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行动”润泽乡风
一群白发老人护着一顶大红色的彩绸花轿,从新娘家缓缓走出。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落轿……近日,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洛河镇商家店子村的一场传统中式婚礼上,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迎亲队”格外引人注目。与常见的年轻迎亲队伍不同,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用质朴的热情,将婚礼的喜庆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大爷大妈护花轿、迎亲,既能让老人有参与感,又能劝说小夫妻在红白理事大厅办婚礼,邻里不攀比了、负担小了,两全其美。”自从200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起“银龄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老人像李全一样,投身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服务乡村、润泽乡风。
如何充分利用好“银发”资源?“银龄行动”又何以滋润乡风?银龄行动志愿者们正在用质朴的行动,在乡村书写出有力的答案。
“银龄理事”易旧俗
走进商家店子村的 “山水洛园” 喜事厅,红色灯笼高高悬挂,喜庆的红“喜” 字缀满墙面,精致的花轿与凤冠霞帔整齐陈列,一旁的“红娘驿站”更添几分热闹温馨。穿过走廊,便是同样宽敞明亮的白事大厅,桌椅厨具一应俱全,所有设施均免费供村民使用。
自2021年村里建成红白理事大厅以来,村民们纷纷主动报名担任 “银龄理事”。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这些热心的老人们总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忙前忙后从不推辞。
“过去村里办喜事,在酒店订一桌酒席就得888元,请锣鼓队、舞蹈队又要花2000多元,真是笔不小的开销。”作为“银龄理事”兼红娘驿站负责人的车荣梅感慨道,“现在我总劝年轻人来免费的红事大厅办事,请村里的老人们帮忙迎亲,既热闹又省钱,多好啊!”
在她的劝说和带动下,新人单体正与徐振宇的婚礼办得格外实在。每桌酒席开销没超过300元,亲朋随礼也都控制在100元以内。这样的改变,不仅大大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让婚礼重新回归淳朴真挚的本质。
遇见不愿意在村里办事的年轻人,老人们都会给他们算经济账。红白事大厅内所有东西全免费,食材自己准备,只需给厨师付人工费,甚至接亲队、喇叭班都是志愿者们帮忙,一场婚礼下来能省一两万块钱。除了红事,村里的临终关怀室、公墓也破除了曾经的土葬旧俗。
61岁的李全既是农民,也是村里的“银龄理事”,负责协调红白事、布置场地、组织策划,忙得不亦乐乎。“看到事主脸上的笑容,村庄越来越和谐,再累也值得。”他笑着说。
银龄行动志愿者们传递着接力棒,也让新风传播到莒县的其他村庄。
“前些年,村里大操大办情况严重,为了改变现状,村里成立了文明迎亲队。爱跳广场舞的老阿姨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敲锣打鼓地站在村口把新娘护送到家门口。不仅给小孩省锣鼓队的钱,还在这个过程中宣传婚事新办,给别人送祝福自己也乐在其中。”莒县岳家村文明迎亲队队长武传苹说。
“有些村民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和事‘老’工作室的银龄调解员便会出动,往他们家跑个七八趟是常事。”而在长岭镇,调解员王世龙和队友们用“熟人管熟人”的方式,化解邻里矛盾,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从商家店子村的“银龄理事”,到岳家村的文明迎亲队,再到长岭镇的银龄调解员,银龄行动志愿者们用热情和智慧,用贴近民心的方式,让改变悄然发生。
“银龄互助”暖民心
“之前穿马甲的志愿者来给我剪过头发呢”,洛河镇商家店子村“山水洛园”幸福院里,陆京兰已有些耳背,但提起那些身着彩色马甲的老年志愿者做的好事,依旧记忆犹新。这天,她特意来领村民郭建凤亲手做的手工拐杖。
“村道边野酸枣树的荆棘总勾绊路人,我就把树枝砍回来,先腌制去涩,再仔细去皮、打磨光滑,最后抹油、抛光,一根拐杖得耗上5天功夫。”77岁的“银龄行动”志愿者郭建凤一边向记者演示做拐杖的步骤,一边从袋子里取出4根打磨得油亮顺滑的拐杖,笑眯眯地递给等候着的几位婆婆。
过去4年里,郭建凤除了平日钻研木雕,只要身体吃得消,就坚持做拐杖。如今,经他手送出的拐杖已近700根。
是什么支撑着老年人坚持志愿服务?
