度可以增加。没有水源(或注水)、增氧设备的池塘,放养密度应该减少。 (2) 鱼种的种类和规格:多种鱼类混养的池塘,放养量可大于单一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池塘。不同种类的鱼,其放养规格、生长速度和养成商品鱼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放养密度也不同,规格较大的草、鲢、鳙鱼要比规格较小鳊、鲂、鲫鱼放养尾数少些,但放养重量要多些。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鱼类也是如此。 (3) 饵肥供应量:饵肥充足,放养量可大些,否则应当少放些。 (4) 管理水平: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管理精细,放养密度可大些,否则放养密度应稀些。 (5) 历年养鱼情况:可根据历年的不同放养密度、鱼产量和产品规格等酌情增减放养量。

3.4 放养时间

一般在12月中旬至翌年2月进行,最迟不超过3月中旬。放养应选择在天气晴好、中午前后进行。放养时,鱼种应用药液浸洗消毒,草鱼种可注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4 投饵施肥

4.1 投饵

投饵是成鱼养殖的主要措施。饵料的质量和数量,以及投饵技术的高低,不仅决定着鱼产量的大小,也决定着养鱼的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应掌握“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的活动情况)、“四定”(定位、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保证鱼类吃鲜、吃足、吃匀。每口鱼池应设1~2个饵料台,一般每天投饵2次,9:00-10:00, 15:00-17:00各1次。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天气晴好,无病害可多投喂。水质过肥,阴雨、闷热天气,鱼浮头严重或已发病,要少投喂或停喂。

4.2 施肥

施肥应根据季节、水温、水色和透明度等情况来决定。水色淡,透明度高,天气晴好,鱼生长旺季,鱼不浮头可多施肥;水色过浓,阴雨闷热天气,鱼吃食不旺,发病季节要少施肥或停施;夏季以无机肥为主,春、秋季以人畜粪肥为主,以保持水质“肥、活、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667 m2施有机肥250~500 kg;追肥以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施用。一般3-6月和9-10月以有机肥为主,每20~30 d施1次,每次每667 m2施有机肥80~100 kg。7-9月以无机肥为主,每10~15 d施1次,每次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碳铵4~6 kg和过磷酸钙4~6 kg。

5 饲养管理

成鱼养殖技术 篇2

1.1 池塘的准备

鱼苗塘的面积以2~3亩 (每亩667m2) 最好, 水深1m, 要求池底平坦, 淤泥20cm左右, 进排水方便。

带水清塘消毒, 水深50~60cm, 每亩用生石灰200kg或漂白粉15kg全池泼洒。干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kg或漂白粉5~7kg全池泼洒。

1.2 鱼苗放养及管理

最好以肥水下塘, 一般水温20~25℃时, 在鱼苗投放前4d左右施有机肥、绿肥或粪肥均可, 粪肥必须腐熟后才能下塘。每亩有机肥用量为绿肥500kg或粪肥300kg, 保证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天然开口食物。

以每口塘放养1种鱼苗为好, 1次放足。一般投放量分别为鲢、鳙鱼每亩10~15万尾, 草鱼、青鱼每亩8~15万尾, 鲫、鳊鱼每亩15~20万尾。

1.3 饲料投喂

下塘当天将鸡蛋煮熟, 用蛋黄浆在网箱里投喂水花鱼苗, 每10万尾喂1枚鸡蛋, 2~3min后将鱼苗放入塘中。由于鱼苗的游泳能力差, 下塘时要求在上风处, 水温不能相差2℃。鱼苗下塘后第2d即可投喂豆浆, 每天每亩用黄豆3kg泡胀后磨浆全池泼洒, 5~7d后用粉料。经过15~20d的培育, 鱼苗可达1.7~2.7cm或1寸规格左右, 这时即可出售或转入鱼种培育阶段。此时必须进行拉网锻炼2~3次, 便于长途运输。

1.4 注意事项

鱼苗下塘2~3d, 要多观察,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应及时补苗。

水花鱼苗下塘时, 必须进行水温调节, 温差太大, 会造成鱼苗感冒而引起大批量死亡。

水花鱼苗下塘时, 水太肥, 水中含氧量太高, 鱼苗会误食大量氧气而得气泡病死亡。可以通过加注新水或泼洒黄泥浆或每亩水面用4~6kg食盐化水全池泼洒来治疗此病。

2 鱼种培育

2.1 池塘的准备

池塘水深最好在1.4m以上, 面积5~10亩。最好是肥水下塘, 培育天然饲料, 如红虫。水温20~25℃时, 提前5~7d培肥水质, 如果来不及肥水, 在鱼苗下塘的当天, 将菜饼泡胀后全塘泼洒或用豆浆全塘泼洒, 连续5d以上, 1次/d。

2.2 鱼种投放

建议所有品种的总量控制在每亩1.0~1.5万尾左右, 对提高鱼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均有意义。