“我是一名老党员,参过军、当过教师,只要群众有需要,我立马就站出来。” 郭建凤向记者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只要还能做,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年近耄耋的他,用“以低龄护高龄、助残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动人的奉献精神。
环顾幸福院,一张张实木餐桌擦得锃亮,墙上的菜单清晰标注着每日餐食,白板上用黑笔工整写着需要送餐的老人名单。“每张桌子的每个座位都对应着固定老人,168位7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儿就餐,谁没来我一眼就知道。”志愿者杜继迎回忆道,“之前有位老人没吃饭也没请假,我们上门送餐时发现他哮喘犯了,多亏送医及时,才保住平安。”
幸福院的温暖运转,离不开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幸福院靠‘各级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三点模式’,已经运营近3年了,老人们的早午饭全免费。” 商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单修昌感慨道,“多亏村里4名志愿者在食堂帮厨、洗菜洗碗、打扫卫生,才让这儿始终暖融融的。”
离村不远的莒县同心社区,每周三、四总有一群“银发族”聚集在养老服务中心开展集中服务:配钥匙的、裁衣裳的、理发的……服务类型五花八门,却样样贴心。“志愿者服务真不错!我家离得近,几块钱就能理次发,我在这儿都剪10来次了,理发师少说剪了100多个头了!”正在理发的高龄奶奶姚俊玲,笑着夸赞仅比自己小几岁的理发师曾宪花。
在莒县,银龄志愿者的奉献故事俯拾皆是:岳家村的许家善每天走街串巷,耐心宣讲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坊前村老党员张建带领银龄护卫队,夜间巡逻时总不忘检查维护公共设施;同心社区的退休医生蒋玉兰发挥专长,坚持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送医上门…… 这些银发身影,用点滴行动续写着互助温情。
黑发助白发,亦或是白发助白发,无论是幸福院里的关怀,还是社区中的便民服务,银龄行动志愿者们用一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诠释了初心,也让互助的温暖在乡村流淌。
“银龄文化”传新风
谁说只有年轻人才可以上大学?在莒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只是安享晚年,而是走进课堂、登上舞台、投身公益,用行动诠释“老有所为”的精彩人生。
“我前段时间还在洛河镇老年大学接受了半年的音乐培训”,郭建凤从包包里掏出一本蓝皮作品集,书里全是自己创编的诗歌、散文,甚至还有自创自编的乐谱……眼里满是自豪。像他这样的老年人在莒县并不少见,老年大学成了他们重拾梦想的地方。
除了学习,志愿者们还主动当起了孩子们的课外老师。洛河镇银龄驿站的唐治合介绍,由于“撤点并校”,不少村办幼儿园被撤并,孩子上学路远了,家长接送也更麻烦。为此,镇里专门装修了公益托幼场所,几位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学后义务照看孩子,陪他们写作业、做游戏。“既帮家长解决了难题,也让孩子们的课后时光更充实。”唐治合笑着说。
转过几个村口,坊前村的乡村大舞台正热闹非凡。这边梆子戏刚唱罢,那边快板又响了起来。“过去闲着就是打麻将,现在可不一样咯!”正在候场的王大爷擦了擦二胡,吹拉弹唱间,他们不仅找到了晚年乐趣,还用节目传递着移风易俗的新理念。“老人们自编自演,既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又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洛河镇镇长张守业说。
在果庄镇,老村民们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前梭庄村的董丙福组建文艺队,把文明婚俗、环保节庆等内容编进节目;后果庄村的赵光吉则带领村民复排传统戏剧《抬老四》,并在表演中融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清晨的文体广场上,宋志娟正在带领大家练习太极拳;周末的书画院里,张敬聪耐心指导着小学员运笔。这些志愿者就像一颗颗火种,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乡间。莒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史易可介绍,各级银龄驿站推行积分制,但志愿者们很少兑换奖励,“大家图的是一份奉献的快乐”。
中国老龄协会权益保护部主任刘增瑞表示,“银龄行动”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从老有所乐到老有所为,这群银龄行动志愿者用行动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乡间小路上,处处可见银龄行动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从红白事的操持者,变成旧俗的改革者;从被服务的对象,变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从文化的接受者,成为新风的传播者。这群“银发族”用朴实的行动,润泽了乡风,也温暖了时代。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周桐
相关知识
湖南省“银龄行动”系列志愿活动暨“民生春风进万家”主题活动启动
党建引领园林康养 艾香花韵润泽银龄——园林工程技术党支部开展端午插花助老传承文化主题党日活动
武汉花山街开展“慈善惠老暖夕阳”银龄行动,为老人发放77万余元爱心红包
【乡村行·看振兴】乡风文明润心田|贵州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三道水乡:涵养文明乡风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文明乡风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甘州区乌江镇:文明乡风漾田野
岁月流金、银龄逐梦
思南三道水乡:涵养文明乡风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浙江杭州办银龄电竞赛 老人乐享晚年
网址: “银龄行动”润泽乡风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91093.html
上一篇: 蔬果要不要去皮吃呢? |
下一篇: 树皮有“银丝”,不惜砍树剥皮?却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