以1寸规格的鱼种下塘时, 要注意水体温差, 一定要将运鱼的氧气袋放入塘中10~15min, 待水温基本一致后将鱼种放入塘中。

2.3 饲料投喂

一般要求每天至少投喂3次。看水色、天色、鱼群活动情况, 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每年的白露前后是鱼种发病的高峰期, 主要是草鱼鱼种, 在此期间要控制投喂量, 以降低死亡率。

饲料的投喂量要缓慢增加, 3~5d增加5%左右。停食一定要晚, 最好喂到降霜, 这不仅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生长季节, 提高产量, 而且养出的鱼种体质好, 明年养殖成活率也较高。

2.4 水质管理

鱼苗鱼种养殖的疾病都与水质好坏有很大关系, 在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的前提下, 还要时时冲注新水。

2.5 鱼病防治

白头白嘴病一般在鱼苗、鱼种下塘后1周左右发生, 发病后可全塘泼洒二氧化氯治疗。

每3~5d全塘泼洒漂白粉溶液1次, 计量为1g/m3, 可防治其他鱼病。

3 成鱼饲养

3.1 苗种选择

苗种应规格整齐、体格健壮、反应敏捷;体色鲜亮, 鳍条、鳞片完整, 条形好;捞出水面跳跃激烈, 存活时间长;放回水中后, 入水迅速, 游动快;体表、鳃、泄殖孔处均无疾病症状;在水中集群能力强, 抢食性能好, 生长快, 疾病少。

3.2合理放养

合理的养殖模式应以某个品种为主养品种, 占到总量的70%左右;另有2~3个品种为搭配品种, 占总量的20%~30%, 搭配的品种中应有改善底质的鲫鱼和控制水质的鲢鱼。除草鱼外, 其他的品种放养时应做到统一规格、统一时间。

3.3 水质调控

春季养殖水位要控制低些, 一般放养鱼种规格在150g以内水位控制在0.7m以内;150g以上水位控制在1.0m以内。池塘水位应随气温上升和鱼体生长而逐步加水, 直至养殖水位控制到1.3~1.5m为止。当达到最大控制水位后, 水质调控可用换水法, 其方法为先抽排池底部水, 水量为全池的1/5~1/3, 然后再加新水。

3.4 科学饲喂

所谓的科学投喂, 应是根据不同天气、不同品种、不同规格来合理确定饲料品种、规格、投喂量、投喂次数和投喂时间。一般来说投喂做到“4定”, 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的饲料要与鱼体的大小相适应, 与生长相适应。饲料的粒径为鱼体口径的1/2为好;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投喂量和次数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进行控制。投喂量按鱼的体重计, 常为体重的2%~5%, 通常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小型鱼类>中型鱼类>大型鱼类;幼鱼>成鱼。投喂次数为小型鱼3~5次, 大、中型鱼2~4次;幼鱼3~5次, 成鱼2~4次。当大部分鱼停止吃食, 游离食场, 剩余鱼抢食速度缓慢时, 即可停止投喂。

3.5 疾病防治

鲢鳙成鱼池塘养殖技术 篇3

在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鲢、鳙鱼大多作为搭配鱼类饲养。近年来,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和售价上涨,部分渔民已开始在池塘、水库中主养鲢、鳙鱼,且规模不断扩大。

一、鲢、鳙鱼的生活习性、食性

1. 鲢鱼。①生活习性。栖息于水体上层,活泼善跳跃,怕惊扰,对溶氧要求稍高,适宜生长温度为20~32℃,饲料系数低,生长快。②食性。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幼鱼以食浮游动物为主,成鱼则以食浮游植物为主,还进食大量有机物、有机碎屑及人工投喂的糠麸、豆粕等饲料。终年进食,以7~9月份食量最大,生长最快。

2. 鳙鱼。①生活习性。栖息于水体中上层,性情温驯,行动迟缓,耐低氧能力强,最适生长水温为25~32℃,喜微碱性水质,能在浮游生物丰富的肥水中生活。②食性。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兼食其他有机碎屑等。人工饲养条件下以配合饲料为主。

二、饲料选用

根据鲢、鳙鱼的营养需要,结合水域的天然饵料组成和水质状况,适当采用全价配合饲料、配方饲料、营养补充饲料等各种类型的饲料。鲢、鳙鱼是滤食性鱼类,饲料应粉碎或破碎后投喂。常用的人工饲料有鱼粉、蚕蛹、豆粕、米糠、血粉、肉骨粉及菜籽粕(饼)。实践证明,使用配合饲料饲养鲢、鳙鱼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效果,其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如下:水温20℃时为25.5%~32%,水温25~30℃时为25%~39%。由于水域中有一定量的天然饵料,故鲢、鳙鱼对饲料的全价性要求较低。

三、池塘条件与准备

1. 池塘要求。交通、供电方便,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池塘面积10亩左右比较合适,保水性好,池底淤泥不超过30厘米。池塘应东西长、南北宽,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免阻挡阳光和气流。

2. 池塘准备。①清塘。干塘后暴晒池底,消除过多淤泥。鱼种放养前抽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全池泼洒,以达到消毒和清除野杂鱼的目的。②注水和施基肥。清塘暴晒2~3天后就可注水,初次注水1米即可,进水口要有过滤设施。注水后每亩水面用有机肥200千克左右,堆放在鱼池四周浅滩处,浸入水中。待池中浮游生物充分繁殖后再放养鱼种。

四、鱼种放养

1. 养殖品种的选择。在主养鲢鱼或鳙鱼的前提下,适当搭配放养中下层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能提高产量。

2. 鱼种的选择。鱼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经过锻炼。

3. 放养规格和密度。一般每亩放养800~1200尾,具体放养种类及数量如下表所示。

4. 放养时间与方法。待池水毒性消失后才能放养鱼种(可用少量鱼种试水1天,若鱼种正常,可放养)。选择晴天水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放养,鱼种下池前用2%~3%食盐溶液消毒2~5分钟,操作人员动作要轻、快。

五、日常饲养管理

1. 投饲。饲料投喂应掌握定时、定量、定质、定点“四定”原则。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投料,使用鲢、鳙配合饲料(粉状)在上风处撒喂,日投饲量占存塘鱼体重的1%~5%,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2. 水质管理。中午开增氧机1小时左右,增加底层水溶氧量。每15天加1次新水,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2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克全池泼洒,保持水体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和减少鱼病的发生。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杂物和剩余饲料。

六、鱼病防治

1. 药品的选用应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杜绝使用禁用渔药。鱼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养殖水体要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养殖工具每次使用后进行日晒消毒或药物消毒,药物消毒后用清水冲净后再使用。定期在食场周围泼洒含氯制剂(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等)。在鱼病多发季节内服预防用药,如中草药黄芩、黄柏、大黄捣碎后拌料投喂可预防出血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等。

2. 常见鱼病防治。①出血性败血症。此病每年2月底至11月份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具体防治方法如下:用生石灰彻底清塘进行预防。鱼发病后,第一天用敌百虫、硫酸铜等杀灭鱼体寄生虫,第二至第六天连续投喂杀菌药饵(100千克鱼用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2~4克),第三至第五天每立方米水体用强氯精等含氯制剂0.3~0.5克全池泼洒,第十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30~40克全池泼洒。②打印病。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流行于7~8月份,发病率达80%。防治方法如下: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经常加注新水等措施进行预防。发病后用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1克)或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2~4克)全池泼洒。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变化,改善水体环境,做好“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细心操作,防止水生动物机体受伤是防病工作不可忽视的措施。

沟鲶的成鱼养殖技术 篇4

沟鲶的成鱼养殖技术

农粹网 | 2011-10-8 11:13:00 | 农资农机商城 | 农产品商城 | 我要供稿 | 浏览 20 次

一、池塘条件 池塘大小不限,一般家鱼池塘即可,要求水质好,无工业污水,还应彻底清塘除野,以防止病菌、寄生虫和野杂鱼的潜伏影响养鱼类的正常生长。

二、放养密度 池塘养殖分为主养和混养主养时,每亩放养沟鲶600~800尾,搭配花、白鲢200~300尾。主养池不宜搭配鲤、鲫鱼,因沟鲶与它们的食性基本相同,容易发生争食。草鱼的抢食能力强,也不宜搭配。

混养时,每亩放花、白鲢300~350尾,鳊鱼100~150尾,沟鲶300~400尾,沟鲶的规格要求10厘米以上,花、白鲢及草鱼的规格在50克/尾左右,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或在秋季将沟鲶从大规格鱼种直接转入商品鱼饲养塘。

三、饲养方法沟鲶的的成鱼养殖,一般采用蛋白质含量25%~36%的配合饲料饲养,动物蛋白可从鱼粉、肉骨粉、蚕蛹中任选一种,比例约占饲料原料的10%~20%;植物蛋白质可根据各地饲料来源,从豆饼、花生饼、菜饼中选取2~3种,比例约占60%~70%;其它能量可从玉米、小麦、米糠中任选一种,比例约占10%~ 20%。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经常投喂一些新鲜的螺蚌内脏,加速沟鲶生长。投喂量根据温度情况而定,5~9月占鱼体重的4%~7%,4月、10~11月占鱼体重的2%~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成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
如何养殖鉴赏锦鲤成鱼
《花䱻养殖技术规范 成鱼》地方标准草案征求意见
如何进行鱼种或成鱼运输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技术
花鲈的淡水养殖技术要点
鳜鱼养殖周期,育苗培育、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3个阶段
火鹤鱼人工养殖技术

网址: 成鱼养殖技术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0140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骨鱼养殖,从生活习性到经验总结
下一篇: 2023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